前往
大廳
主題

【戰史】短聊半迴旋戰術與古二爺部隊火槍

望燁 | 2021-12-31 01:59:05 | 巴幣 218 | 人氣 446

寫一寫發現搞錯時間點,不能放到講波蘭翼騎兵文章裡的棄稿,不過內容沒啥問題,還是丟過來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典型的西班牙大方陣示意圖,長槍方陣位於中央,四個角落則有火繩槍兵團拱衛,在交戰時會躲入長槍方陣的保護。如果是兩個方陣的交戰,則會穿梭在槍林之下,以佩劍/刀搞偷襲。)

 伴隨著16世紀開始的西方軍事改革,結合火繩槍與長槍陣列的西班牙大方陣風靡一時。傭兵及中央集權的興起,使西方騎士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西班牙方陣的橫行,使採用衝擊戰術,卻又不夠嚴整的西方騎士逐漸失去戰場上的價值。

 自1546年開始,西歐戰場上傳統的騎兵逐漸被以手槍與佩劍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手槍騎兵所取代,儘管仍會在追擊殘敵時使用佩劍發起衝鋒,但手持簧輪手槍接近機動性低下的大方陣射擊、而後落跑,如此不斷往復的白嫖行為被稱為半迴旋槍擊(或半迴旋戰術),已然成為西歐同時期騎兵的主流打法。

(半迴旋戰術示意圖)

 可以說那年代騎著馬的西歐騎兵人均白嫖怪,騎兵跟西班牙大方陣的交戰現場就是手槍與火繩槍的互嫖行為。在早期西歐戰場上仍遍布著厚重、機動性低下的西班牙大方陣時,這種打法無疑是有效的,儘管很多時候,步兵火繩槍往往能給予騎兵更大的傷害。
(註:原文為戰意此一遊戲的影片文案,"白嫖"為遊戲內玩家對遠程單位的謔稱)

 但隨著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要求己部騎兵採取執刀衝鋒戰術,以及荷蘭執政拿騷的莫里茲(Maurits van Nassau)在17世紀初提出大規模的軍事改革——除了軍官團等一系列現代軍事制度的礎石之外,莫里茲在西班牙方陣上縮減陣型厚度,有效的提高了軍團機動性,使半迴旋戰術的效益下降。
再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借鑑波蘭翼騎兵的衝擊經驗,全面要求輕騎兵以馬刀發起衝鋒,不再以簧輪手槍為主要作戰方式,在其顯著影響力之下,半迴旋戰術才徹底式微。
 即便如此,手槍仍成為歐洲騎兵的標準配備,直到騎兵消失在戰場上為止。

(瑞典的古斯塔夫大帝對歐洲軍事有著極度深遠的影響,其軍事改革讓1610年還被波蘭翼騎兵按在地上打的瑞典人,在短短的十多年後有了擊敗波蘭人的能力,甚至以一國之力徹底改變三十年戰爭走向。毫不誇張地說,如果1632年的呂岑戰場上他沒不幸的戰死,那三十年戰爭可能會改個名字。)
_____________

關於古斯塔夫二世所部槍枝種類的問題,本來是打算直接留言討論,但隨著查閱魚鷹社的<The Army of Gustavus Adophus 1: Infantry>以及博士論文<The archaeology of the Battle of Lützen: an examination of 17th century military material culture>一文之後,用留言討論太費神了,還是選擇用回文的方式。

在三十年戰爭當中,主要參戰各國所配備的武器大致有三種:配備於步兵的火繩槍(又可依口徑分為輕型、重型以及具有重型威力但重量減輕的新型)、配備於騎兵的簧輪槍,以及早期燧發槍(snaplock or snaphance)三種,其中早期燧發槍僅出現於瑞典古斯塔夫大帝的部隊當中,且配備比率一度相當驚人。[2]
但這並非「革新」。

古斯塔夫二世用早期燧發槍大量配發於步兵、砲兵等單位,與其說是創舉,不如說是一種無可奈何下的妥協。由於瑞典早期本身軍工業不發達,缺乏火繩之下[1]迫不得已的舉措。
荷蘭莫里茨方陣學派的著名軍事家Johann Jacob von Wallhausen,早在1621年發表,描述關於如何建立一支荷式方陣步兵的著作當中,即認為snaphance屬於「可拋棄的骨董」[1],建議採用更可靠的火繩槍來取代。
考量到早期燧發槍有著極為明顯的開火震動過大、熄火率高等問題,這樣的建議可以說是極為尋常的,一如在吐槽RT一文中我曾提及的意思:「現在眼光看來超前的配備與概念,未必符合當代的需求。」
(三十年戰爭期間,參戰各國主流火繩槍表[2])

古斯塔夫二世顯然也意識到此一問題,自投入1620年代到戰死於呂岑,其不斷致力於汰換軍隊中的snaphance,以將新型火繩槍普及到全軍[2]。
早在1621年到1629年間的瑞典-波蘭戰爭當中,就有文獻顯示瑞典軍彼時的主力火器已然是1600年到1620年間生產的荷蘭式火繩槍(即表格中的M3式),且在1624年,古斯塔夫再度訂購一批新型火繩槍,時至1630年登陸歐陸時,瑞典遠征軍已全面配備荷蘭製火繩槍。

(表格中的m7型蘇爾火繩槍)

值得一提的是,過往的文獻[1]多半將古斯塔夫二世成功的主因訂為採用了更輕型的新式火繩槍以確保更快的射速,但據文獻[2]的考據,時至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瑞典軍除了已然全面採用火繩槍之外,火器的型制也與神聖羅馬帝國步兵越發相似——整體比例而言,口徑在17mm以上的M6、m7、M8三種火繩槍佔據瑞典軍隊火器的主流,達到75%以上,其餘則是更老舊的21.6mm口徑M1或新型的19.6mm火繩槍。
而這些火器的重量也不輕,更不用說在1632年才開始配發全軍的M2型火繩槍,口徑更達19.5mm。

總的來說,對於瑞典陸軍配備燧發槍或較輕型的新式火繩槍,以達到更快的射速、更緊密的陣型,都屬於「美麗的誤會」,隨著晚近更多考據資料的更新,顯示了瑞典陸軍走在過往研究不同的路線上。

最後說一句,文獻[2]很值得一看,就是有點多,我也只是挑回文的重點看了一下而已,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

[1]The Army of Gustavus Adophus 1: Infantry
[2]The archaeology of the Battle of Lützen: an examination of 17th century military material cul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是衍生自第一篇的一個留言,至於長篇大論之下,他還能堅定地認為遂發槍才是古二爺部隊軍事革命的主因........
我只能說


最後,寫萬字長文真的是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