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人文專欄】社會民主主義與瑞典模式

優君 | 2021-01-24 20:00:03 | 巴幣 1248 | 人氣 505



封面是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出版的《社會民主是什麼?瑞典的實踐與挑戰》
這篇人文專欄算是我兩年前這篇的續篇,但由於那篇真的寫得很爛,所以哪天可能會重寫一篇= =

社會民主主義者跟傳統的社會主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採用漸進非革命、和平且合乎憲法的方式去達到目的。而後者只認為勞動者唯有透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廢除私有財產制,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最早以漸進社會主義為主要路線的政黨是德國的社會民主黨,該黨原先為一群社會主義者的同盟,後來在1875年成為政黨。
在倡導社會民主主義的人裡,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德國政治理論家及社運參與者愛德華‧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他認為勞工並沒有像馬克思所說的,呈現絕對貧窮化的現象,反而生活水準還有所提升,主要是因為有工會施壓的結果。
伯恩斯坦在1899年的著作《漸進社會主義》裡提到,社會主義的勝利,不在於它推翻資本主義,而是因為它減緩了窮人的痛苦。
他認為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為社會弱勢贏得正義,要達到社會主義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現行的政治體系去運作,要去適應且改革現有的體制,而非推翻現有的體制重新開始。他相信總有一天,投票權全面普及,社會主義政黨取得勞工的選票,便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

伯恩斯坦這樣的漸進主張,想當然受到傳統社會主義者的抨擊。
德國社會主義哲學家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erg)在1904年就大力批評社會民主路線,將議會制度斥為「資產階級行之有年的階級統治制度」。
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兩種路線的分歧愈加擴大。1917年俄羅斯爆發布爾什維克革命,至此共產主義(革命派社會主義)政黨在歐洲各地紛紛建立,與堅守憲政原則的社會民主政黨壁壘分明,兩者往各自的目標邁進。

接下來談談瑞典模式,瑞典在二戰前後建立社會民主體制,對日後北歐的影響十分重大。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有著廣大選民的支持,在1932年至1976年間幾乎是不間斷的連續執政,企圖實現「人民的家園」的目標。其主要特色為「從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制度。像是失業津貼、家庭及住宅補助、醫療服務、退休金等,以及擴大實施的教育制度,讓整個國家完全改頭換面。
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是讓國內工商業為私人所有,但受到政府的大量管理。政府透過重新分配稅制來達到所得平等,並提供全民福利制度,還有強大的工會來提升勞工權益。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根據這些原則,在消除貧窮跟聚集社會凝聚力方面,有非常良好的成果。
瑞典的例子激勵了其他國家的社會民主政黨,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傳統社會主義的路線。像是英國工黨在1945年的大選贏得政權後,推行全國醫療制度,同時也控制主要產業跟公共事業。
不過戰後社會主義政府的主要目標,還是透過有效干預,降低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收入不平等,而非廢除資本主義。長遠下來,將產業國有化不再是重要目標,確保社會弱勢得以享有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福利(醫療及教育)才是重點。

參考書籍:《50則非知不可的政治學概念》,班.杜普瑞著,龐元媛譯,五南出版

社會民主主義算是我理想的路線之一,不過對於台灣這種勞權意識還發展不全的國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薩麥爾_美味台灣韭菜
台灣目前政府感覺改革意願不大……
2021-01-24 21:12:00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