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台灣婦女運動——第一章摘要以及運女運動簡介

武田透織 | 2020-11-27 22:34:32 | 巴幣 130 | 人氣 423


《台灣婦女運動》


作者:顧燕翎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年月:2020年1月


這本書算是接續著同一間出版社先前的作品《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我打算會這接下來有空的時候輪流打出三本書的各章節摘要

分別是此次主題的《台灣婦女運動》、上述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以及《女人的世界史》

中途還會時不時地穿插一本《成人漫畫表現史》
但這本書因為內容不深而且我懶得細看
所以一直被我放置Play,等到有空的時候再說

在分享這些書的摘要時,我只會盡量整理出作者所推導的結論
至於詳細的論證過程和引用資料可能需要大家自己看書中內容了

話說買這本《台灣婦女運動的時候》,原本跟朋友的其他書一起算,老闆算這本書380
後來我們覺得一起付有點難算錢,最後分開算,老闆算我這本書360

老闆我書讀得少,你別偷坑我啊@@


進入正題

此書主要的內容是在剖析台灣運女運動的歷史演進
但在了解台灣婦運的歷史之前,我們要先來解釋,什麼是「婦女運動」


運女運動


婦女運動本質上是社會運動,而作者借用了社會學者蔡文輝對社運的定義:人們為了促進或反抗社會變遷所組成的團體行動

並給予了婦運兩項前提:

1.婦女被壓迫之客觀事實,但此刻關事實需要被認知到,如過去家暴事件被認為是自家事,隨著社會改變被納入法律考量和被大眾認為是不對的事。

2.女性受壓迫事基於社會原因而非生理原因,因此藉由社會力量可改變此狀。


婦女運動也是廣義的政治,因其將女性議題帶入到公眾之中做討論



第一章–—歷史回顧


這章主要在探討台灣女性意識和近代婦女運動的成形

作者也舉出了在中國文化早期,便有些為女性申冤的作品,如大家而熟能詳的《竇娥冤》、《鏡花緣》等作品
並從清國時代講述到戰後受到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台灣的女性意識如何誕生


政治主導的女性問題


在清國時期,受到了第一波全球婦運的影響,中國女性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如反對男女雙重道德標準、支持伊夫一妻制等等

不過在政治動盪的局勢中,動員運女往往能帶來許多政治上的競爭實力,清國晚期的婦女議題不能算是婦女運動,反而是一種主政者由上而下的控制關係

有個很好的例子,便是太平天國
大家都很清楚太平天國的一項政治主張便是提倡男女平權,婦女可以參與考試、任官,也能接受授田,且禁纏足、禁娼、禁妾

但是太平天國僅是學習西方而直接實施制度化,並沒有以婦女自己的女性意識作為後盾
且婦女在尚未「覺醒」的情況下被迫服勞役,同時太平天國的諸王也未停止蓄妾

到了甲午戰爭之後,維新派一是到需要進行改革,也在女性議題方面著手
梁啟超提出了興女學三方面:
1.培養女子職業技能,避免男子一人養數人
2.培養良母,以母教「正人心,廣人才」
3.強種。有健康的母親才有健康的國民

而在興女學之前,必須先讓女性解纏足
康有為曾上疏光緒皇帝,說明纏足會使女性足疾易作,將會流傳子孫
而在之後清國建的女子師範學堂中,以「貞靜順良慈淑端儉」作為校訓

由上述可知,即使興女學的方針被採納,但仍是由男性角度來看待此事,認為興女學可以帶來國家後代的「強種」


女性主義的萌芽


1900八國聯軍後,200多位女性投身了革命運動,尋求救國之道
其中包括秋瑾、張竹君等人,她們提倡女子教育、參政和經濟獨立等觀念
並且以行動辦學、發報、著書,啟發了之後的婦運者

但民國以後軍閥割據,局勢混亂,導致女權思想一度消退,女子軍隊也被南京臨時政府解除

1912年3月,南京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憲法》,唐群英、張漢英等人聯名請願將男女平等寫入
但後來《約法》頒布後並無此項。儘管唐等人一再要求,但參與院也持續拖延
最後唐等人衝入參議院打破玻璃、踢倒警衛,使孫文出面允向參議院提議增修
但在民初時期政爭紛亂,同盟會聯合4黨組織的國民黨在8月刪除了此項條文,女性主義暫時沉寂

直到新文化運動時,女性主義才復燃,且進行更完整的訴求,如爭取教育權、經濟獨立、婚姻自由、廢除納妾蓄婢和娼妓,以及婦女參政權

有些五四運動的女性領袖因不滿小資產階級而投奔共產黨,並相信馬克思主義能消除性別歧視
國民黨聯共容俄後,成立中央婦女部,在北伐期間,婦女部的宣傳員也隨軍北上,深入鄉間吸引年輕女性
然而此舉受到當地男性和年長女性的反彈,為了得到民眾支持,官方只能壓抑婦女,並將婦女團體交給男性主導

北伐結束後,通過訓政時期約法,且在經過請願後,使婦女列席,並規定「中華民國國民無分男女......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在台灣方面,台灣的女性主義萌芽可以說是自開港通商以後,西方傳教士前來設立女子學校,讓女性有受教機會

到了日治時期,纏足被視為陋習,因此開始了解纏運動。1915年解纏被納入保甲規約,這些纏足女性也被作為隨時可進門搜查的對象,使她們身心受到折磨

1920年代後,受到歐美和中國大陸的啟發,台灣婦運也略有萌芽,有「彰化婦女共勵會」、「諸羅婦女協進會」、「宜蘭婦女讀書會」等團體出現
其中彰化婦女共勵會活動力最強,鼓勵婦女提升自己的地位,然而其受到台灣文化協會等團體扶持,因此成為被警察監控的對象

1926年霧峰林家後人林士乾計畫與5位女性私奔廈門,其中4位是彰化婦女共勵會成員,消息一傳出使彰化婦女共勵會惹上爭議,使稱「戀愛事件」或「誘拐事件」,此事件後折損了台灣婦運的成長

1928年諸羅婦女協進會改名台灣婦女協進會,進行全島性的活動
但由於其是與社會運動聯合,且領導者許碧珊同時為台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使台灣婦女協進會的理念推動無法單獨和順利推展

此一時期雖然臺政革新會、文協等團體增設婦女部,且《臺灣民報》也鼓吹婦運,但其並不支持婦女參政
主要理由為男女同樣都是被日本人打壓參政機會,希望先放下婦女被壓迫的問題,使大家團結一致


戰爭前後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造成世界性的不景氣
為了減少就業機會銳減帶來的問題,開始有了呼籲「女性不適工作」的輿論,以確保男性工作機會
美國也立法限制已婚女性的就業

至於中國則由福建省政府於1938年裁減女性職員,次年郵政總局也通知各地郵局限收女性職員
也就是說女性被分配到較低階的工作,以達成「男有分,女有歸」的狀態
一連串類似的事件造成婦女界的反感,認為男女嬰有平等的工作機會
女性參議員也提出多項議案
1942年國民政府正式訓令各機關不得藉故禁用女職員,使中華民國女性有服公職的法源保障

戰後1946年國民大會制憲,以蔣宋美齡為首的婦女代表力爭自北伐後都未實現的婦女保障名額
最後通過各級選舉的保障婦女當選名額,成為世界首例


國民政府來台


根據1942定的《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民間的分女團體基本上不能成立
而僅存有具有關性質的婦女反共聯合會(婦聯會)和婦女會
其工作在於輔導救助養女、童養媳、性工作者等弱勢女性,卻無在性別權力易是上多著墨

1950到1960年代,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婦工會)主張「以婦女工作代替婦女運動」
並且肯定傳統上女人相夫教子、家庭經濟等社會輔助地位
使的婦女運動一度被忽視

1968年,內政部在聯合國的督促下成立婦女地位委員會,並且規劃婦女地位十年長期發展計畫
然而在197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婦女地位委員會也隨之解散

相較於其他國家,中華民國並未受到各國際公約,如《消除所有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簡稱CEDAW  音西斗)
同時在戰後的婦女議題多是由官方主導

雖然早期的民法、憲法、刑法等針對性別之事項相較國外相對進步
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如保障名額制度於1950由0.2%改為8.6%

隨著台灣戰後的經濟改善,婦女的就學率與就業率大幅提升
在1970後第二波全球婦運,本土女性意識才隨著這波潮流真正受啟發,集結為新的運女運動


小結


臺灣的女性意識和婦女運動,受到了淵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再加上外來政權的壓迫而激發
隨著整體經濟環境和國際情勢逐漸改變,使原先被壓迫的女性有機會集結力量,發起更引人注目語反思的婦女運動

---------------------------------------------------------------

我覺得這段萌芽歷史還滿有趣的
起碼可以知道女性主義的誕生和婦運的萌芽過程是有起有落
而且還不少權益是靠衝撞出來的
當然過程中不免有些政治協商以及與國際情勢的斡旋
不過最重要的是由政治、官方所主導的提倡女性價值,甚至是洗腦宣傳式的政策通常沒甚麼成效
最重要的還是得透過教育以及讓下層人民自己反思與回饋,才能達成女性主義啟蒙的真正意義

創作回應

可撥鼠
有一個是不是打成運女運動了
2020-11-27 22:38:05
武田透織
對,有點懶得改@@
2020-12-04 22:14:42
拜占庭修士
好感人
2020-11-27 22:44:51
武田透織
這還只是個開始
2020-12-04 22:14:52
哈哈你看看你
簡稱台女運動
2020-11-27 23:11:34
武田透織
咦?
2020-12-04 22:14:5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