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我如何看待「歷史」?(2019年思)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9-10-21 17:16:15 | 巴幣 60 | 人氣 298

我的小屋若有新故事,表示我正探索一些議題。這是為何,縱使我的小說沒人看,但某些時候,我還是寫。


先講寫作對我的意義,包括小說(或者我喜歡稱之為故事)

寫作,尤其是寫故事,是我的一種整理工具。而不是為了當作家或證明自己多有才華,或在一群玩家聚集的娛樂網站中,多有內涵的包裝。我並不會慚愧自己愛玩遊戲愛看動畫。我甚至會承認,這兩樣東西永遠比寫作來得有興趣。

這點先述明。因為我知道很多人信手拈來皆文章、甚至以成為作家為目標、覺得自己文寫得很屌。那麼,為了避免尊重這些人,我先強調---我自認沒這種才情,因此沒這種志向。

因此,當我寫作,我使用這項工具,代表我有探討的需求,才使用之。


再來,我講講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這篇對我而言是備忘錄,目的是交代上一篇亂七八糟的奇幻故事的寫作動機。我在思考,要怎麼看待歷史。這裡不是指,我對歷史作為一學術學門的思考、也不是對於歷史學方法論的反思(※我不是這專業,也沒有嚴謹的爬梳相關文獻,沒資格談這個,雖然在最狂妄的時候寫過),更不是如何擺脫教育或各種歷史論述的洗腦。以甲午戰爭為例。簡單比對WIKI百科,我才了解,國高中的課程可以多狹隘(這也沒辦法,在課本裡就要考試,所以不能放太詳細,會引起爭議),在歷史課上把甲午戰爭等同於黃海海戰,但戰場範圍不僅止於此。

至於選擇甲午戰爭為例子,純粹是我印象中的清末戰爭中的名將,對丁汝昌較有印象,而非甚麼嚴謹的理由,譬如我是丁家族後裔、認識丁家族後裔、大學報告或碩論寫甲午戰爭。沒這種事情。


最後,講講我這一兩天怎麼思考如何看待歷史

初步來說,我可以把歷史當成腦洞個人與派系之間,如何相互計算,所援引的一種思考資源,尤其是案例,或其他人歸納的理論。想像一個情境。國難當頭,但一國之下,卻有千百種心思,更多的,是利用國難壯大勢力的人或團體。譬如,誰因為甲午戰爭有功有過?在實際發生前,有甚麼可利用的嗎?

我著眼的,是這類政治計算。這過程中,史書上評價好的,不妨稱之計算得當。史書評價不好的,不妨當作賭輸的輸家;不向政治遊戲規則屈服的坦蕩真小人。



從他人可能採取的鬥爭行為,規劃如何保護自己

這種觀點閱讀歷史,帶來的好處是甚麼呢?我們不見得要從歷史中的鬥爭學會怎麼傷害人。為利害利用、傷害他人,但需要知道,他人為了利害,會如何利用、傷害自己---借你這個人當把刀,殺他需要殺的人。

自知者明,是我的核心觀點。我假定,每個人都無形間充當了別人的刀與盾。我想縱使現在身處是個民主自由的社會,也難保權力在中間悄悄運作,眾生有意無意的都被利用,或利用其他人。我設想,最慘的,就是被他人利用而不自知,事後後悔莫及,或不敢面對。

我會用這樣的框架,持續觀察、思考事物,包括人、團體、組織的互動,尤其閱讀距離越久的事實(facts),還有不知道該當作事實還是詮釋的訊息,就自身對其認定的重要度,盡可能思考其可能性。


結語:為了思考的寫作,而非為了寫作的寫作

我沒想特別破除無知或自身的低能,純粹是想完成個人的思考問題。也許,我的態度是隨便的,但也是因為我深信「抱持廣泛的興趣才有機會開拓視野」。有了探索念頭的動機,我才開始查些資料(※如果WIKI可以算是一種資料,部分條目不得不承認比國高中課本全面,英日文條目更是寶藏,再順著找文獻與資料,豈不美哉?)。

因此,如同其他寫到一半的作品,這作品我沒有責任完成它,它只是刺激我思考的一個點,也不是全部。說白了,用功超過我的興趣額度也沒好處,尤其軍事的面向。

我對軍事並不狂熱。

不過,倘若有甚麼想聊的可以提出,但有鑑於一、兩年間我被工作虐待,腦袋和耐心已經回不來了。若不回你,或者沒回得讓你很滿意,請多包涵。

一句話詮釋我近年的感受:「工作使人弱智。正職的工作,使人正式弱智。」

謝謝大家。





筆者資訊
兔草民(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創作回應

柊貳男
歷史課上教的歷史感覺都是應付考試用,再不然就是「大人希望你這麼解讀的歷史」,經常不夠客觀,不過我倒是很喜歡聽老師加油添醋講故事就對了,例如有個補教名師呂捷就很會唬爛XD

幫你加油個,寫作本來就不需要什麼冠冕堂皇的動機與理由,很多時候比起結果,過程讓我收穫的更多(主要是抒壓啦XD)
雖說操民兄最新的那部以丁丁為主角的小說個人因為歷史不好看得有點霧煞煞QQ
2019-10-22 22:24:39
兔二:滾你奶奶的
歷史什麼的沒關係。

你只要注意關鍵字就好了,譬如「撒尿」(;´∀`)
2019-10-22 22:45:10
閒雲
簡言之是把歷史的正功能當成經驗分析的材料、副功能則是保護自己。前者的觀點我是很同意的,雖然量化或質性看似能獲得知識、而且做起來也簡單,但這種忽略歷時性維度的工作我是持保留態度的,意思是站在愛智的精神上來看,不覺得那能獲得什麼知識。只有靠回溯歷史,我們才會看到當今事物形成的軌跡,進而從這過程看到社會上哪些事物是被漸漸建構起來的,就直接刷新我們的世界觀,以前認為天經地義的,實則並非如此。

對於後者,還沒有思考過這層面的問題,或許讀歷史真的能獲得這樣的好處。但比較有趣的是根據以前讀歷史課本的經驗,沒辦法獲得這種層次的感受,只能作為門檻而已。我認為真正的歷史還是要透過自己學習(無論有無進入大學機構)。
2019-10-22 23:56:53
兔二:滾你奶奶的
閒雲君好久不見。

▶從歷史中看權謀
大體來說,我的觀點是從毛澤東閱讀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中啟發。當然,他的觀點,或許跟他的鬥爭需求,以及共產黨的思想風格有關,但看那些竭盡各種資源的古人,相互算計,我想確實是實際的教材。

三國演義,我小時候看過閹割版,但也因此忽略原著羅貫中和毛氏父子在中間整理和評註關於「權謀」的成分。小時候不懂事,不知道黃金是黃金。

大體來說,三國演義是一種藝術創作,但可以當作一種「過去相互傷害的思維含案例」的補助文本。中間有一些問題意識,用來分析或猜測其他事件,無論過去歷史或當代時事,可能都有些幫助。不過,也是最近開始工作,實際見證「職場政治」之後,才迫切發現認識權謀和相互算計過程的必要,尤其是「餅那麼小也要爭,小氣也要出」的環境,我才發現,人類有多低等,彼此算計的廣度就有多大。

隨性而起,加上對「時空之旅」的故事模型的偏好(不一定寫得好),就隨手拿史事套了。

▶歷史課本
國小、國中和高中的時候,由於喜歡看歷史劇和玩以古代歷史為背景的作品,我有些微的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對比國高中課堂的講授內容,對我而言比較像是補充,而往往我可能也有不同意見。當然,實際「史學課」倒是到了大學才體會到。歷史在研究上提供的觀點,也有不可取代性,無論是便宜或者是某些質性或量化的研究技術上看不見的面向。而且,往往對一個主題的認識,可能來自於多方面的參考,尤其是歷史角度的整理。

回頭來看,國高中時期應該多打點遊戲、學習英文或大量閱讀,而不是在被閹割的人文學科上浪費時間。
2019-10-23 22:54:32
Cysela
我最近的感受是適時弱智也是一種功夫~藝術圈豪可怕qq
2019-10-24 00:57:39
兔二:滾你奶奶的
大智若愚嘛~
2019-10-24 13:46:15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