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3 GP

不專業分享-組裝R7 3700X與R5 3600的小小測試與感想

作者:方│2019-08-30 02:31:02│巴幣:29│人氣:26415
半純屬經驗的討論可以跳過不看,後面稍微做不專業的測試,僅供想買AMD Ryzen的參考。
----

之前使用的主機是...I7 3770放家裡,I7 6700K跟I7 8700K是在公司用的,一個繪圖跟工作,一個當批次運算用。
其中I7 6700K主機板壞掉後,平常工作的運算就少了一塊,
而這台是我跟公司申請金費購買的品牌電腦,
加上核心數量與性能普通,過保後...CPU拆賣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就開始考慮組電腦這件事情。
之前朋友購買Ryzen 7 2700跟2600等等使用經驗都非常良好,
這次在工作需求與台積電7nm的推波助瀾下,
購買了Zen2架構的3代Ryzen 7 3700X與Ryzen 5 3600,
因為公司經費是固定金額,加上定期可以拿,能開發票,所以...
經過一番自己思考後,決定一個能取代I7 6700的丟公司,一個帶回家當作電腦升級自己用,
就一起組了3700X跟3600,剛好打平XD。

自己最後一台AMD是5200+的時期,其實當時使用經驗是不錯的,
後來有看過同事的AMD FX 8150,跑圖片真的算是不錯,有個人買來做SERVER,其實也算穩定,只是玩遊戲好像不太行,據說有些狀況不如上一代...
不過當時保守,最後還是都挑INTEL,
一路是使用I5 2400=>I7 2600、I7 3770跟公司$$輔助下的I7 6700K、I7 8700K,
他們的溫度都很高,從I7 3770開始一直到I7 8700K,
如果主機放在桌上,如果沒開冷氣,就能感受得到從機殼內飄出的熱氣,尤其沒有換風扇之前,這點5200+是沒有的...畢竟那時代沒有Turbo Core,時脈也不高。

如果單單比較原本用過的INTEL
1. 線上或單機遊戲
除非是電腦測試、選手、電競(例如144Hz)或者反應速度快的未成年有感…普通人可能很難比,而且顯卡還是帶來差異比較大。
我個人沒有跑很極端的單機遊戲,不過大多數的FF14、吃雞、WOT、黑色沙漠或者單機的GTA、惡魔獵人、Forza、全境封鎖2等等都有買來玩,實際上,CPU只有一次有實際差異感,就是I5 2400=>I7 2600這段,核心數量帶來差異感非常直接,就是頓變成不頓,
但是接下來的...如果你只是一般跑跑遊戲,除非新遊戲設計要求到一定核心數或者時脈,大多數狀況下,CPU帶來的差異遠遠小於顯卡更換,基本上一路從I7 2600到I7 8700,顯示卡給我的差異感才是真實的。

2. 模擬器(Virtual Machine)
但如果你是跑模擬器,例如VMware或Bluestack的話,
I7 2600I7 6700K ,7th不知道,但至少確定6th以前應該幾乎沒什麼變化,
I7 6700K => I7 8700K 就會真的有差異感,尤其在於多開模擬器核心夠不夠用

3. 壓縮資料
解壓縮或壓縮資料這類工作,7z跟winrar,傳統HDD是不太有差的,要有差異感要在SSD上面跑,而且不能是連續寫入會降速的,差距上,7z比較會因為核心數而有速度差異,而且差異不小,而winrar多核沒有太大差異,所以就算I5 2400跟I7 8700K在winrar也幾乎沒明顯差異感,有時候,在winrar下壓縮同一個20GB檔案,像筆電的I5 5300U跟I7 8700K只差十秒。

4. 跑圖跑統計資料
而如果你是有處理資料,例如跑統計資料、圖片跟影片的話,
統計工具如SPSS之類的,是幾乎沒差,跑R語言的話看你程式有沒有寫入平行運算,
至於3D製作、影片製作跟圖片製作,當然核心數越多就越有優勢,尤其是I7 8700K,資料很多的情況下I7 6700K以前是無法比較的,
但是如果只是平面繪圖,例如用wacom畫畫的話,就完全沒差。

其中對我個人的使用經驗...大多使用I7 2600 ≒ I7 6700K,其他人或許不是這樣...
總之對我而言演變成...I7 6700K對我而言沒有留下的必要性,
而現在I7 6700K價格台灣還不錯(6000~9000),但海外ebay已經跌得滿低的(3500~5000),
就趁早賣掉了XD

AMD引起我購買的關鍵因素: PCIe 4.0 + SSD
這需求因人而異,但是對我而言,預先準備好是比較合宜的而已,用不到的人是不急,這個PCIE並不是給玩遊戲用的。
像以前推出USB 3.0、USB 3.1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感覺,
因為用不到...
不過因為現在資料處理的量很大時,除了仰賴 額外插網路卡依賴公司的10 Gigabyte乙太網路傳輸手段之外,就是使用USB 3.0來Copy。

PCIE 4.0也是如此,
我在處理資料時,例如我發現SSD在SATA跟PCIE帶來的速度還是有差距,一般傳統硬碟壓縮或解壓縮檔案時,通常都是傳輸速度先佔滿,CPU有時候在零碎檔案壓縮時候,可能降到只用10%不到,跑圖片或轉換資料也會有相似的狀況,所以速度越高,對我來說有越多好處。
其中
這篇他把四個M.2製作Raid 0陣列,達到這麼高速度,未來單一一條M.2可能還能更快,
而現在主機板能做 nvme raid 0,
到時候或許可以試試看...目前是滿不划算的XD

回想起來也只有一兩年,SSD 1TB原本一兩萬真的一點都沒有讓人想買的想法,
而現在只剩下三四千就買得到~
當然現在SSD也不是沒有缺點,
從MLC轉TLC,不貪便宜的話,連續檔案持續寫入並不會太差...只是零碎檔案真的就掉很多。
總之,PCIE 4.0預備好,到時候對我是有利的,而目前也只有X570算是較早準備好的選擇。


一,記憶體
兩台記憶體都使用 G.SKILL TZ Royal DDR4-3000 16GB,除了各家在AMD測試都拿這隻TZ Royal外,其實我很少不超頻,之前使用超頻的RAM不少在連續工作的環境下都不錯用,因為本身品質就不能太差,再者有散熱的設計,而芝奇在最近評價都不錯,實際上原本很想買金士頓,因為金士頓在以前用都遠勝各家穩定性,不過此次就嘗試看看,目前用起來...還可以

二,SSD
這次使用新的電腦都買ADATA XPG sx8200 pro 512GB,選他主要是性能可以跟三星比(*PS後來發現一定要完整重灌後驅動正確才行),價格這時間點也不錯。

三,機殼跟POWER
機殼都是很老的機殼....
R5 3600就沿用I7 6700K的DELL XPS機殼,
R7 3700X則沿用家裡I5 2400一路用到現在十幾年的COOLER MASTER Elite 310,
散熱能力都非常差,usb還2.0,但是,短期內不想製造大型垃圾。
電源供應器是振華 Leadex GOLD 750瓦跟850瓦

,CPU &主機板
組裝上,測試都是在家裡做。
實際上順序是想先組R7再組R5,不過第一個用在家中的主機板算是不急著上PCIE4.0...所以買ASUS PRIME B450M-A,但發現BIOS真的很麻煩(沒想到現在的電腦公司都不願意幫忙更新BIOS,但現在沒店面敢弄,就送皇家(七天)...然後再買新板了XD),總之最後時間不多,3700X跟3600幾乎同一天組,最後這個B450就被我放在旁邊沒用,全新的...找天看怎麼處理。
此外,主機板買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據說AMD Ryzen系列從一開始到現在,一推出都是BUG一大堆,尤其是BIOS問題特別多,所以想說,雞蛋不放同一個籃子...就買兩個價錢近似而且不同廠牌的主機板。

1. Ryzen 5 3600 + 技嘉 X570 AORUS ELITE WIFI ($7100 + $6090)
https://www.gigabyte.com/tw/Motherboard/X570-AORUS-ELITE-WIFI-rev-10#kf
https://www.coolpc.com.tw/phpBB2/viewtopic.php?f=70&t=260316&view=next
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39959/aorus-x570-pro-wifi-review

買來時,一整箱剛剛好


他的M.2散熱片很有科技感~另外顯卡不會卡到主機板上的晶片風扇,整體設計有不錯安排,而且主機板據說PCB層數不差。
老實說,技嘉 X570 AORUS ELITE WIFI 左邊12+2相供電的電感竟然沒做額外的散熱貼片是有點少見,因為一般更便宜一點的,不少是會做,但是裝甲蓋板卻又做得很扎實感,有種好像還不錯但又不怎樣的感覺...最後電容跟供電來說,電容是算便宜的APAQ,電力供給相對ASUS TUF少...其實超頻有差而已,主要還是電容讓我最後決定把這張主機板用在R5 3600



這個風扇組裝起來很樸素
不過後面有換掉就沒重照...

進入BIOS,正常偵測到所有東西...


2. Ryzen 7 3700X +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11500 + $5890)
https://www.asus.com/tw/Motherboards/TUF-GAMING-X570-PLUS-WI-FI/
https://www.coolpc.com.tw/phpBB2/viewtopic.php?f=70&t=260396
https://www.unikoshardware.com/2019/07/ASUS-tuf-gaming-x570-plus-wi-fi.html

主機板跟CPU照片

主機板除了在電感上面有作散熱外,可以看到那些被塗黑的電容是富士通的MIL
,理論上品質會比技嘉好一點,整體他的裝甲板沒有一體成形,比較零散低階感,實際上用料應該比較好一點點,不過這個金屬散熱片有點鬆散

在音效晶片金屬蓋跟主機下方有一整條環繞的RGB光條,感覺都不錯,
那個RGB光條在ASUS的B450板子上也有...
另外這張主機板我認為最棒的地方是它有8個SATA,這樣對於有一堆硬碟的我,是個很棒的事情。
不過,也有些缺點,
主機板晶片散熱器感覺就很硬派...不過有個缺點,他會被顯卡遮住...感覺就弱掉了,雖然完全不影響他溫度與運作。
此外RAM插槽好像有比較近,所以最後換風扇後,RAM不得不移到後面插槽


組裝起來就很亮麗
但是原廠風扇這組也是不夠用...後面有換掉沒重照...

進BIOS之後,雖然EZ模式,也比技嘉完整的多,
但是卻缺CPU溫度,反倒是放了一個比較少在意的主機板溫度~也是很微妙

CPU溫度要到底下看...

五,測試-R7 3700X

內文:
根據知名超頻玩家 Der8auer 最新的影片顯示,透過測試資料的蒐集,在 2000 多份的有效測試數據中,經過分析可以從圖表中看到大約只有 10% 的處理器,能夠真正達到或超越官方標示的 Boost 時脈,而其中多數則是略低於官方標示 Boost 時脈,在這方面 Der8auer 表示這是不合預期,這樣的統計結果也讓他有點小失望,並期望 AMD 可以透過 Bios、驅動等修正,來克服這樣的問題。

以我R7 3700X為例,他在商品標示上應該要4.4GHz
但實際上我這台從沒到超過4.4GHz
下圖是我從頭測試到尾的時脈...Max 4.21GHz,少了200MHz
R5 3600我看也沒有到標示的...

2. 主機溫度詭異
這個CPU在散熱速度上似乎很詭異,
我用HWMonitor去看,並沒有以前的Core#0~8的溫度,
找了一些文章,如下圖...CPUTIN是主機板偵測溫度,而CPU則是CPU自己偵測的總溫度。

或許現在的CPU真的周邊需求越來越高...我那些差不多爛的機殼可能都遲早要換,
目前我的CPU都換塔扇,因為沒超頻,理論上大多一千左右160W的風扇的都撐得住...
以前的3770就相對低溫不少,35~70之間...很難再上去
但8700K差不多在60~90度,
而3700X已經換塔扇並且沒有超頻,約50~75,如果多核還滿容易上到90度,
(後續2019/11補充: 我換無限5跟機殼之後,多核能壓制在75以下)
不過以環境體感溫度來說,3770帶來的廢熱並不小,
真的比較沒廢熱的還是I7 2600以前的,但I7 2600瓦數比較高...這點我是不太能理解...
而且無論I7 3770或I7 2600都能達到全速,不過看來INTEL 6700 8700K或AMD 3700X 3600需要更好環境。

不過...3700X跟之前我朋友的2700相比,似乎在偵測的溫度高出很多,這點不太合理(因為我覺得我朋友機殼也沒多好...)
(後續2019/11補充: 後來自己2600買了一個來玩,發現好低溫,尤其原本被當作不好用的hyper 212,用在8700會80幾度,但用在2600,同樣跑Render差距不大,卻溫度低到50幾度,全速跑頂多60初頭)
後來去查,好像也是大家都有這個疑惑,
有看過國外有人解釋說,因為3700X的晶片相對小片,面積太小,散熱就更不均勻的解釋,
另外也有人解釋初期的CPU在溫度感應器上做得比較保守,會比較高估溫度,
這點我覺得很可能,因為主機板偵測溫度低了10-40度左右,差異也太大了,
就我所知...一般主機板溫感晶片放在CPU正下方,會有落差,但不會差距過大,
總之也只能瞎猜。

簡而言之,就是現在太認真測試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他性能根本完全被限制住,如論CPU自己偵測的溫度降時脈,或者時脈問題。
對比其他的測試,我這台悶燒機殼的高溫讓3700X無法發揮,3600也一樣呵呵呵

不過就瓦數跟電壓表現來看(目前已知...CPUID看最大59W、1.1V)是很難想像他有多高溫




CPUMARK99
747,我記憶中我的8700K是805,單核心還是INTEL比較厲害,不過現在遊戲已經不看單核心了,換個說法,會看單核心的遊戲,CPUMARK在500以上就夠用了

FRYRENDER
1分53秒,看起來名列前茅

Cinebench R10
記得第一次測這個是AMD 5200+,好像多核7000,現在66000...差異不小

Cinebench R11.5
嗯...I7 3770跟I7 6700K都10以下,兩倍~

Cinebench R15
三年前想過的I7 3930K...現在速度不到一半...不過這樣才正常,感謝AMD

CPUZ

對上上一代105W的2700X,多工或單核心都相對比較強,還省掉40W,進步不少。

對上同樣65W的1700,就算是40%以上的差異了吧


對上INTEL擠牙膏的關鍵末代7700K,就真的差距不少

前幾天INTEL說的...I9 9900KF...性價比最高

看了一下價格...多3000...同樣沒內顯多了30W
不過我相信INTEL玩遊戲還是有一定強度,軟體相容性、穩定性應該也相對較高,只是就看玩家喜好選擇了。

六,小小心得總結

優點:
假設新聞為真,
實在很難討論溫度,
就廢熱來說,實在沒有工具測,不過我組好R7 3700X擺在家裡用,發現不開冷氣情況下並不會覺得熱~但你玩遊戲時才高溫,而I7 3770~I7 8700K只要開機上網,我開機會想開冷氣(PS:以上的散熱器都不是原廠的,機殼沿用...)。
不過從CPU感應器去看是另外一回事,假設未來BIOS更新沒差,那3700X算是比較接近I7 6700K跟I7 8700K的溫度,而3600就比較低一點,但是都不得不換塔扇或水冷。
(後續2019/11補充,同樣無限5跑Cinebench R20全核滿載,8700K 85度以下、3700X 80度以下,2600 55度以下,朋友最近剛買的9900KS...100度以下)

2. 速度真的不錯
主要差異在於跑圖跟模擬器,
現在開Bluestack之類的模擬器,如果只是要不當機地玩遊戲來說,是不如INTEL 3770K(PS:不是用原廠風扇為前提),可能跟相容性還是有關,但如果沒當機的話,性能上面明顯比起I7 8700K 更穩,而且無論3700X或3600都有感,不過如果是上網跟玩線上遊戲之類的...我個人需求就看不出來差異,跑統計資料多半都是INTEL比較厲害,但影片AMD多核心優勢下,就算跑分看起來比較差的AMD,很多時候的實際狀況是比INTEL快不少。
不過如果你是壓縮或解壓縮,有時候7z沒辦法吃超過10% CPU,除非連續檔案才可能到70%左右,另外winrar 頂多吃到50~60%,相對於INTEL很多狀況能吃到80%以上,或需AMD還要等時間調整?

3. 性價比高
如果以我一路從I7 3770~I7 8700K來看,
很多狀況是核心數有使用的影響,當然單核希望還是不能太差,這種情況下,Ryzen實際表現確實不錯,同時考慮價格時,就有優勢。

缺點:
1. BIOS BUG,且軟體完整支援需要時間
無論技嘉或ASUS都滿多的...首先先聲明,我以前組AMD新推出的 Athlon CPU穩定度,遠遠比起現在Ryzen好很多...不過AMD死而復生,並且也有維持CP精神,也就只能多包容了...只是
買Zen 2的也請注意,目前安裝作業建議WIN10且版本1903起,1809以前的版本一開機後,技嘉會有機會變成過電不反應,要BIOS Reset,而ASUS用幾分鐘就會重開機,一直LOOP,最後我硬碟靠其他電腦先製作好最新WIN10 1903的USB重灌工具,當然你也能用其他電腦裝好,然後再用軟體Clone到M.2,總之很多問題要到WIN10 1903以後才真的解決,可能要等一陣子BIOS才會穩定,據說以前一二代也是剛出時...問題很多。

2. 初期的Ryzen 3000可能性能沒有全部發揮
我相信AMD這個CPU,除了他有很多主機板整合上的奇怪問題外,
應該還有AMD元廠自己失誤,
可能後續CPU本身硬體優化都還會有差異
可能我現在買的AMD Ryzen 3700X跑1000分,
五個月後買的人,可以跑到1100分...因為以前AMD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要不時我急需,也不打算這麼快買~

大概是這樣,觀察看看
總之...
目前(20190907)如果你要自己組,我還是建議短期內先組INTEL比較省麻煩,
不過幾個月後BUG都沒了,AMD CP值跟性能我相信能勝過現在INTEL八代,甚至九代可能在未來都不能相提並論,INTEL接下來也差不多會出新的CPU來應付了。

謝謝觀看


----------------------------------
補充
因為好友要淘汰舊的塔扇風扇,這過程之間給我嘗試兩種風扇的機會。
我朋友是買貓頭鷹來換...也就是
鐮刀 無限5 =(換)> 貓頭鷹 Noctua NH-U14S

整個流程就是他把家裡的舊風(鐮刀 無限5)扇拔了
然後帶著剛買的 貓頭鷹 U14S 來我家測試...
我們大概稍微測試一輪,
大概結論是如下...貓頭鷹 U14S 跟鐮刀 無限5散熱表現算是差距不大,幾乎一致
不過相對於hyper 212 turbo 白色最高最低溫都降5度左右
但是在聲音上面是有差的...感覺大概如下
hyper 212 turbo 白色 >= 鐮刀 無限5 > 貓頭鷹 U14S
在晚上,我自己覺得是接受的了hyper 212的風扇聲音,不過U14S對於有些人應該感覺差異不小,
尤其討厭風切聲的人,建議選擇U14S,
他不是完全靜音但是聲音讓人舒服而且裡面最小,而且明顯有感,只差在不在意這樣。

最後我接收二手的 鐮刀 無限5
單一風扇的狀況下,溫度如下面,最高溫就是R15跑一輪的讓所有CPU 100%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那些都沒有關掉,算是接近預設,記憶體有超頻(D.O.C.P),

後來我隔天又自己追加一個風扇(同樣鐮刀但剩1800轉,就兩個同時換,原本的就沒用)
...最低溫只差5度,不過最高溫差了10度
最高溫度竟然降不少....所以這個版本為啥不做雙風扇的XDD
不過也有可能是我的機殼或者CPU比較特別,就算開冷氣41度再也下不去了XD



另外我也搞到一個水冷
這些扣具在作AMD的部分都很好拆裝,不用拆下主機版換後面的東西
水冷是MasterLiquid Lite 120
在水冷的評價中,似乎並不高,
這個也是別人的,他風扇已經換成別顆了...查了一下是JetFlo 120前後兩顆,
雖然最高溫比鐮刀 無限5高一度,
但是在押低溫度的速度真的非常的快,一下子就降到4X度,
不過很奇怪的是也不能降到40以下,
所以這個CPU最低溫該不會就是40度,還是我這顆CPU有問題-.-
總之暫且就做到這裡


不過這裡面最奇怪的大概是,我用Ryzen Master觀察他溫度,
無論哪款,大多都在5X度左右,但最高溫變化比較大...這點就...

總之提供需要的人做為參考,
等我明年換房子後再來換機殼跟散熱器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51232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TUF Gaming X570-Plus|X570 AORUS ELITE|R7 3700X|R5 3600|Ryzen

留言共 1 篇留言

大師兄
新東西本來就會問題多

08-30 17:0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3喜歡★fanlongtice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機殼風扇筆記... 後一篇:[教學] AMD X57...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午安阿~~
昨天太嗨了跟太多人交流了,感覺社交能量沒有了再休息一天好了...XD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