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社會學 團體 整理

作者:黑崎茜│2015-12-07 12:29:57│巴幣:0│人氣:3522
社會團體之定義整理:
1.社會團體(social group)是人群的結合,他們彼此認同並基於共享的價值、規範及目標,而以非正式的結構方式互動。 by社會學 林瑞穗 譯
2.社會團體(social group)是指一群有互動的人們,彼此間擁有一種屬於這團體的認同感。 by社會學 蔡文輝 著
3.社會團體(social group)是指一群已明顯的方式彼此互動的人,感覺自己屬於此團體,並且被視為團體的一員。 by社會學 尼爾‧史美舍 原著
4.團體(group)指一群任意數目且彼此互動的人,其組成成員有類似的行為標準、價值觀與社會期待。  by社會學 Richard T. Schaefer原著
5.團體(group)是指具有相同規範、價值和期望的一群人,彼此規律地和有意識的互動。
   定義大致分成三個:1.一群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
                                   2.有共同特質                                 by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三版
                                   3.是一個有集體認同的社會系統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



社會團體具有四項特徵:1.成員有常規的互動
                                         2.成員中的結構性互動
                                         3.同意規範、目標及價值
                                         4.團體成員間有認同感



多數社會學主題關連到五個關鍵概念:
1.團體和組織都有社會結構的模式,Ex:規模、權力和權威的分配、規章及分工。
2.這些結構功能元素都有作用,會使得個人組織或官僚組織創新說明社會行動的概念。
3.外在環境的變遷會帶來創新,並將組織團體和社會整合功能
4.團體和組織的結構和過程受到文化因素(Ex:組織團體內部的價值和信仰)的影響。
5.個人在社會團體和正式組織中獲得權力和保持權力有相似之處。

By 社會學 林瑞穗 譯



聚合(aggregate)/群集(collectivity):指臨時湊在一起又沒有互動關係,身在同一時地的人群。






團體的分類

一、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
這種分類法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 Cooley)提出。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是一個很親密的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是親密和充滿情感的,而且成員們有一種「自家人」(we-ness)的感覺。
互動是總體性的互動,而非局部性的。Ex:因為恨某個人,所以時常關注那個人。
以五個面向來區分:1.規模較小的團體
                                  2.團體成員認識較久
                                  3.互動關係維繫較長
                                  4.屬於關係親面且經常是面對面接觸
                                  5.彼此形成很深厚友善的關係,容易產生隸屬感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的互動較欠缺情感,以「事」而非「人」為互動中心,是一種工具性的互動
次級團體是現代工業化大型正式組織內普遍的團體關係模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片面、形式化。
以五個面向來區分:1.通常是規模較大的組織
                                  2.在團體中人們接觸時間比較短
                                  3.互動不親密彼此關係淡薄,保持距離
                                  4.在團體中只保留表面上的關係
                                  5.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是來自工作上的正式關係互動,較少情緒投入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表格整理:

特質
  
  
初級團體
  
  
次級團體
  
  
規模
  
  
較小
  
  
較大
  
  
互動時間
  
  
較長期互動
  
  
較短期接觸
  
  
互動深度
  
  親密、面對面結合
合作性、友誼性
  
  較少社會親密和彼此了解
  較正式、事務性
  
互動接觸
  
  
關係有情緒深度
  
  
只是表面關係
  
  
互動內容
  
  
合作友善的關係
  
  
形式或正式的關係
  
互動結果
  
  含怨的和諧
  
  距離的美感
  







二、內團體與外團體
內外團體是一種生活中很普遍的區別團體的現象,這個概念是由*威廉‧葛拉罕‧桑納(William Graham Sumner,1906:12-13。)
*課本稱威廉‧葛拉罕‧桑納為孫末楠
內團體(in-group)指那些使我們感覺自己是屬於其中一份子的團體。Ex:家庭
                           指一群人形成的團體,他們彼此有我們團體的隸屬感,亦稱我群(we-group)
外團體(out-group)則指那些我們不屬於的任何社會團體。Ex:別人的家庭
                             是指某群人,覺得他們不屬於某些團體,相對的他們會產生外團體的感覺,  亦稱他群(other-group)


內群體成員典型結果就是自命不凡,自認比外群體成員來得優秀,在內群體看來是適切的行為,卻在外群體變得難以接受。這樣的雙重標準加強了內群體的優越感
社會學家墨頓(Robert Merton, 1968)將此現象稱作「內群體的德」(in-group virtues)轉化為「外群體的惡」(out-group vices)的過程。
Ex:當一個團體或國家採取激烈手段時,往往會千方百計來合理化其行為。



使用你的社會學想像
假設你自己是一個外群體的成員,你會如何看待你原先的內群體?






三、同儕團體與參考團體與聯盟
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s)代表人們評估別人的標準,是一個對人們思考與行為產生影響的團體。由黑門(Herbert Hyman)提出。
參考團體具有兩個基本目的:
1.規範功能,建立並強化行為與信仰的準則。
2.比較功能,用來作為人們評量自己與他人的標準。


同儕團體(peer group)是在相同年紀、等級或是地位為基礎的團體,通常會迫使自己和團體成員行為相同,進而順服團體成員的價值與行為。亦稱同輩團體。

聯盟(coalition)是一個暫時或永久的聯合關係,以合作達到共同的目的。
聯盟的基礎可大可小,也可擁有多個不同的目標。


使用你的社會學想像
聯盟總是為向目標而工作嗎?想像組成一個不受社會歡迎的目標聯盟。誰是成員,他們為何聚在一起?






四、社會網路與虛擬社群
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是一種社會聯繫(social ties)連接(connect)起來的社會結構模式。
可以解釋人與人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中,直接或間接地所連結成蜘蛛網狀的關係結構模式。
人們經常在生活中使用認識的若關係來有效地達成工具性的目的。(Granovetter,1973)

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是指在網路的線上團體或社群。

虛擬社群去有四種特質:
1.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不是面對面,而是透過網際網路發展出來的群體
2.社群成員具有匿名性
3.由於人們經常在不同社群中流動,可以在不同團體中扮演不同身分角色
4.成員自主性高,成員間的互動關係比較平等(林鶴玲,2001)



五、小型團體與二元團體與三元團體
在微觀層次及互動論觀點下的社會學研究,通常把焦點擺在小型團隊研究。
小型團體(small group)指小的組已讓成員即時互動,或至少彼此相識的團體。
小型團體和初級團體不同之處在於,小型團體不一定像初級團體依樣,能為成員提供發展親密人際關係的機會。Ex:某個行銷會議的小組→將數個不同城市、平常甚少往來的行銷人員聚在一起,便是小型次級團體。

德國社會學家喬治‧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是第一個強調團體內的互動過程,並提到團體會隨著大小改變而變遷的人。

二元群體(dyad):只有兩個成員的團體。EX:夫妻、二重唱
在二元群體中,成員得以發展出特殊程度的親密關係,是大團體難以做到的。
然而,同於其他團體,二元群體很容易因任一成員的離去瓦解。
關係終止對二元群體產生的威脅,比熱和其他社會關係來得更大。

三元群體(triad):團體中二元群體有一人加入團體時,成為三個成員的團體。
通常新進的成員有很多方法可與團體互動並影響團體的動力:
1.扮演整合角色    Ex:首胎兒可促進夫妻的親密關係
2.採取調和姿態    Ex:整吵不段的兩個室友,可藉由第三個室友調停紛爭
3.分使分治手段    Ex:教練為取得較大的掌控權,而煽動兩個助理反目成仇






六、團體迷思/團體盲思/集體錯覺(Groupthink)
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 Jr.)於1952年提出團體迷思一詞。
團體迷思(Groupthink)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用來表示這種沒有爭議、一致接受、壓倒性的觀點,經常用描述團體決策特徵的現象,亦是一種心理學現象。

八項誘發團體迷思的前置因素

1.群體高度凝聚力
2.群體隔絕外界資訊與分析
3.命令式領導
4.決策規範缺乏條理
5.群體成員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
6.來自外部威脅以及時間限制的壓力
7.團體沒有信心尋求比領導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為領導具有強大影響力
8.成員自尊心低落:可能由於剛經歷失敗

八項團體迷思的表現形式

1.無懈可擊之錯覺:群體過份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忽視潛在的危險及警告,意識不到一種決策的危險性。
2.集體合理化:群體通過集體將已經作出的決策合理化,忽視外來的挑戰。一旦群體作出了某個決策後,更多的是將時間花在如何將決策合理化,而不是對它們重新審視和評價。
3.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成員相信群體所做出的決策是正義的,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忽視道德上的挑戰。
4.對外偏見:傾向地認為任何反對他們的人或者群體都是邪惡和難以溝通協調,故此不屑與之爭論;或者認爲這些人或者群體過於軟弱、愚蠢、不能夠保護自己,認為自己群體既定的方案則會獲勝。
5.對異議者施加壓力:群體不欣賞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對於懷疑群體立場和計劃的人,群體總是立即給予反擊,但常常不是以證據來反駁,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熱諷。爲了獲得群體的認可,多數人在面對這種嘲弄時會變得沒有了主見而與群體保持一致。
6.自我審查:成員對於議題有疑慮時總是保持沈默,忽視自己心中所產生的疑慮,認為自己沒有權力可以去質疑多數人的決定或智慧。
7.全體一致的錯覺:這是群衆壓力和自我壓抑的結果,是使群體的意見看起來是一致的,並由此造成群體統一的錯覺。表面的一致性又會使群體決策合理化,這種由於缺乏不同的意見而造成的統一的錯覺,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謬、罪惡的行動合理化。
8.心靈守衛("mindguards"):某些成員會有意地扣留或者隱藏那些不利於群體決策的資訊和資料,或者是限制成員提出不同的意見,以此來保護決策的合法性和影響力。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團體迷思開創了防止從眾的方法。


七項團體迷思對群體決策過程及結果的影響

1.不全面研究替代方案
2.不全面研究決策目標
3.不考慮既定選擇的風險
4.資訊蒐集不良
5.資訊處理過程有偏頗
6.不重新評估當初放棄的選擇
7.未制定突發情況的備用方案

十項團體迷思的防範

1.群體成員懂得群體思維現象,其原因和後果
2.領導者應當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場,防止形成不成熟的傾向
3.領導者應該引導每一位成員對提出的意見進行批評性評價,應鼓勵提出反對意見和懷疑
4.應該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員充當反對者的角色,專門提出反對意見
5.時常將群體分成小組,並將他們分別聚會擬議,然後再全體聚會交流分歧
6.如果問題涉及與對手群體的關係,則應花時間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資訊,並確認對方會採取的各種可能行動
7.預備決議後,應召開「第二次機會」會議,並要求每個成員提出自己的疑問
8.決議達成前,請群體之外的專家與會,並請他們對群體意見提出挑戰
9.每個群體成員都應當向可信賴的有關人士就群體意向交換意見,並將他們的反應反饋給群體
10.幾個不同的獨立小組,分別同時就有關問題進行決議(最後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以避免群體思維的不良影響)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8%E9%AB%94%E8%BF%B7%E6%80%9D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03743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g01482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CH1社會福利思想與社會... 後一篇:CH5學習 整理...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u19880217大家
《天界新語.劍石錄》更新~歡迎到小屋閱覽~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2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