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無知的人越自信,但「認知無知」才能真正享受人生──我對「鄧寧-克魯格效應」的領悟
糟糕的是網路時代我們普遍接觸到更多一無所知的知識,而偏偏又可以快速從網路上學到那麼「一咪咪」的皮毛──那麼一丁點卻足以讓我們自我膨脹到迅速遺忘那份無知。更糟的是我們喜歡聽同溫層掌聲,在一片叫好與肯定中,我們勇往直前地走在錯誤的路上。
作者:鱸魚 2022/09/08
高中時代一群朋友裡有幾個學跆拳道的,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一個共同特色:那些剛剛學了一點的最趾高氣揚,走在街上就希望有人找麻煩,而段數較高卻很低調。那時候以為是謙虛⋯⋯現在回想那未必是謙虛,而是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會的」;那些張牙舞抓的也未必是狂妄,而是無知──他們不知道自己距離「會」有多遙遠。
現在我知道那種張牙舞抓的人正站在「愚蠢峰」上。這跟謙不謙虚無關,他們只是不知道自己正在愚蠢中,他們真誠地以為自己很厲害。一群同質的人同時聚在愚蠢峰上,後果就更危險。
鄧寧-克魯格效應
我們常常說某人很驕傲,或某人很謙虛。其實這些話都很表面,因為我們看到的驕傲與謙虛都寫在臉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驕傲的時刻,也有謙虛的時刻,而且未必寫在臉上。所以驕傲或謙虛要看時候、看事情,而不是看人。
就內心而言,我無法判定我是謙虛還是驕傲──這裡的驕傲是認為自己很有能力,我可能在言語上謙卑,可是那並不代表已經謙卑。內心過於自信才是真正的恐怖,因為我們可能不停地做錯誤的決定而不自覺。這樣內心不知情的自大,很可能臉上寫的卻仍是一片謙虛。
我們每人每天都可能陷入這種無知的輪迴,最近讀到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也被簡稱為「達克效應」或「鄧克效應」),發現背後可能的解釋。我不懂心理學,所以冒著野人獻曝的風險,把它端出來分享。這一套理論其實已經存在很久,直到 1999 年才以科學文獻呈現出來。把這麼一套簡單的理論放在所經歷的人與事上,竟然很多都可以解釋得非常清楚。這一切都跟內心自我認知有關。
經驗0年:這個我不懂
經驗3年:這個我很懂
經驗20年:這個我略懂
【自信往往出於無知】
鄧寧-克魯格效應解釋的是「能力與自信」之間的關係。最簡單(也許不精確)地用數字打個比方:能力是零的時候,自信也是零,你不會去做那些超越能力的笨事;能力是 1-2 的時候,自信很快跳級升為 9-10,因為你不知道這個領域有多深,所以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不知道的,你更不知道距離精通有多遙遠。
略知一二無法幫助判斷對與錯,就像在海灘上一路行走很順的人,不會知道海有多深,他也許真以為自己可以走過整個海洋。這不是自大,是無知。這個人可能是個謙卑的人,但不管多謙卑他都無法横越海洋。謙卑無法改變無知,學習才是唯一的方法。
只有能力漸強你才能深刻了解自己知道的有多少,不知道的又有多少,這時候自信反而遠低於當初能力只有 1 的時候。但現在你做的決定往往是對的——因為能力與自信已經同步沒有落差。最後這個階段才是一路成長的開始,也才是收穫最豐富的階段。
回頭看看我一生的職場經歷,幾乎完全符合這個曲線。
網路上有人把一生職場用這個理論畫出曲線圖,精準又有趣地表達出職涯的不同階段:從熱情但無知,到谷底失望,到發憤圖強,到高峰精通。從這個示意圖可以看出愚蠢高峰期的自信,竟然跟大師級比肩起步。
這條路我們可能每個人都照章走過,如果還沒走完,也可能正走在那樣的路上,但糟糕的是我們可能也同樣自信自大了好一陣子才慢慢學會覺悟。
【略知一二最危險】
下面的教育短片用開飛機來解釋這個理論:飛行時數在 5、6 百小時之間的飛行員會進入號稱「死亡區域」的成長階段,那個階段最容易發生意外。
Trying to Land a Plane (to Prove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我這一路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也印證著這個理論。
剛進職場的頭幾年我只知道埋頭學習,由於努力學習又吸收得快,短短幾年就升為資深人員──那也是愚蠢自大的開始。又深耕 5 年以後我突然開始信心大增,嘴巴雖然不說,但心裡慢慢把自己當作領域權威。我把「權威」的標準降到這麼低,因為我根本不知道還有哪些是我不知道的。
然後我又發現過去所知道的很多竟是錯的,同時又發現打開下一扇門之後,另一個房間裡全是我不知道的,而領域的途徑上竟有這麼多扇尚未打開的門。
當認知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很可能已經燒掉了 10 年光陰。這時候回頭看看當年的愚蠢高峰,才真的覺得嘴巴上的謙卑,根本改變不了任何事情。我們需要的是認知上的謙卑,要認清自己還有多少不知道的。
太空物理學家尼爾泰森曾經說過一句令人省思的話:「人生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對特定領域知道得剛好,夠堅信自己是對的,但不夠認知自己所知全是錯的。」(One of the great challenges in life is knowing enough to think you're right but not enough to know you're wrong)這句話也說明了略知一二的時候最危險。
職場領域上錯了都不知道,而大家卻把你當專家看的時候,那才是最可怕的成長過程,於公於私都是。在新創公司這種風險就更高,因為公司沒有足夠的資源平衡無知。
網路時代的新災難
糟糕的是網路時代我們普遍接觸到更多一無所知的知識,而偏偏又可以快速從網路上學到那麼「一咪咪」的皮毛──那麼一丁點卻足以讓我們自我膨脹到迅速遺忘那份無知。更糟的是我們喜歡聽同溫層掌聲,在一片叫好與肯定中,我們勇往直前地走在錯誤的路上。網路的同溫效應譲每一個錯誤都能找到舒適的家;網路使得鄧寧-克魯格效應更得到彰顯。
也因為這樣的皮毛,看了幾部 YouTube 上如何騎登山車飛跳的短片,讓我覺得那只不過是「一塊蛋糕」。所以當我看到那個斷橋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我可以像短片中那樣飛起來,然後優雅地降落。我的工具夠貴、夠好,技術也夠高,只需要小小的指點,就可以完成這樣看似高深的動作。我腦子裡甚至把那一切想成美麗的慢動作,就像在 YouTube 上看到的那樣。
結果我是頭朝下墜落。也因為這次的墜車意外,我差一點就有幸坐上加州森林局的救難直升機。
這一切都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距離短片中那樣的優雅有多麼遙遠。這是百分之百網路時代的鄧寧-克魯格效應。一個登山車初級班的人不會冒這個險,所以反而沒事。我騎了這麼多年,開始對自己有某種程度的自信,但我不知道要從斷橋上飛越而下,需要什麼樣的技術──不,我知道需要一些特殊技術,所以我從 YouTube 上已經學到了。那些教你的人說這很簡單──這又反映了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另一個問題:已經精通的人,無法體會一個在愚蠢高峰的人所需要的歷練才能達成你那樣的精通。他們傾向於美化困難。
所以大家都說那只是一塊蛋糕。有時候那會是一塊致命的蛋糕。
對於新科技期望值:本段略。
把「知與不知」的界線,慢慢推向更高境界
發掘你還有哪些不知道的,可以讓生命更有意義。人生要更完美就是要不停追尋不知道的事。如果什麼都知道了生命會很無趣;如果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生命又太空白。生命還真麻煩。
也許最好的平衡,就是一直保持知道有哪些不知道的,也一直有可以努力的方向。慢慢向上爬升,把那條「知與不知」的界線穩健持續推向更高的境界很令人心滿意足。我珍惜這種小小的成就感,也在工作上和嗜好上,都試著享受那慢慢向上推的過程。一旦過了愚蠢高峰,你會發現後面的進步是一種享受。每一步的進步都是。
野人獻曝「鄧寧-克魯格效應」,請不要見笑,這只是個人悟出一點小小的人生哲學。說是嗜好哲學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