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告子上

作者:ChaoX│2023-04-23 20:25:27│巴幣:0│人氣:213
告子上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


  告子¹曰:「性²³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¹⁰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¹¹!」

    1. 告子:姓告,名不害。戰國時代,約與孟子同時的學者,兼治儒墨之學,主張人之性是無善無不善的,當時自成一家之言。
    2. 性:人或物自然具有的本質、本能。這裡指人性。
    3. 猶:如同。
    4. 杞(ㄑㄧˇ)柳:植物名。楊柳科柳屬,叢生灌木。枝延長,光滑。葉對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全緣或上方具細齒。花雌雄異株,柔荑花序,雄花序卵圓形,雄蕊二枚,合生;雌花序長一至二公分。枝條可用來編織器物。產大陸地區江蘇及河南等省。
    5. 義:正道、正理。
    6. 桮(ㄅㄟ)棬(ㄑㄩㄢ):形狀彎曲的木製飲酒器。
    7. 子:你。同「爾」、「汝」。
    8. 戕(ㄑㄧㄤˊ)賊(ㄗㄜˊ):殘害。
    9. 與(ㄩˊ):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
    10. 率:帶領、領導。
    11. 夫: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



  告子曰:「性猶湍水¹也,決²³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¹⁰。是¹¹¹²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¹³。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1. 湍(ㄊㄨㄢ)水:縈繞的急流。
    2. 決:挖開缺口;疏通水道。
    3. 諸: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
    4. 信:確實、的確。
    5. 就:趨近、靠近。
    6. 夫: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
    7. 搏(ㄅㄛˊ):用手拍擊。
    8. 顙(ㄙㄤˇ):額頭、前額。
    9. 激:水勢受阻而噴濺。
    10. 可使在山:指水勢受阻,可以使水往山上流。
    11. 是:這、此。
    12. 豈:難道。
    13. 其勢則然也:這是外力迫使形勢使然的啊。



  告子曰:「生之謂性¹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²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³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1. 生之謂性:天生之自然本質,及謂之性;告子蓋指知覺運動等而言。朱熹注「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覺運動者而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云「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質,謂之性。性者質也。」孟子新解「生之謂性,是謂凡有生命的,皆有此性。」
    2. 然:唯、是啊、沒錯,表應答。
    3. 然則:轉折連詞。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以「然則」為開頭的子句所表達的狀況或行為等。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¹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²而我長之³,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¹⁰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¹¹¹²?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¹³
  曰:「吾弟則愛之,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¹⁴。長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¹⁵
  曰:「耆¹⁶人之炙¹⁷,無以異於耆吾炙;¹⁸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¹⁹耆炙亦有外與?」

    1. 外:外在的、外來的。非內在具有的。
    2. 長(ㄓㄤˇ):年長。
    3. 長(ㄓㄤˇ)之:長,動詞。尊敬他年長。
    4. 非有長於我也:指尊敬年長之心並非自己所固有。
    5. 白之:白,動詞。白之,認定它為白。
    6. 從其白於外也:是根據它白色的外表。
    7. 故謂之外也:所以說義是由外而來的。
    8. 異於白馬之白也:趙岐注以「異於白」三字為一句,言長與白不同。朱熹注則謂「張氏曰:『上異於二字疑衍。』李氏曰『或有闕文焉。』」清孔廣森經學則斷「異」字為一句,曰「先斷之曰異,而後由其所以異之處,正同他章每先曰否,而次詳其所以否之實也。」
    9. 不識:不知。
    10. 長馬之長:尊敬馬之老者。
    11. 長人之長:尊敬年長之人。
    12. 與(ㄩˊ):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
    13. 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而且應該說他的年長是義呢?還是我以他為長而恭敬他的心是義呢?
    14. 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這是以我內心的喜愛為主,所以說是內在具有的。
    15. 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這是以對方年長為主而產生敬愛,所以說是由外而來的。
    16. 耆(ㄕˋ):同「嗜」。
    17. 炙(ㄓˋ):烤熟的肉食。
    18. 夫: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19. 然則:轉折連詞。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以「然則」為開頭的子句所表達的狀況或行為等。



  孟季子¹公都子²曰:「何以謂義內³也?」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鄉人於伯兄一歲,則誰敬?」
  曰:「敬兄。」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¹⁰曰:『惡在其敬叔父也¹¹?』彼將曰:『在位¹²故也。』子亦曰:『在位¹³故也。庸¹⁴敬在兄,斯須¹⁵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¹⁶,夏日則飲水¹⁷,然則¹⁸飲食亦在外也?」

    1. 孟季子: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可能是孟仲子之弟,因此為孟子之子或孟子堂弟,也有說認為其為孟子弟子。孟季子支持告子「仁內義外」之論,因此也有人認為孟季子應非孟子親近之人,而應與《孟子》中記載的任國國君之弟季任(屋廬子稱其為季子)為同一人,「孟」字為宋代後誤刊。
    2. 公都子:又名公都彧,生卒年不詳。戰國魯國人,孟子弟子。
    3. 義內:義是內在所固有。
    4. 行吾敬:把自己內心所產生的尊敬表現出來。朱熹注「所敬之人雖在外,然知其當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則不在外也。」
    5. 鄉人:同鄉的人。
    6. 長(ㄓㄤˇ):年長。
    7. 伯兄:稱謂。稱長兄。
    8. 酌:敬酒。
    9. 尸:古時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朱熹注「尸,祭祀所主以象神,雖子弟為之,然敬之當為祖考也。」按古人親死祭祀時,以孝子(主祭的嫡子)的弟弟扮飾神像,名為尸。蓋孝子之祭,不見親的形象,心無所繫,故立尸以主意。後世始以畫像代,名為紙馬。
    10. 子:你。同「爾」、「汝」。
    11. 惡在其敬叔父也:為何剛剛說尊敬叔父呢?惡,音ㄨ,如何、怎麼。
    12. 在位:居其職位。此指弟在尸位。
    13. 在位:居其職位。此指鄉人在賓客之位而言。
    14. 庸:平常。
    15. 斯須:片刻、短暫的時間。
    16. 湯:熱水。
    17. 水:涼水。
    18. 然則:轉折連詞。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以「然則」為開頭的子句所表達的狀況或行為等。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¹²³興,則民好善;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為君而有;以瞽瞍為父而有;以¹⁰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¹¹、王子比干¹²。』今曰性善,然則¹³彼皆非與¹⁴?」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¹⁵。若夫¹⁶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¹⁷,人皆有之;羞惡¹⁸之心,人皆有之;恭敬¹⁹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²⁰,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²¹,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²²。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²³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²⁴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彞,好是懿德。²⁵孔子²⁶曰:『為此詩者,其知道²⁷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也,故好是懿德。』」

    1. 是故:所以、因此。為承上啟下之詞。
    2. :即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3. :即周武王,姓姬名發。在位十九年。文王之子,生卒年不詳。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
    4. :即周幽王,姓姬名宮涅。在位十一年。宣王子,生卒年不詳。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廢申后而立褒姒,又廢太子宜臼改立伯服,申侯不服,引犬戎進攻而殺於驪山之下。
    5. :即周厲王,姓姬名胡。在位三十四年。生卒年不詳,行暴政,禁止謗議,國人反叛,流放於彘;後由周、召二公共理國政,稱為共和,凡十四年。
    6. :古帝陶唐氏的號。相傳為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在位百年,有德政,後傳位於舜。
    7. :舜異母弟。性傲,曾與父謀害舜。
    8. 瞽瞍:舜之父。性頑,愛其後妻所生之子象,數度欲謀害舜。
    9. :上古帝王。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也稱為「大舜」。
    10. :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11. 微子啟: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啟,商紂王之庶兄。紂淫亂,數諫不聽,去之;周武王滅紂,復其官,成王時封於宋。
    12. 比干:商王紂的叔父,名干,封於比。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被剖心而死。
    13. 然則:轉折連詞。表示雖然有前句所敘述的事情,卻亦有以「然則」為開頭的子句所表達的狀況或行為等。
    14. 與(ㄩˊ):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同「歟」。
    15.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至於說到人的本性,則可以向善,這就是我所說的性善。乃若,至於之意,為轉接語。情,實也,指人性之本然。
    16. 若夫:助詞,用於句首,表示轉折。
    17. 惻隱之心:同情憐憫之心。
    18. 羞惡(ㄨˋ):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
    19. 恭敬:尊敬守禮。發於外叫恭,主於內叫敬。
    20. 是非之心:明辨對錯曲直的思想、意念。
    21. 非由外鑠(ㄕㄨㄛˋ)我也:並非因外來的陶鑄,而使我具有這些仁義禮智的美德。鑠,以火銷鎔金屬。
    22. 弗思耳矣:不去思考以發揮這些德行罷了。
    23. 相倍蓰(ㄒㄧˇ)而無算:相差一倍、五倍,以至於無數倍。蓰,五倍。
    24. 《詩》:見《詩經‧大雅‧蒸民》。
    25.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彞(ㄧˊ),好是懿(ㄧˋ)德:天生眾民,凡有事物必有法則,人民秉持著這些常道,所以喜歡美善的德行。彞,常道、常法。懿,美好、美善的。
    26. 孔子:即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27. 知道:明瞭人性的道理。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¹;凶歲子弟多暴²,非天之降才爾殊³也,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¹⁰。故凡同類者,舉¹¹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¹²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¹³』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¹⁴也。易牙¹⁵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¹⁶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¹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¹⁸,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¹⁹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²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²¹之悅我口。」

    1. 富歲子弟多賴:指豐年而使子弟的生活有所依仗。朱熹注「富歲,豐年也。賴,籍也。豐年衣食饒足,故有所賴藉而為善。」
    2. 多暴:指生活不易而性情殘暴。朱熹注「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溺其心而為暴。」
    3. 爾殊:如此懸殊。爾,如此。殊,不同。
    4. 陷溺:陷入、沉溺。指喪失本性,沉迷不悟。
    5. 麰(ㄇㄡˊ)麥:大麥。
    6. 耰(ㄧㄡ):用土覆蓋種子。
    7. 樹:種植、栽培。
    8. 浡(ㄅㄛˊ)然:興起的樣子。
    9. 肥磽(ㄑㄧㄠ):指土地有肥沃有貧瘠。磽,土壤堅硬貧瘠,不適宜耕種。
    10. 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雨露的滋潤有厚有薄,和人工的勤惰一參差不齊。
    11. 舉:全部的、整個的。
    12. 龍子:人名,為古代賢人。
    13. 不知足而為屨(ㄐㄩˋ),我知其不為蕢(ㄎㄨㄟˋ)也:雖然不知道腳的大小而編草鞋,但我知道不會編成簸箕。屨,鞋子。蕢,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
    14. 耆(ㄕˋ):同「嗜」。
    15. 易牙:春秋時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侍,擅烹調,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致齊國大亂。也稱為「狄牙」。
    16. 期:期待。
    17. 師曠:人名。字子野,春秋時晉國樂師。生卒年不詳。以善辨音律著名。
    18. 子都:古時對美男子的通稱。
    19. 姣(ㄐㄧㄠˇ):美好、美貌。
    20. 理也,義也:理義,公理道德。
    21. 芻(ㄔㄨˊ)豢(ㄏㄨㄢˋ):芻,吃草的牲口。豢,食穀的牲口。芻豢指牛、羊與犬、豬等。



  孟子曰:「牛山¹之木嘗²美矣,以其郊³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¹⁰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¹¹,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¹²,則其旦晝¹³之所為,有梏¹⁴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¹⁵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¹⁶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¹⁷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¹⁸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¹⁹,莫知其鄉²⁰。』惟心之謂與?²¹」

    1. 牛山:山名,在齊國都城外東南方,在山東省臨淄縣南。
    2. 嘗:曾經。
    3. 郊:城市以外的地方。在此句作動詞用,鄰近的意思。
    4. 斧斤:斤,刀。「斧斤」指刀斧。
    5. 息:生長。
    6. 萌櫱(ㄋㄧㄝˋ):萌,芽。櫱,芽之旁出者。萌櫱即新芽。引申為微小的事物。
    7. 濯濯(ㄓㄨㄛˊ):形容山上沒有草木。
    8. 材:在此指草木。
    9. 放:亡失。
    10. 旦旦:天天。
    11. 平旦之氣:指未與外在事物交接時的清明之氣。平旦,破曉的時候。
    12. 幾(ㄐㄧ)希:相差不多、很少。
    13. 旦晝:白晝。
    14. 梏(ㄍㄨˋ):套上、銬住、拘禁。
    15. 夜氣:平旦清明之氣。自入夜至於平旦,因人未與外界事物接觸,故而產生清明純淨之氣,此時良知最易呈現。
    16. 違:距離、相距。
    17. 才:在此指仁義之心。
    18. 操:保持。
    19. 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
    20. 鄉(ㄒㄧㄤˋ):通「向」,去向。
    21. 惟心之謂與:這是專指人心而言的罷!



  孟子曰:「無或¹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²,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³,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之為聽¹⁰;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¹¹將至,思援¹²弓繳¹³而射之,雖與之俱¹⁴學,弗若¹⁵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 無或:或通「惑」,怪、疑惑。無或指不怪、不意外。
    2. 一日暴(ㄆㄨˋ)之、十日寒之:一暴十寒。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3. 吾見(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見君王的時間很少,我一離開那些使君王陰寒凍冷的小人又都到君王的身邊了。
    4. 吾如有萌焉何哉:我雖然能夠使君王萌生仁義的善端,又有什麼用呢!?
    5. 弈:圍棋。
    6. 數:技藝。
    7. :人名。名秋,因善於下圍棋,故人稱為「弈秋」。
    8. 通國:全國,整個國家。
    9. 誨(ㄏㄨㄟˋ):教導。
    10. 惟弈之為聽:一心一意聽弈秋的教導。之,表賓語提前的助詞,無義。
    11. 鴻鵠:大鳥。
    12. 援:持、拿。
    13. 繳(ㄓㄨㄛˊ):繫在箭尾的絲繩,隨箭射出後,便於尋找獵物或回收箭枝。
    14. 俱:偕、同、一起。
    15. 弗若:不如。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¹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³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¹⁰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¹¹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¹²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¹³?鄉¹⁴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¹⁵乎?此之謂失其本心¹⁶。」

    1. 舍生而取義者:捨身取義,指為正義真理不惜犧牲生命。
    2. 苟得:不當得而得。
    3. 辟(ㄅㄧˋ):同「避」。
    4. 是故:所以、因此。為承上啟下之詞。
    5. 賢者能勿喪耳:指德行完備的人能夠不喪失羞惡之心。
    6. 一簞食(ㄙˋ):一竹器飯食。
    7. 一豆羹:一木碗羹湯。
    8. 嘑(ㄏㄨˋ)爾:大聲呼叱的樣子。
    9. 行道之人:過路的人,指一般人。
    10. 蹴(ㄘㄨˋ)爾:用腳踐踏著。
    11. 萬鍾:形容俸祿很多。
    12. 於我何加:對我有何增益?
    13.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者感激我的接濟嗎?識,知。得,通「德」,動詞,感激。
    14. 鄉(ㄒㄧㄤˋ):從前、往日。通「曏」。
    15. 不可以「已」:停止、罷手
    16. 本心:指羞惡之心。



  孟子曰:「仁,人心¹也;義,人路²也。舍其路而弗由³,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 人心:人的本心。
    2. 人路:人行事必須遵循的正道。
    3. 弗由:不走。由,行、走、經過。
    4. 放:亡失。
    5.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
    6. 而:則。
    7. 無他:沒別的。
    8. 求其放心:找會放散的心。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¹;屈而不信²,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不若人也³。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1. 無名之指:即無名指,手的第四指。也稱為「四拇指」。
    2. 信(ㄕㄣ):伸直、舒展。通「伸」。
    3. 為指不若人也:只為了無名指不如別人。
    4. 不知類:不知道事情的輕重大小。類,事理。



  孟子曰:「拱把¹之桐梓²,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³

    1. 拱把:拱,兩手合圍。把,一手所握。拱把表示物體不粗。
    2. 桐梓(ㄗˇ):桐樹、梓樹。
    3. 弗思甚也:不深思、不用心思考罷了。



  孟子曰:「人之於身,兼所愛¹;兼所愛,則兼所養²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³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¹⁰,則口腹豈適¹¹為尺寸之膚哉!?」

    1. 兼所愛:都愛護。
    2. 兼所養:都保養。
    3. 考:探究、檢查。
    4. 於己取之而已矣:只要看他自己所擇取的保養方法就是了。
    5. 場(ㄔㄤˊ)師:整治場圃的人。
    6. 梧檟(ㄐㄧㄚˇ):梧,桐也。檟,梓也。二木皆美材。
    7. 樲(ㄦˋ)棘(ㄐㄧˊ):樲,酸棗樹。棘,荊棘。二者均不能作器具,為劣材。
    8. 狼疾:朱熹注「狼善顧,疾則不能,故以為失肩背之喻。」按顧即回頭看。蓋狼心多疑,回顧以防患。
    9. 飲食之人:指專養口腹者。
    10. 無有失也:指不失去保養心志大體。
    11. 適:只、僅。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¹,或為大人²,或為小人³,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1. 鈞是人也:同樣是人。鈞,均、都。
    2. 大人:對德高或地位尊者的稱呼。
    3. 小人:無德智修養的人。
    4. 從:跟隨。
    5. 耳目之官不思:耳朵、眼睛等器官不負責思考。
    6. 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外物紛紜互相牽連,便被引向迷糊之途。
    7. 心之官則思:心的這器官則職司思考。
    8. 與:給予。



  孟子曰:「有天爵¹者,有人爵²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³,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1. 天爵:天賦的爵位。指德高尊榮,勝於朝廷爵位。
    2. 人爵:官爵,指人所授予的爵位。
    3. 樂善不倦:樂行善事,不覺疲倦。
    4. 從之:跟隨而來。指不求自至。
    5. 要:要求。
    6. 則惑之甚者也:則未免太過糊塗。
    7. 亡:指失去人爵。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¹,弗思耳矣。人之所貴²者,非良貴³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¹⁰也。」

    1. 人人有貴於己者:趙岐注「人人自有貴者在己身,謂仁義廣譽也。」朱熹注「貴於己者,謂天爵也。」
    2. 人之所貴:朱熹注「謂人以爵位加己而後貴也。」
    3. 良貴:朱熹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焦循正義「良,言最善也,良貴,猶言最貴。」
    4. 趙孟:晉卿。
    5. 《詩》:見《詩經‧大雅‧既醉》。
    6.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既以酒足而醉,又以德足而飽。
    7. 膏粱:肥肉與美穀。指精美的食物。
    8. 令聞:美名,美好的聲譽。
    9. 廣譽:大名譽。
    10. 文繡:錦繡的衣服或織品。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¹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²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³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1. 猶:如同。
    2. 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杯水車薪,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比喻無濟於事。
    3. 與:支助、贊助。
    4. 亡:此指失去仁德。趙岐注「亡猶無也,亦終必無仁矣。」朱熹注「言此人之心,亦且自怠於為仁,終必并與其所為而亡之。」按趙注亡作「無」解,朱注亡作「失」解,二者義通。



  孟子曰:「五穀¹者,種²之美者也;苟³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 五穀:泛指各種主要的穀物。但五穀說法不一,比較普通的說法以稻、黍、稷、麥、菽為五穀。
    2. 種:穀物瓜果的種子。
    3. 苟:如果、假設。
    4. 熟:農作物長成。
    5. 荑(ㄊㄧˊ)稗(ㄅㄞˋ):兩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稗生於水田溼地,莖粗大,高約一、二公尺,苗葉似穇子,細長而漸尖,邊緣有細鋸齒。初秋開花,殼上有芒,為綠色或紫色。子如黍粒大小,茶褐色。可磨做麵食,或為家畜飼料。稊類似稗,穗像粟,生於荒地。



  孟子曰:「羿¹之教人射²,必志³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1. 羿:即后羿,夏時有窮國首領,善射。夏太康沉湎於田獵,不理政事,后羿乃攻占夏都,掌握大權。恃其善射而不修民事,棄賢臣,用小人,後為部下寒浞所殺。
    2. 射:射箭。
    3. 志:專心致志。
    4. 彀(ㄍㄡˋ):拉滿弓,準備射箭。
    5. 學者:求學的人。
    6. 大匠:技藝高明的工匠。
    7. 誨人:教人。
    8. 規矩:畫圓畫方的工具。

徵引來源


選修論孟選讀【下】—孟子,中華民國96年2月初版。
賴明德、陳弘治、劉本棟註譯;王甦審校《新註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7035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四書|孟子|告子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qw114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萬章下... 後一篇:目的與手段...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c105123美食及旅行愛好者
屋內更新日誌,有興趣的人能來看一看,感恩。看更多我要大聲說51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