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我城我事 01 太古城

GC 休閒模式 | 2021-07-20 23:45:21 | 巴幣 14 | 人氣 321

連載中香江情懷
資料夾簡介
心在香港 同根同心 【我城我事】部分收錄本人於香港每一個地方的舊事回憶

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當時有兩個超大型屋苑相繼落成,而這兩個屋苑,我在小時候也曾經待了好幾年。一個是我曾經住在那裡,一個是我曾經在那裡上課。但是對我來說,前者到了現在還是能帶給我如沐春風的感覺,但後者就還是如陌生人般,這麼近那麼遠。同樣待了很久,但是為什麼我的大腦對這兩個地方的印象如此不同,就是因為我怎樣“看待”一個地方。我把前者當作“生活的地方”,後者當作“學習的地方”,我把前者的每一處也當成“遊樂場”,發掘無窮可能,以致我現在長大了,仍然清楚記得商場裡的今昔之比。可是我來到後者,就只是為了上課而已,根本沒有機會在那邊的商場逛逛,少了很多寶貴的記憶。當然,記憶是有的,但是對比只是住了一年的前者來說,比例上就少了很多。前者其實是太古城,後者是黃埔花園。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為了遷就啟德機場而故意把住宅建得矮一點,所以最高的樓層就只有二十樓左右。兩者的實用率也非常高,八成以上是等閒事,現在買樓有八成實用率可是痴心妄想。兩者都擁有一座/幾座複合式商場,用來消遣、娛樂就最適合不過。但是我對太古城有明顯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啟蒙的地方,這是我見識世界的地方。

  兒時曾經住在太古城一年。當時房子是租的,老爸養房子捱的非常辛苦,中產區域嘛,就決定搬回九龍,住宿舍,一住就住了十幾年。我那時還是在牙牙學語,剛剛就是人們所謂的“開始有意識”的時候,對所有事物都很好奇,甚麼都要嚷著去玩。但是我還是沒學懂走路啊,怎樣去玩呢?於是就在商場裡學走路。商場那麼多人,怎樣找一條空盪蕩的路給我學走呢?於是爸媽靈機一觸,想到電影院和下一層的地方有一條斜路,下一層和再下一層又有一條斜路。於是就膽粗粗走進電影院(那是還是UA影院,現在破產,全線結業了),不是來看電影,而是在盡頭裡有一條通道,就是可以走到下一層的。我就在那條斜路上來回奔走,不顧一切的向前衝,跑多快也沒關係:那是已經拋光的瓷磚地,比起跌在石磚地和混凝土地好得多。所以我很快就學會了走路,即使那條路比起石磚路滑得多。別人在平路走,還要爸媽的扶持,我就在斜路上奔跑。有句話諷刺人們做事太急躁,就是“未學行,先學走”,我不但走,還在斜路上跑,初生之犢不畏虎,正是這樣。我小時候雖然跑的不快,但是跑很久也不會累。

  那家影院又有不少的回憶。我印象中只是在那裡看了一次電影,那是星球大戰外傳,應該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個房間沒有門,房間與場外只用兩塊窗簾遮蔽;然後房間一點也不斜,如果前面的人個子高,半個頭遮擋大熒幕,實在是令人不快。幸好前面不是“高人”,但是因為那是長片,一百四十多分鐘,很多人要中途上廁所,於是那兩塊窗簾就又拉開又拉回來,陣陣炫光直射黑漆漆的影院,有礙觀感;然後那場戲又非常罕見地,全部主角都死掉了,害得我對那家影院的第一印象非常差(當然,部分不關院方的事)。自從那次開始就再沒有到太古城看電影,也很少看星球大戰。

  沿著斜路緩緩下行,到了二樓,這裡分成兩座大樓:繼續往下走就來到誠品太古店,過橋就到商場主大樓,有LOG-ON和日式百貨APITA。說起誠品,香港其實有四家分店,太古店是第三家,也是我最喜歡的那一家。以前那個位置是永安百貨,我對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只有還在嬰孩、牙牙學語的時候,在那裡買個一個枕頭,一睡就五六年。我忘了小六或是中一的時候,永安結業大減價,我都沒有特意過去買一兩件,可見其實我對那家百貨公司沒有太大的感覺。然後那裡就被圍板,一圍就一年,我都不知道為什麼空置了那麼久,是否租金太貴還是生意不景。之後有消息指誠品書店會落戶太古,當時我覺得銅鑼灣店太擁擠、尖沙咀店樓梯太矮,很不舒服,想有第三家誠品,讓我找回一家“書店”的感覺,而不是特賣場。結果就願望成真了,空間大、少人光顧、藏書量豐富,閒時在太古逛,通常都會在誠品找幾本書來看看,順便到樓上的天仁買幾杯茶回家,太古城很少好喝的茶飲店。於是對我來說,誠品帶給我的回憶,遠遠多於永安公司,而這部分也是少數我反對新不如舊,皆因新建的能真真正正帶給我生活中的各種美好。

  誠品旁邊就是無印良品。誠然,我很少在那裡買東西,但是它是少數經歷風雨變改,仍然穩如磐石、屹立不倒的店鋪。以前間中有在那裡買零食,現在反而比較經常當作一個冷氣候車室:旁邊就是巴士站,剛好無印門口就有一排沙發,吹著冷氣,望著巴士來站再上車,在夏天再也不過是一種小確幸。不過我很少要從太古城出發到灣仔、中西區,所以直到現在,那個冷氣候車室還只是充當了兩次而已。

  上回二樓,轉右過橋。橋上有一家望似期間限定的咖啡店,其實是正常店鋪,長期租約的。那家咖啡店一直都是HABITU,不知所以的今年改成COYA,害得我有點不習慣。以前在太古城吃飯,如果有時間的話,就在HABITU坐來享受下午茶。咖啡就不喝了,有傷兒童發展,但是蛋糕倒是會吃一兩件。當年我經常細嚐檸檬撻和蒙布朗,兒時沒有金錢觀念,不知道那些蛋糕很高貴,到現在我也不敢多去那裡,太奢侈了,竟成一大遺憾。雖然現在的COYA還是對著頭頂的巨大天幕,沐浴自然光,使桌上的美饌閃爍著上天賜予的光華,但就是少了一種親切與真摯,難以單用筆墨形容。

  再進一步直行,看到右邊的升降機組,轉右,一個很大的LOG-ON標誌映入眼簾。很久以前還不是LOG-ON的,那裡是APITA的一部分,可是近年APITA的營業規模遽減,二樓整層被分割出去,一樓的面積僅餘一半,當時對我來說有難言之隱,因為據聞那家百貨公司會全店結業,幸好只割一半,只是損失了一部分的童年回憶。但是後來那個地方都全開高檔食肆和商店(LOG-ON很高級的),把整層樓的物價拉高,士紳化,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因為這是幾乎在短時間內是不可逆的。

  然而還有價廉實惠的新店落戶。二樓的酒樓給拆除了,換成了美食廣場。塘水滾塘魚而已,都是美心集團,但是價錢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在太古城可以四十多港幣吃一個午餐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的事(對台灣人來說應該會瞠目結舌,但真的,香港的物價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尤其是像太古城般的中產區域)。剛開張時剛好是陸運會,然後陸運場地旁邊有巴士站,可以一站直達太古城。以前放飯的時候,我就獨個兒到太古城,在那家美食廣場吃常餐,然後坐巴士回到灣仔,日常的幸福就是那麼容易取得。

  之後到一樓的幾家餐廳。第一是王家沙。香港有很多分店,但吃得最多就是太古城那一家。食物的品質能夠保持水準,但是價錢就不是這回事啊,好像坐火箭般,我長大後就沒有再吃了;第二是一家坐落在溜冰場旁邊的西式快餐店,叫Deli-O。說實話,我也是在近年才知道Deli-O是美心集團的,但是出品的水準卻是出乎意料地高,價錢也比較親民,午餐最少四十多就有交易(但是根據五六年前的標準)。一遍望著別人溜冰,一遍吃飯,有一種難以言喻但是舒適的愜意感。現在西餐就沒有了,換了一家韓國餐廳,昔日的風味已經消失殆盡;第三家是西苑酒家,食物可昂貴了,閒時“飲茶”,三個人也要四百多港幣,吃個高級西餐也其實和“飲茶”差不多,但是我認識那邊的同事,在那邊“飲茶”,聊天,熟絡如昔,配合那種中式復古裝修,一種懷舊、嚮往從前的思念油然而生,讓我不禁想起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待在那片看似榮華實質虛空的大觀中,還有一些人、事、物,本質上還是堅持初衷。看著一籠籠點心,莫名感動;第四家是開了很多年的Kam's Cafe。食物質素有沒有變化我不知道,反正又是一家我長大後就沒有光顧的餐廳--因為那個價格。在太古城也有很多比它好吃的,價錢上也更有競爭力。但是為什麼我也要提及這家呢,就是我還深深記住它兒童餐的啫喱、雪糕。那時候因為年紀還小,雪糕是很難才吃到的,但是在那裡吃飯,竟然會送啫喱或是雪糕,大快朵頤,令我永遠不忘那裡的兒童餐。原來兒時的快樂是這麼容易得到的,現在還諸多要求,對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滿足。想想什麼事才會讓現在的你快樂,然後再想想什麼事令到兒時的你快樂。我自己是蠻討厭不安於現狀的人--是的,做事拼搏、有幹勁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才不會讓自己退步,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抱持這種態度,這種人就不會感恩現在所擁有的東西。為錢、為物質來不顧健康、拼命工作,如果掙到的錢足夠生活,足夠日後的儲備,那麼再用功的目的是甚麼?犧牲了快樂、換取未知,怎樣算也不划算。所以,不妨回想有什麼事情令到兒時的自己開心,說不定會驚醒夢中人,找回年輕時工作的初衷呢。

  太古城是充滿回憶的地方。兒時住在這、家庭醫生也在這。所以這解釋了即使我現在並不是住在太古城附近,我還是有機會過去。一來是一些不太吉利的事,二來是從逛街當中,尋回童年回憶中,逐漸消失或是已經丟失的拼圖。APITA就是其中一個。APITA百貨是從太古城中心剛開業就已經存在的百貨公司,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是香港其中一家最早期的日式百貨公司。當然了,既然服務和質素也比其他超市或是百貨更勝一籌,價錢上也自然反映出來。以前到APITA主要買幾樣東西:紀文魚卷、咖啡、木瓜乾。尤其是木瓜乾令我印象深刻,因為現在已經沒有途徑買到了。平日買菜、買肉也在這裡完成,到頭來每一次結賬也是二百多元,貴死。搬了家後也繼承這種習慣,然後老爸豪氣盡顯,嫌拿的太重,索性乘的士(計程車)回家。以前習以慣常的行為,現在的我簡直是無法想象。還有,日本百貨通常也有美食廣場,這裡也不例外,其中一家買章魚燒的,醬汁特別妙,我很喜歡吃,可是那個價錢已經可以買一個午飯,所以現在也鮮少吃了,幸好那家店還沒倒。

  空間寬敞的百貨公司讓我聯想起小時候去公園玩的天真、美好時光。太古城中心旁邊是鰂魚涌公園,而這個公園連接太古和東邊的鯉景灣,整條大道都是公園。這無非是小孩子玩耍的天堂。當時電子科技沒那麼先進,手機還是龜速,很多孩子都沒有“電子奶嘴”,所以即使是在陽光充沛的大炎夏,像我一般的孩子們也會到公園玩樂。玩夠了,滿頭大汗,就回商場,百貨公司的冷氣吹到熱到冒煙的頭頂,有如回到天堂的感覺。公園裡的事我就不在這裡講了,之後想說的時候再談。

  經過十幾年,商場的設施都已經翻新了,燈光璀璨,金碧輝煌,盡現貴氣,可是卻找不到舊裝修的簡樸和純真。或許在講求生意的資本社會上,難免要犧牲集體回憶。而回憶也分為很多種。有些人認為,中心猶在,只是外表換了,仍然算是保留了回憶。我就覺得,歷史,要原汁原味地留下來,才有最寶貴的價值。可是這已經不是資本、共產的問題。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必須零發展;而如果社會是零發展的話,經濟就會爆破,每個人也要共同受苦。我們為什麼要執意因為一己私欲,而阻礙整個社會呢?是否有點太自私自利嗎?有部分餐廳雖然已經永久消失在面前,但是我們還殘存著記憶;有些店鋪雖然已經改頭換面,但是骨子裡還是不忘初衷。太古城變了,但太古城還在。太古城告訴我,人不要停留當前的美好。人要繼續走下去。


封面圖:太古城中心掛著的標語“活得開心”
圖一:已經換了第二家公司的戲院
圖二:那條小時候經常來回奔跑的斜路
圖三:誠品生活太古店
圖四:巴士站外的無印良品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