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談YT創作者蹭熱度現象

反光鏡 | 2021-01-25 19:42:39 | 巴幣 138 | 人氣 1110

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個月來,只要各大熱門影片下方,YT留言區都會多了許多勾勾留言

三年前,我曾經在實況、社群、同溫層與其他中分析了當時創作者崛起的歷史、類型,以及後續加入者可能面臨的困境。三年後,身為YT界的元老級人物──Joeman發表了一部講述關於新媒體逐漸向舊媒體靠攏的演講影片。不論你喜不喜歡Joeman這個人,我認為裡面提到的觀點都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那些從YT創作者看出去的角度。這部影片提到的跟我之前分析的很類似,因為前面Joeman也分析了一些YT頻道的類型,並講述這些YT創作者、甚至是往後欲加入者面臨的困境。

在這裡我不打算評論他的說法、但只整理了以下幾個觀點:
  • 現今Youtube界的各種主題、各大領域都已被既有的創作者佔滿,簡單來說就是飽和了
  • 很多大牌藝人也在加入Youtube的戰場,憑藉自身既有的人氣開拓粉絲
  • 舊媒體如電視台過往只把網路作為備份工具,如今也會積極上傳播過的節目、戲劇、甚至是開直播搶人氣
而新創作者面臨的困境就是:
  • 新創作者無法搶走既有創作者領域的客群,因為粉絲有黏著性,何必去看新人的影片
  • 新創作者的知名度、人氣、魅力皆不如大牌藝人,曝光度石沉大海
  • 新創作者的創作資本不如舊媒體,砸大錢也不一定有效果,公關機都會先給舊媒體、新遊戲都會先給知名實況主玩,光是發片速度不及人就已輸了一大截

新創作者只能吃土,難道既有創作者就很爽嗎

我不是影音創作者,因此我只能根據別人的影片說話。根據Joeman的說法,許多創作者甚至壓力大到得吃抗憂鬱的藥物(姑且我們先相信這不是順便在賣同情心)。其實用思考的就可以想像既有創作者的心境:既然各種領域都已經被占滿了,那我就專攻我自己的領域不就好了?但既有領域也會遇到一些現實的困境,舉幾個影片中提到的、還有我想到的例子:
  • 旅遊:疫情關係,只能拍國內,導致一堆影片都是拍墾丁等等
  • 開箱、遊戲:就算能提早拿到產品,但還是要花錢,還會涉及到要不要對產品實話實說的問題
  • 吃播:基本上只要是大胃王應該都蠻傷身體的
  • 惡搞:觀眾口味越來越大,容易越玩越過火,著名的四天王就不說了
  • 說書、說電影:刑事、政治案件要避開敏感詞彙,再加上隨手一點幾乎都是對岸創作者在講電影的頻道,論發片的量就不及他們

訂閱無效化?

200萬訂閱聽起來很潮,但根據Joeman描述,觀看影片的幾乎都不是訂閱者。也就是說,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基本上只有第一個有用,因為按倒讚還有可能賺一波炎上商法。基本上這種現象也蠻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畢竟大家點進Youtube一定是看到首頁,而首頁推薦給你的也不太像是你訂閱的頻道,而是一些「演算法」推薦給你的。有一種論述是,就算你訂閱了該頻道,也不代表你就一定喜歡該頻道每次發出來的新影片。或許是因為Youtube傾向於猜測觀眾喜歡的影片並給予推薦,而非把觀眾已經訂閱的頻道擺在首頁,因此出現了這種訂閱無效化的現象。

一切都是演算法的鍋?

看了許多創作者的影片裡,他們都一致認為,是Youtube的演算法導致他們被迫調整創作影片的風格。在很多創作者的影片中提到,Youtube的演算法就像是一個黑箱,很少人知道裡面是如何運算的,就連當初寫程式碼的工程師可能都不太清楚。以我的經驗,如果以AI中神經網路的訓練來比喻,網路會被訓練到哪裡去,會變好、還是變差的原因至今仍是許多資料科學家研究的方向。但一昧把問題推給演算法,不免讓人覺得只是把問題丟給一個不存在的背鍋對象而已。

即使在自己的領域拍自己的影片、甚至定期發片也不見得會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何不順應潮流,看Youtube現在流行啥,就拍啥呢?畢竟,只要是當時演算法喜歡的,就會有流量。

越來越嚴重的蹭熱度現象

或許是為了順應演算法的口味,除了影片內容上和不同創作者合作的feat之外,還有創作者們在留言平台上發言的「蹭熱度」現象。近幾個月來,很多創作者Youtube影片的留言區下方,可以發現一些「純粹」觀眾的留言越來越少,相反的多了許多有勾勾的留言,也就是其他YT創作者(甚至沒有勾勾的也有可能是創作者)的留言。這些創作者在公開留言板上的發言,比較不像是在給予影片建議,反而像是創作者間的互相加油打氣。

以前,看到這些創作者互相留言,觀眾還會有新鮮感,甚至直接敲碗希望能合作拍片。這是因為以前創作者之間溝通的管道較少,大多是個人做個人的,少有的feat會顯得彌足珍貴。但近幾年來,由於創作題材到了極限、創作環境也越來越艱困,創作者也更加需要頻繁交流意見、因應流行的熱度,加上Youtube時不時舉辦的創作者大會,基本上你能在Youtube上看到、有一定流量的創作者們、幾乎都有互相交流過,也就造成feat愈來越頻繁。新時代的feat不只是合作拍片,而是在熱度還沒退燒之前,創作者之間不得不合作形成的YT產業鏈。

舉個最近很紅的「天竺鼠車車」現象,影片出來沒多久,就出現了以下現象:
  • 許多創作者在木棉花(播放天竺鼠車車的頻道)底下留言,不外乎就是「好可愛」要不就是趁機對觀眾宣導「別棄養喔」
  • 新聞台加入留言戰局,觀眾的留言「新聞台竟然在這」更助長這些小編看風向的能力
  • 創作者A首先講解了天竺鼠車車發燒的現象
  • 創作者B做了一台絨毛的天竺鼠車車
  • 創作者C做了一台天竺鼠遙控車
  • 創作者D用直笛吹奏天竺鼠車車主題曲
  • 創作者E用鋼琴彈奏天竺鼠車車主題曲
  • 創作者F當初養天竺鼠的影片被挖出來,創作者ABCDE「可能會」跑來下面留言「原來天竺鼠的聲音是這樣,以前都不知道><」(順便加表情符號)
  • 雖然我不討厭志祺77,但基本上我猜他會做一部關於天竺鼠車車的影片(?
不外乎有人說,YT產業鏈的特性就是:不蹭熱度,無以生存
就不提某位創作者超會用鋼琴來蹭熱度了。

黃標失效之歐派系Youtuber崛起

當眾創作者開始迎合演算法的時候,Youtube的標準也讓人越看越不懂。放任腥羶色廣告,嚴抓敏感詞彙,似乎都是為了廣告商而開始雙重標準。在嚴抓敏感詞的同時,卻又放任那些歐派系Youtuber彈鋼琴、打鼓、瘋狂做菜(這裡是指真的做菜)。現在看來,當初我在文章中提到那些穿著整齊服裝、正襟危坐地彈鋼琴的創作者,似乎根本不可能有大紅的機會,要當清流是注定賺不到點閱率的。當你在Youtube上隨意逛到了那些現階段還不賣肉的演奏者,請向她們致上最高的敬意。因為賺不到錢的她們是最純粹的分享者。

當有些創作者開始呼籲要離開Youtuber,加入沒有言論審查的分散式影音平台Odysee時,我看著這些創作者再度在留言區互相呼籲提醒,我笑了。

因為歷史總是會不斷重演。
  • 「當人們厭倦集中式影音平台的言論審查、開始移動到分散式平台時,太過自由的分散式平台將會同時被一堆真消息、假消息、垃圾消息塞滿,此時人們再度嚮往於一個能夠審查內容的平台」
    • 某個觀眾對於創作者們一窩蜂想離開YT奔向ODYSEE時的留言

Vtuber是解藥嗎

2020可說是台灣Vtuber的起飛元年。除了有兩大巨頭橫空出世:西洽之女梟婆與場外之子熊頭,還有一些企業勢的Vtuber獲得了台日兩地的關注。Vtuber玩的也是Youtuber那一套,但是否能夠不受演算法的荼毒?

或許當某一天,留言區剩下的都是創作者們日常的加油打氣,而真正的觀眾消失了,Youtube是否將成為真正的「同溫層」?

畢竟,觀眾會老,創作者也會老。

只有Vtuber能永保年輕。
這樣結尾是不是有點不負責任(?

創作回應

黑子
結論 vtuber讚啦
2021-01-25 23:00:56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