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東北淪陷的過程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 2021-01-16 11:37:03 | 巴幣 16 | 人氣 584

  不同於國民黨以維護國權為號召,中共在戰後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爭取中間地帶的過程中,自始自終採取「一面倒」向蘇俄的政策,雖然此政策到1949年6月才正式宣布‧中共之所以「一面倒」,除了蘇聯是社會主義的祖國之外,主要是因為美國支持國民黨‧中共為了擊敗國民黨,自然在美、蘇對峙時投靠蘇聯那一邊。早在1945年5月下旬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即明確告訴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共產黨代表,以社會主義為首的蘇聯,才是新中國真正的朋友。

  當《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談判結束時,蘇聯與國民政府達成下列幾點共識(1)保證延安的特殊地位,但東北除外。(2)保證不支持中國共產黨,希望中共解散其軍隊,參加國民政府。(3)努力促進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統一。(4)蘇軍佔領東北期間,東北的行政主權交由國民政府接管。儘管蘇俄表面上不便支持中共,但見美國大力支持國民黨,蘇俄亦欲在中國扶植親蘇勢力;而當時在中國最大的親蘇勢力便是中共。早在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時,毛澤東即聲明歡迎蘇俄對日宣戰。8月10日、11日,朱德連續發出七道命令,令所屬各部隊配合蘇軍向內蒙和東北地區的日偽軍展開攻擊。

  在當時尚不知道蘇聯對中共主動派兵投靠的態度下,蘇聯軍隊自中、俄、蒙邊境分三路南下:左翼兵團沿中長鐵路攻擊前進,以長春、瀋陽為目標,然後兵分兩路,一方趨近大連、旅順,一方趨近山海關。中路兵團突入熱河、承德;右翼兵團直入察哈爾、張家口。8月23日,蘇軍佔領東北全境,並在張家口、承德地區與共軍的北上部隊會合。最初蘇軍對前來會合的中共部隊不知該採取何種態度,部分共軍因為服裝不整、身分難以辨認被繳械。經請示史達林,方准許蘇軍與共軍聯絡,且要求共軍配合蘇軍行動,中共乃大量派兵進入東北。8月30日,中共冀熱遼十六軍分區曾克林所部在山海關與蘇軍會師。9月5日,曾克林部抵達瀋陽,經蘇軍協商,曾部以「東北人民自治軍」的名義接管瀋陽,9月14日,冀熱遼軍區司令李運昌率直屬機關以及部隊進入瀋陽,經蘇軍同意,任命為遼寧行省主任和瀋陽市長‧在曾、李部進入瀋陽前後,自山東渡海的共軍也在大連與蘇軍接洽蘇軍表示,對共軍在鄉間的活動不加干涉。與此同時,中共東北抗日聯軍,更在東北各地協助蘇軍肅清鄉間日偽殘餘,並參與蘇軍在東北各地所組織的軍事行政機關。蘇軍在東北,除了將大型工業設備當作戰利品運回蘇俄(包含小豐滿電廠的發電機、撫順的煉鋼爐、長春的廣播機等...)外,其他的戰利品盡量都給中共,並給予發展勢力的便利,如:(1)暗中允許共軍接收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2)蘇軍將得自日本關東軍的武器交給中共,共計有步槍七十萬枝、輕機槍一萬一千挺、重機槍三千挺、大砲一千八百門、迫擊砲兩千五百門、戰車七百輛、飛機九百架。在這樣的情況下,林彪率兩萬名幹部、十一萬軍隊挺進東北後,不到三年即發展成號稱百萬的第四野戰軍‧在1945年9月中旬以後,由於蘇軍的協助,共軍在東北建立了穩固的基地‧但因為美國協助國軍大量運輸軍對前至華北,並準備接收東北,共軍在9月19日即正式發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策略‧

劉德喜,<戰後初期蘇俄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第1期,頁81~82‧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第2期,頁119~121。

  蘇軍在中國東北支持共軍的作法顯然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及精神相違‧但當時蘇俄允許共軍進入東北,只是作為向國民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並增加對抗美國的聲勢‧早在蘇聯允許共軍進入東北之初,蘇俄一方面不准共產黨使用共軍的名義,同時也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合作‧毛澤東一度為此大發雷霆,強烈批評史達林不准他革命‧在1945年9月,美國正準備協助國軍接收東北之際,駐東北蘇軍最高長官馬林諾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派人到延安與中共協調彼此關係,如:(1)共軍進入東北,不能用八路軍的名義‧(2)共軍需撤出大城市,僅在鄉區活動‧(3)共軍可控制山海關至錦州沿鐵路線地區,作為冀熱遼進入東北的通道‧(4)共軍可控制葫蘆島和營口,作為海上進入東北的通道‧

  此後中共與國民黨的鬥爭策略稍作調整,如:(1)應合戰後國內外要求和平的需要,在國民黨的政治架構中做政治鬥爭‧(2)應合蘇聯須將所佔的城市和鐵路交給國民黨,中共盡量在東北鄉區發展‧蘇軍對東北共軍稍有限制,原意在美國與國民政府博取好感上,以便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利益;但9月11日至10月3日的美、蘇、英、中、法五國外交部長在倫敦會議,討論締結和約與管制日本等問題中,中國立場積極跟隨美國,而中共在東北,則事事跟隨蘇聯,這使蘇俄在扶植中共的態度上轉趨積極,加上中共要求蘇聯暫緩撤兵,以掩護中共在東北從容布置兵力,蘇俄乃不惜破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利用各種機會,扶植中共,並假借爭取中國和蘇聯的東北經濟合作名義,延緩自東北撤兵‧

  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共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策略,在9月19日的部屬是:(1)晉察冀(冀東除外)和晉綏兩區以現有力量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2)山東主力及大部份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先協助冀熱遼軍區完全控制冀東、錦州、熱河,在調三萬兵力向東北發展‧(3)華中調三萬五千人到山東,華東新四軍調八萬人到山東和冀東,浙東新四軍向蘇南撤退,蘇南、皖南主力撤退至江北‧(4)晉冀魯豫軍區調三萬人至冀東和東北‧

  值得注意的是,當中共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時,毛澤東正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當中共主動提出讓出廣東、浙江、蘇南、皖南、湖北、河南(不包含豫北)等八個省區的根據地,並將這些共軍北調‧當時看起來像對國民黨的讓步,事實上是為中共的「以蘇俄為依託」的戰略布局‧

  當中共大量派兵進入東北時,蘇聯大使於9月即通知中國,蘇聯決定於10月上旬開始自東北撤兵,要求中國派員於10月10日前至長春與馬林諾夫斯基協商‧中國外交部於10月1日通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A.A. Petrov),並派熊式輝至長春告知馬林諾夫斯基,國軍將於10月10日自九龍運兵前往大連登陸,蘇俄以大連非軍港為理由,於10月6日拒絕國軍在大連的登陸‧同時,美國已經協助國民政府運送軍隊至華中、華北,如9月5日空運第六軍到南京,9月6日空運第三方面軍一部分到上海,9月15日空運第九十二軍藝部分到北平,9月16日空運九十四軍一部分到天津,9月30日美軍在塘沽登陸,10月9日美軍在青島登陸,登陸美軍共達十萬餘人‧

  另一方面,10月4日,蘇軍通知中共東北局,它們準備把所有繳獲日本關東軍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轉交中共‧在蘇俄協助中共的同時,美軍於10月7日登陸秦皇島,協助國軍受降‧10月13日,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到達長春,會晤馬林諾夫斯基,提出國軍在葫蘆島及營口登陸計畫‧10月27日,國軍擬在葫蘆島登陸,遭到岸上屬李運昌部的共軍射擊,國軍改在秦皇島登陸‧11月5日,熊式輝接到馬林諾夫斯基的通知,稱葫蘆島、營口皆為共軍佔有,並謂俄軍將於11月10日起北撤‧另一方面,共軍於11月11日、12日及進入長春,東北行營向山海關方面撤退‧11月17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謂蘇聯政府藐視中蘇協定條文,始則拒絕中國軍隊在大連登陸,繼則始共軍佔領營口、葫蘆島等港口,最後又使共軍佔領長春‧令國軍無法在大連、營口、葫蘆島登陸‧10月26日剛出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不得已在11月16日自山海關出關向錦洲迫近,於22日進駐葫蘆島、26日進駐錦州‧至此前後,蘇聯的態度一時軟化,一方面盡速自東北撤軍,以要求美軍勢力不要進入東北,另一方面要求共軍退出城市地區及鐵路線,以防國民政府和美國有所藉口‧可能的原因是蘇聯害怕美國協助國軍收復東北,影響《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獲得的利益‧11月19日,東北蘇軍當局通知中共,共軍必須退至鐵路沿線50公里外‧中共有鑑於此,採「讓開大陸,佔領兩廂」的策略‧到11月下旬,東北共軍均自鐵路沿線轉往鄉區;在蘇軍允許下,將黨的組織和宣傳機構留在城區‧12月13日,國軍進入瀋陽;14日國軍空運抵達長春‧1946年1月1日,國民政府接收哈爾濱市政,1月9日國軍收復營口‧

劉德喜,<戰後初期蘇俄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安徽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第1期,頁83~84‧
楊逵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頁524,535~538,541~546,549~553‧
吳小松,<試論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對蘇政策>,《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頁63‧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第2期,頁123~124‧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頁215~216‧

  在日本投降前,共軍在東北並無根據地‧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根據中蘇間的協定,接收東北,不僅不允許中共在東北地區討價還價,為了使接收東北的交通順暢,熱察地區部不列在國共談判中的停戰地區‧但共軍在蘇軍協助下進入東北後.認為國民黨有在東北地區討價還價的餘地‧1946年1月10日國共開始在華中、華北地區停戰,一周後國共軍兩方在營口發生衝突,中共要求停戰小組出面調停,試圖使國民黨承認東北有共黨勢力存在的事實,但蔣介石堅持拒絕,聲言東北只有主權接收的問題,沒有中共問題‧1月26日,中共中央對東北局發出電示:(1)美國必須助蔣進佔東北,蘇俄必須將東北主權交蔣,對蔣軍進入東北接收主權不能不承認‧(2)蔣不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如蔣不談判及向我進攻,我即給予徹底打擊‧不管中共的計畫如何,國民黨當時堅持東北只是主權接收問題,不存在軍事調處問題‧

楊逵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頁554~558‧

  1946年春,華南地區的國軍由海路大量開進東北,同年3月8日,蘇軍宣布撤出瀋陽,接著撤出長春與哈爾濱‧5月3日,宣布自東北撤兵完畢‧蘇軍在國軍未接受前,突然撤退,結果使全東北五分之三的土地被共軍佔有‧這是因為蘇聯為了對抗國民黨一面倒向美國所造成的‧在3月9日,蘇軍代表就通知中共東北當局:瀋陽蘇軍將於13日撤退,希望中共佔領;瀋陽以南的地區,蘇軍將不在向國民黨辦交接,一切蘇軍撤走的地區,中共可以自由行動‧4月上旬蘇軍接連要求共軍派遣主力控制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郊,準備於蘇軍撤退時奪取這些城市‧4月26日蘇軍自哈爾濱撤退之後,共軍即佔據哈爾濱、齊齊哈爾‧蘇軍在撤退過程中,共軍屢次進入長春,但到了5月23日,長春又被國軍收復‧這段期間(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美國馬歇爾特使政在中國調停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在1946年6月7日亦將東北列入停戰範圍,期間蘇聯希望中共對國民黨停止進攻,被中共拒絕‧到1948年春末,國民政府在東北的戰局惡化,僅剩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的據點和若干交通線‧1948年8、9月間,林彪的東北野戰軍開始進攻長春、瀋陽,並另外派兵攻擊錦州‧10月16日錦州失守,20日長春失守‧蔣介石命令東北行轅主任衛立煌自瀋陽收復錦州,以鞏固山海關後防,但衛立煌的部隊不敢出瀋陽,怕被消滅‧11月2日瀋陽失守,國軍撤至營口,又撤至葫蘆島‧11月9日,又自葫蘆島撤出,東北全失‧此時蘇聯害怕共軍的擴張引起美國的干涉,並不鼓勵共軍繼續進攻‧事實上,美國不僅未在軍事上干預,反而逐漸自中國撤退‧到了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宣布中共實行「一邊倒」政策,完全投向蘇聯一邊,蘇俄開始放心讓中共發展‧1949年10月1日中共政權建立兩小時後,蘇聯竟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年第2期,頁124~125‧
吳小松,<試論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對蘇政策>,《江西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頁64~65‧
劉紹唐主編,《民國大事日誌》第2冊,頁734~740、806~813‧
杜聿明等著,《國共內戰密錄》,頁20~178‧
楊逵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頁560~566‧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