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陣子Youtube上的英雄說書頻道更新了一篇關於劉禪的評價,看了下方留言,頗多人對劉禪能力願意持翻案想法;無獨有偶,剛好在Facebook同樣又看到一篇為劉禪翻案的文章,卻翻得似是而非,而也都普遍能被接受。不禁覺得有感想抒發一下自己對於劉禪的感想。
歷史上,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勢必缺點會被放大檢視,這是歷代亡國之君不得不接受的包袱;而在藝術創作上,劉禪在三國演義就被塑造為無能君主,連帶到現在的三國志遊戲都還被Koei拿來用能力值玩梗。
三國在近代流行後,開始對劉禪開始有所翻案,為了翻轉形象,有些論述難免讓在下有"翻案過頭"的感覺。以下在下試著就比較常聽到的幾個翻案論點一一討論。
===========
1. 放權
劉禪初繼位時,面對劉備夷陵之敗、人才損失、蜀漢內部紛擾(黃元之亂、雍闓之亂等等),而自己只有16歲。在這種情況下,劉禪接受了劉備的遺命,"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而諸葛亮在大權在握的同時,也確實尊崇劉禪,因而產生了這對在中國歷史來看亦非常難得的皇帝/權臣組合。在諸葛亮主政期間的蜀漢對內政治清明、對外國力復甦得以抗曹魏,這邊不討論北伐得失,至少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合作關係是成功的,而劉禪願意放權的確是這個成功關係背後的一大要件。
但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成功將權力收回來的("乃自攝國事"),也就是如果劉禪真有能力,配合相府留下的人才,的確可以自己有一番作為,但他最後仍然選擇繼續放權(這部分過程留到第二點說明)。
當然,如果君主能夠找到好的人才委任,或許持續放權亦不是壞事。但在相府推薦出來的四相都死後,劉禪自己找到放權的對象換成了陳祗與黃皓,情況就與之前大不相同。誠然,黃皓如果真的要跟歷史上其他奸宦比起來,譬如明朝王振或魏忠賢等,的確禍國程度還差一截,但也決不只是劉禪口中的"趨走小臣"而已。
從願意買單的陳祇得以互相表裡、不買單的羅憲被貶、說壞話的姜維自危,甚至連劉禪弟弟劉永都因不喜黃皓而十餘年不得朝見。再加上後面滅蜀之戰時的作為,黃皓得以左右朝政的威力不可謂不巨。
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
憲獨介然。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
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既然下放權力是自己的選擇,而這一系列用人都看得出劉禪自己的意志存在(至少蔣費升遷、陳祗與黃皓的任用等等),那我們不禁得開始懷疑,劉禪究竟是"願意放權"還是單純"不願管事"? 那這樣的放權我們還能全部視之為優點嗎?
===========
2. 分權
很多人會以蔣琬、費禕的升降過程,以兩人之後都沒有人接收丞相之位,表達劉禪是"分割相權"並做出分權制衡的動作。姑且不論分權制衡在對劉禪當時候來看算不算優點,實際上劉禪是否真的有"分割相權"呢?
首先,在西漢哀帝期間就已經廢除權力萎縮的丞相(改稱司徒),而整個東漢名為丞相的也就只有曹操和繼任者曹丕,由此可見"丞相"這名詞本來就不需要是常設性官職,主要應是其象徵意義;再者,我們就實質來看,蜀漢也沒有因為沒設丞相官職而真的分權,至少蔣琬、費禕最後都仍是先後軍政在手,並且開府掌握人事,遑論制衡。
蔣琬:
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命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費禕:
琬自漢中還涪,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
延熈十五年,命禕開府
不過這些升遷另外說明兩件事情,第一,回應上一則放權的部分,劉禪是有回收權力並重新分發;第二,如果我們認為這一系列升遷都確實是劉禪作為,那至少確定的是劉禪熟知官場遊戲規則(原屬政事的蔣琬轉兼軍職、原屬軍司馬的費禕轉兼政事)與權力結構(逐步提升其威望,之後才讓其完全掌權)。但如果藉此解讀到劉禪要做分權制衡等等,似乎過度解讀。
===========
3. 軍事與內政成績
有的人會認為諸葛亮死後,劉禪依然維持29年的國祚。但首先蜀漢得以延續國祚與國際情勢亦有關係(吳國的存在與魏國一系列的內鬥);而我們從上一點也看出,蔣費時期難以解讀為是劉禪本人的成績,如果要算入的話,同樣標準下,陳祗以降的蜀漢內部國力下降,被評為"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的情況就也要劉禪照單全收。
當然,在下自己根據第一段放權的結論來看,就難以認為蜀漢的內政與國力優劣需要與劉禪本人評價做過多連結,畢竟如果認為劉禪不願管事,那成功之處不完全算其功,失敗的部分也不需要全怪在他頭上。
但劉禪依然不能為滅國免過,至少滅蜀之戰前後的一系列作為都難以解釋為劉禪為優秀君主。
滅蜀之戰前拒絕增兵駐守:
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羣臣不知
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旣定,不聽
而面對鄧艾的軍隊來到直接投降亦難辭其咎,而屢見不鮮的"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而降"一說,實際上亦經不起考驗。
從劉禪並非沒有野心(從延熙元年下詔蔣琬、對人事任用的選擇、面對鄧艾到達前的第一時間考量等等),以及他為自身考量所做的選擇來看(增後宮、用人任命、信鬼巫等等)都難以連結劉禪是個為人民著想的"仁主"。就算退一萬步此論為真,劉禪也頂多只是類似劉璋,得一個"闇弱之主"稱號而已;回過頭說,孫皓最後也是不戰而降了,為何不能算是仁主?
===========
4. 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一事一直是劉禪為後人所批評的歷史故事,而翻案文章一般也傾向以此為劉禪韜晦行為做袒護。奇怪的是,接受此一說法的人似乎都忘記整個故事的後續走向。
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荅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如果劉禪先前說出"樂不思蜀"真的是演戲,為何第二次就接受郤正建議而換個說法? 連照著郤正所言去做都馬上被拆穿,那劉禪前半場的"樂不思蜀"真的是演技嗎?
誠然亡國之君不應過於出風頭,但當時幾乎不常有投降後誅殺舊主的行為(諸侯期間的劉琮、劉璋、張魯等等,皇帝等級的話亦前有劉協、後有曹芳、曹奐、孫皓,都未被誅殺),如果只是擔心蜀遺族造反,司馬昭後續處理本來就已經足夠妥當,難以推論司馬昭的確有殺劉禪之心(反過來說,如果真的要鐵了心要殺,那恐怕劉禪再會演也躲不過)。劉禪就算第二次問答照著郤正所言回答、孫皓甚至當面和司馬炎對嗆,都未見有因此受難;以此而言,要把"樂不思蜀"一事(包含第二次回答)視為演技,感覺亦是過度解讀。
其實在下行文之間也有提到,在下同意劉禪並非如Koei遊戲所做的如此不堪、也不像民間一般流傳的很笨或什麼都不會等等,說實在話,歷史上比這樣還差的君主比比皆是。但凡事不應只有黑白兩面,就算我們願意翻案承認劉禪不是笨蛋、沒這麼差,亦不需要將其翻成很聰明甚至英主以上的過度翻案。
而在下認為"庸而不昏"應是對劉禪來說很適合的評語,陳壽在後主傳最後對劉禪為君所做的評論,在下就認為頗為恰當: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