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63 GP

[達人專欄] 【讀書心得】活出自我與愛人需要多少勇氣?談《被討厭的勇氣》兩冊之啟發

作者:湛藍琴海│2020-07-24 16:25:36│巴幣:129│人氣:1999
  前言:

  諸君好,這裡是湛藍琴海。最近終於拜讀了近年來超級暢銷書,那就是著名的《被討厭的勇氣》,共兩冊,皆拜讀完畢。本身一直對心理學有所興趣,《被討厭的勇氣》所講述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近來心血來潮,就買來一探究竟了。

  實際讀過後才發現,這並非是一般的心理學書,可能更像是柏拉圖的《對話錄》,全書由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展開,哲學家是虔誠的阿德勒信徒,年輕人是憤世嫉俗的青年,可謂典型憤青(但可能反映出一般人的心聲,年輕人基本上設計成大眾心聲的傳聲筒)。

  文字淺白易懂,容易消化吸收,也與一般的心靈雞湯勵志書截然不同──比起勵志,可能是有更多反思,讀到的不單是阿德勒心理學,還有阿德勒的生活哲學──如何作為一個「人」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這代表必須活得自私嗎?不,縱使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但個人認為也可被稱為「大我心理學」──必須自立,擺脫自我,不以自我為中心,改變人生的主詞,學會愛人,與他人共創幸福,追求的不是「我」,而是「我們」的幸福──這便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終極理想,是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或生活哲學)的至高境界。

  乍聽之下,阿德勒心理學或許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確實阿德勒本人也承認,這可能是眾心理學派中,最難以身體力行的心理學。筆者也對於阿德勒心理學多少有所保留,不盡然認同,也不認為必須徹底實踐,但確實當中有許多可貴的先進思想,依舊很值得分享,至於是否實踐,端看個人選擇。以下將會條列精華語錄,以上下冊區分,並加入個人解讀:

  一、首部曲《被討厭的勇氣》精華語錄:

  (一)對於世界的認知

  1)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P.8)

  (2)「你」把世界變複雜了。(P.10)

  (3)沒有一個人住在客觀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P.10)

  世界究竟是否複雜?端看個人認知,世界究竟是美麗抑或醜陋,也是一念之間。比方兒時懵懂無知,涉世未深,不知世間險惡,自然認為世界是單純的;伴隨成長歷練,才開始感受到世界或許比原本想像中複雜。但這是世界變複雜了嗎?抑或只是認知改變了?

  要如何解讀這世界,我們可以自己決定──可以將那些「複雜」視為複雜,亦能視為理所當然的單純。

  (二)否定過去創傷

  1)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P.33)

  (2)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P.35)

  (3)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P.35)

  否定心理創傷,聽起來很矛盾,但阿德勒的重點是「可以選擇如何解讀過去」,比方被霸凌,可以視為過去創傷,沉溺於那種創傷之中,也可以視為成長養分,擺脫創傷讓自己成長──當然,也可以兩者皆是。阿德勒也認同過去對於人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但重點不在於經歷過什麼,而在於「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過去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選擇,比方人生的樣貌與意義。當然,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若有不可抗力的現實因素(至於何謂不可抗力的現實因素,因人而異),則另當別論。

  但無論如何,這種主張的重點在於:相同(似)的經歷,在不同人身上發生,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跟當事人的選擇攸關。

  (三)自我改變

  1)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P.56)

  (2)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P.57)

  (3)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P.59)

  (4)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P.62)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的是「現在是否願意改變」,與前述否定過去創傷,認為過去是由現在的自己所解讀的思想呼應。

  (四)自我厭惡與人際關係

  1)是因為你下了決心「不要喜歡自己」。(P.67)

  (2)那是你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所導致的。(P.72)

  (3)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P.72)

  (4)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P.75)

  即便想要試圖喜歡自己,但只要潛意識中還有無法喜歡自己的理由,就會無法真正喜歡自己。至於為何不喜歡自己,可能與人際關係密切攸關,比方認為這樣的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不討喜的、違背社會期望的,始終活在被人討厭的恐懼中,自然可能也無法喜歡自己(即便自稱不在乎他人眼光,但跟實際真實想法又是另一回事──自稱不在乎他人眼光,可能只是想給自己一個有勇氣做自己的理由,但可能力有未逮)。

  人為何往往會怕被討厭?因為人生在世,難以與世隔絕,人際關係幾乎無所不在(能夠真的隱居山林,完全自力更生等極端案例姑且不論),人類難以獨活,必須藉由人際關係,相互協助與合作才能共存。因而人普遍有「社會性」,這是求生本能。社會性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究竟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人際關係就分外重要。此種情況下,人的一切考慮與煩惱,自然多來自人際關係。個人認為即便不是百分之百(若真做到與世隔絕或許就能杜絕人際關係的煩惱),但越是重視人際關係,越是在乎他人眼光,人際關係的煩惱就會越多。

  (五)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1)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P.80)

  (2)自卑感可以成為努力或成長的契機。至於自卑情結,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P.85)

  (3)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P.87)

  (4)他們所要暗示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不是因為A,我其實是有能力、有價值的。(P.88)

  (5)優越情結: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P.89)

  (6)如果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P.91)

  一件事要如何看待,取決於如何解釋,比方高矮胖瘦,好壞與否也是自己決定。若是因為旁人眼光、社會價值觀而決定一件事的好壞,仍為「主觀的解釋」,「好壞」並非絕對,而是因人而異、隨時浮動的解釋。

  若有自卑感,可能有機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進一步成長;自卑情結則是身陷其中,因為「我如何」,所以別人必須體諒我,比方自認不聰明,所以學不會某些事情也沒關係。可見自卑情結,可以成為要脅他人的武器。

  自傲的人並不見得有自信,可能是為了掩飾自卑,藉由自傲來武裝自己。為虛張聲勢的「優越情結」。真正的自信,是不卑不亢,曖曖內含光,不會刻意自誇,而是腳踏實地行事,旁人自然會注意到其光芒。

  (六)權力鬥爭

  1)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時,絕對不要隨之起舞。(P.108)

  (2)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P.109)

  (3)不必依賴憤怒這種工具。(P.110)

  (4)人啊,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P.110)

  (5)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P.111)

  就如有人挑釁、攻擊你,反擊可能只是落人圈套,雖然不代表任何事都該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確實在許多情況,反擊只會造成惡性循環,不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會兩敗俱傷,甚至自身可能要付出無法負擔的慘痛代價。

  個人不認為必須像個聖人,要無條件承受一切傷害,也不認為復仇必然毫無意義甚至是個錯誤。但若真要反擊(或復仇),必須做好捲入權力鬥爭,更加狗血淋頭的心理準備。若是在衡量後果後,依舊選擇反擊或復仇,認為這才能達成某些目的(諸如止血、洩恨等),那就放手去做,並且後果自行承擔。

  但在某些情況,不反擊可能才是止戰的最佳手段,這取決於對方挑起權力鬥爭的原因,比方只是情緒一時失控、試探對方的態度、或藉由攻擊他人來逃避自身的痛苦等,挑起權力鬥爭,不盡然是出自惡意,很多其實是情不自禁,或是無意識的。了解動機,方能做出更妥善的因應。

  挑起權力鬥爭,可能是一連串的複雜的情緒及思考反應,比方發怒可能表面上是本能反應,但在某些情況,是支配、威脅對方的手段,若能在情緒失控前,去對情緒進行控制,那情緒便是可控的,在此種情況下,憤怒可能是「演」的──抑或即便認為是不可控的,但同樣事情,不同人對自己做,可能態度大有不同,比方對於上司,可能可以壓抑;對於朋友,則無法壓抑,因為對象不同,目的自然不同。所謂的「雙(多)重標準」亦可能源於此。

  然而,不應依賴憤怒這種工具,憤怒或許可以一時壓制他人,但無法獲得他人的心悅誠服,真正要獲得尊重,發怒不但無用,還只會將對方推得更遠。

  (七)人生的任務

  1)行動面

  ◇獨立

  ◇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2)心理面

  ◇我是有能力的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3)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P.115)

  (4)像這種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為「人生的謊言」。(P.124)

  人生的任務是學會自立,並將人人視為同伴,共同合作。人不能獨活,除了工作以外,必須交友,也要學會愛人。沒有愛,則難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自然無法建立互信互愛的社會。

  雖然上述猶如遙遠的「世界大同」理想,但若不先從自身做起,便永遠無法達成此種理想──當然,實踐永遠是最艱難的,實踐了也不見得能夠改變社會,但正是因此種思想,這種理想才會永遠遙不可及──身為凡人的我們,正因人性的極限,現實的枷鎖,才會有意識無意識地逃避人生任務。

  那每個人必須要實踐阿德勒所主張的「人生任務」嗎?私以為見仁見智,認同者依照自己能力實踐,盡力而為即可;不認同者大可一笑置之。至於這是不是人生的謊言?自行決定即可。阿德勒的思想終究只是參考,並非聖旨。

  (八)不為他人的期望而活及課題分離

  1)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根本沒有必要得到他人的認同。其實不如說是「不應該尋求認同」。(P.136)

  (2)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P.139)

  (3)老是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P.140)

  (4)「是誰的課題?」。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踏入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P.145)

  (5)「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P.147)

  雖然乍看之下是「勇敢做自己」,但不單是勇敢做自己,不在乎他人眼光,而是釐清「為什麼要勇敢做自己」,因為他人對自身的喜惡與評價,那是他人的課題。即便我們再努力討好對方,對方也不見得會喜歡自己;即便我們沒犯任何錯,對方也有可能就是討厭或誤會自己。而且今天討好了A,可能得罪了B,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喜歡,被某些人討厭是理所當然的。與其處處討好人,不如別父子騎驢,以免裡外不是人。

  不過,個人認為喜歡受到認同,是人之本性,故無須拒絕受到認同,也可以去尋求認同,只不過──當無法受到認同時,也無須過於介懷,越是豁達,越能自在。

  這就是本書主旨「被討厭的勇氣」,當坦然接受被討厭的事實,便獲得真正的自由了。

  (九)社會意識

  1)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P.184)

  (2)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P.185)

  (3)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把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P.187)

  (4)做不到「課題分離」、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P.188)
  阿德勒心理學雖然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但其實追求的是「捨去自我,將自我變成大我,不再區分彼此,將無數的小我變成一個大我」,這種概念讓人類社會這個群體,變成不分你我的巨大個體。但前提是必須意識到社會的重要性,願意與人建立人際關係,才有可能擁有「社會意識」。

  (十)人生協調與活在當下

  (1)工作狂缺乏「人生協調」的方活方式。(P.251)

  (2)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P.270)

  (3)過去發生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P.277)

  (4)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P.281)
  
  阿德勒認為,工作狂只是藉由工作,來迴避其它責任(人生任務)而已。

  人只能活在當下,當下又剎那串連而成,只要活在當下,就夠了。若人總是瞻前顧後,那就是沒有好好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謊言。

  二、二部曲《被討厭的勇氣》精華語錄:

  (一)教育的目標

  (1)所謂的教育並不是「介入」,而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P.46)

  (2)最基本的是「對人類的尊敬」。(P.51)

  (3)所謂的尊敬,就是如實看待個人,是一種可以了解他人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一種能力。(P.52)

  (4)所謂的尊敬,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關照。(P.53)

  (5)所謂的尊敬,也就是「鼓勵(賦予勇氣)」的原點。(P.53)

  教師就像諮商師,做的不是上對下的教育,而是平等的諮商,讓其學會自立。對於學生,教師也必須尊敬,而尊敬是要平等看待個人,如此一來才有可能鼓勵(給予)他人勇氣。

  (二)同理心與目的論

  1)所謂的同理心,是一種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P.65)

  (2)與當下的「目的」相違背的事情,則會由記憶消除。(P.77)
  同理心是一種手段,是可以培養的。阿德勒強調「手段」及「目的」,過去的經歷並不重要,人會為了達成當下的目的,而使用各種手段來達成,包括解讀記憶的方式改變。

  (三)重點在於「今後該怎麼辦」

  1)大多數人都會主動選擇「今後該怎麼辦?」並開始思考它的內涵。(P.84)

  (2)阿德勒心理學沒有「魔法」,相較於神秘的魔法,這其實是具有建設性的、科學的,基於對人類尊敬的一種理解人性的哲學。(P.84)

  阿德勒關心的只有「當下」,當下必須做什麼,才能改變未來。

  (四)禁止賞罰、脫序行為的目的及教育者的職責

  (1)阿德勒禁止賞罰,斷言不可以責罵,也不可以稱讚。(P. 94)

  (2)脫序行為第一個階段是:「尋求稱讚」。(P.100)

  (3)脫序行為的第二階段是「引起注意」。(P.103)

  (4)脫序行為的第三階段,他們的目的將進入「權力鬥爭」。(P.105)

  (5)脫序行為的第四階段,人們會進入「復仇」階段。(P.107)

  (6)脫序行為的第五階段,就是「證明自己無能」。(P.111)

  (7)受到責罵,是他們所期望的。(P.116)

  (8)教育者的工作是諮商師,所謂的諮商是「再教育」。(P.125)

  (9)憤怒,是會讓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情緒(P.126)

  (10)主啊,祈求祢賜給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那可以改變的東西;並且賜予我智慧,時時能分辨這兩者的差異。(P.127)

  (11)站在教育立場的人,還有擔負組織運作責任的領導者,必須時常以「自立」為目標。(P.131)

  禁止賞罰與脫序行為五階段有關,之所以會處罰,是因為有人做出脫序行為。但處罰是否有用?起初做出脫序行為,是為了獲得稱讚,但得不到稱讚後就會開始不計好壞地行事,只為了引起注意;再來為了反抗權威,而擴大行事規模,變成權力鬥爭,從中可能可以獲得旁人的支持;但反抗無用,眾叛親離了以後,就會進行「復仇」,來做最後的抵抗,也藉由「被憎惡」來與人建立連結。最終一切都徒勞無功,便自暴自棄,不希望他人對自己再有任何期待。

  因此針對壞事而處罰,不見得有用,反而可能趁了對方的意。但個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賞罰依舊是必要的,賞罰能讓人明辨好壞(即便好壞可能有主觀之分,但也有客觀事實可以觀察利弊),尤其是在以利益為重的場合下,賞罰更是必要的,舉凡公司運作。

  至於教育場合,賞罰雖然可能會局限學生的思想,甚至讓學生成為賞罰的奴隸,乃至為了獎賞而競爭,卻是無法避免的必要之惡。在團體中,免不了競爭,期望所有人放棄競爭,不被獎賞所誘惑,是流於理想的無稽之談──不單是教育,任何場合皆然。

  何況,賞罰真的會使人無法自立?人可以喜歡獎賞,為了獎賞而努力,但得不到獎賞時,自身可以調適、放開更為重要,所謂自立應當是學會豁達。

  再者,獎賞也不見得是控制人的手段,發自真心的獎賞(如讚美),就沒有支配對方的意圖(不只是上對下的縱向關係,可能是平等的橫向關係,如朋友)。至於處罰,固然是常見的支配手段,但除非徹底放棄約束,徹底否定處罰的價值,不然一味否定處罰也是不切實際的,法律也是一種處罰,因此要廢除法律嗎?

  賞罰固然會帶來壞處,但沒有賞罰也可能會讓社會失序,賞罰是人類發現最能維持秩序的生存手段,如此而已。

  個人贊成賞罰分明,但確實不得濫用賞罰,就如不能過於寵溺孩子、縱容惡法存在是同樣的道理。


  (五)競爭法則與合作法則及縱向關係與橫向關係

  1)組織中必須貫徹真正的民主主義,沒有賞罰,也沒有競爭。(P.149)

  (2)不依照競爭法則,而是依據「合作法則」運作的共同體。(P.149)

  (3)阿德勒心理學就是以橫向關係為基礎的「民主主義的心理學」。(P.151)

  關於縱向關係與橫向關係,在上一本就有提過,但本文刻意先留到這邊才提,故這邊先引用上冊的相關語錄: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一切的「縱向關係」,提倡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P.204)

  ◇因為以縱向方式來看待人際關係,認為對方比自己要低一等,所以就介入了。(P.206)

  ◇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方式,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鼓勵」。(P.208)

  阿德勒嚮往的是平等的橫向關係,反對競爭追求合作,這是一個很好的理想,但誠如在上述賞罰部分所論述的,要完全實踐是不切實際的,競爭、賞罰是很自然的社會機制,除非社會不再有階級之分,否則縱向關係必然無法避免。

  橫向合作固然重要,但社會法則無法只讓橫向合作存在。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至少目前是如此。

  (六)貢獻感與幸福的關聯

  1)幸福的本質是貢獻感。(P.132)

  (2)試圖藉著拯救他人,讓自己獲救;也就是自己藉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企圖對自己的價值有真切的感受。這是無法抹去自卑感的人經常落入的一種優越情結的型態,一般稱為「彌賽亞情結」。(P.172)

  為了獲得幸福感,人可能會藉由貢獻來獲得。人的付出貢獻往往不盡然無私,在付出的同時,也有自我滿足的成分。若人人都願意貢獻,那人人都能獲得幸福感。

  (七)愛為何物

  1)所謂的愛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可是我們沒有學習到完成它的「方法」。(P.243)

  (2)只要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這種主觀的感覺,也就是有貢獻感就可以。(P.245)

  (3)構築不可分的「我們的幸福」,那就是愛。(P.246)

  (4)曾經是人生主詞的「我」會變成「我們」。(P.247)

  (5)為了幸福人生,「我」應該是要消失不見的。(P.248)

  (6)從只有兩個人展開的「我們」,將範圍擴大到整個共同體,以至於全體人類。(P.252)

  (7)愛是自立,是成為大人。也正因如此,愛是艱難的。(P.258)

  (8)你能夠做的只有分離課題,由自己先去愛,如此而已。(P.266)

  (9)去愛的勇氣,也就是「變幸福的勇氣」。(P.278)

  如同前言所述的,阿德勒心理學也是大我的心理學──必須自立,擺脫自我,不以自我為中心,改變人生的主詞,學會愛人,與他人共創幸福,追求的不是「我」,而是「我們」的幸福──這便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終極理想,是實踐阿德勒心理學(或生活哲學)的至高境界。

  只是那很艱難,非常艱難。學會愛很難,能不畏風雨地去愛更難,能一再被傷害、背叛還能去愛更是難上加難。縱使如此,即便這世間有很多無法改變的事情,但至少「愛」還是能竭盡所能地去做。或許付出的愛,不見得能夠獲得回報,但不盡然一無所有。付出愛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更多人情冷暖,即便愛化為泡影,光是愛的過程,就能有所獲得。愛的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嘗試去愛,才有可能獲得前所未有的幸福。愛需要勇氣,這就是變幸福的勇氣。

  這或許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終點,也是最初始的出發點吧。

  結語:

  阿德勒心理學,歸根結柢,是愛的心理學,但並非空泛的大愛心理學。他的論述或許有理有據,只是是否能夠徹底實踐,又另當別論。或許有部分思想仍不切實際,但不代表毫無參考價值。可以質疑、反對阿德勒,但若願意去深思體會阿德勒思想的內涵,或許阿德勒的思想,能賦予「活出幸福人生」的勇氣。

  人生在世,最艱難的或許始終是活出自我,及愛人的勇氣。

  阿德勒或許就是最能給予這份勇氣的人。

  或許你我都無法徹底成為阿德勒,但若願意多少實踐一點阿德勒,這世界或許就會稍微不同了吧。

  共勉之。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85969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湛藍琴海|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阿德勒|心理學

留言共 17 篇留言

+9神聖騎士卡
沒有特別認識阿德勒,但也聽過這書,前一陣子剛好看到老高的影片也在講這個。
https://youtu.be/5cZxZCbcOQw
供參考
最喜歡他關於過去的理論,以及你現在想要什麼的狀態,這種想法給了很多開拓性的可能, 我們可以現在就選擇,跟過去的束縛道別。

07-24 16:52

湛藍琴海
原來是老高啊,印象中他好像有拍這個沒錯,謝神聖兄推薦XD

我們可以現在就選擇,跟過去的束縛道別→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之一XD07-24 20:21
夯特大大
其實我原本也蠻想寫這兩本書的讀書心得,沒想到被你搶先了XD

07-24 16:52

湛藍琴海
居然嗎?我還以為現在會寫這兩本心得的很少了,我已經LAG很久了XDDD07-24 20:22
WP(投稿模式)
謝謝分享,敝人的故事又能添加更多色彩了。
我也在為了未來而努力改變。
我愛你!

07-24 17:17

湛藍琴海
不會,感謝您的厚愛(?07-24 20:23
無痕之音
你解釋的很好很詳細,內容也很長,要有耐心興趣才能看完,這個心理學確實很理想、考量到人性,目標也很實際。

07-24 19:45

湛藍琴海
嗯嗯,慢慢看沒關係,感謝支持XD07-24 20:23
潛水好悶啊
感謝分享心得,不過有地方想要反駁:阿德勒心裡學推崇的是「目的論」的分析,阿德勒實際上想要反對的是那種透過賞罰手段達成目的「心態」本身。

07-24 20:23

湛藍琴海
我知道,但考量到的是是否符合實際這一點,理想上我可以理解,但套用到現實確實有所困難。07-24 20:38
潛水好悶啊
那麼你以「這是社會現象、人類演化的結果」作為反駁並不合理,因為這種論點還是回到訴諸結果論,本質上也與這個命題不相關。

07-24 20:23

湛藍琴海
如果是要以「目的論」去辯駁的話,那確實沒什麼好辯駁的,問題在於能不能被其他的觀點所考驗,及是否符合現實吧──簡言之,我理解阿德勒的想法,但從其它方面來看的話我保留。07-24 20:40
Sticky Fingers
阿德勒不是我之前跟你提的那個嗎[e17]?

難道琴海被變相推坑了XD

07-24 20:34

湛藍琴海
我其實有點忘了你何時提過了0.007-24 20:40
Sticky Fingers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820532

07-24 20:43

湛藍琴海
喔,有印象了XD07-24 20:48
Liz Daniel
不認同,但還是看完了。所謂的「愛」是曖昧不定的,那麼既然是趨於大同的思想,「愛」不就是需要解決的課題嗎?因爲「愛」即爲問題的根源。
不認同的原因是卡在「愛」人的問題上,「愛」可以使人沉淪,也可以使人改變,充滿矛盾。

07-25 19:16

湛藍琴海
愛確實是把雙面刃,所以如何勇敢去愛而不怕受傷害,就是最考驗人性之處。07-25 21:39
白石
我的朋友送了我一本,只看了一半,直到現在都還沒看完。但他有些理論我比較不認同,有些可以接受

07-25 20:37

湛藍琴海
本來這種東西就是見仁見智,認同就接受,不認同就一笑置之XD07-25 21:41
搖滾牛肋骨高空攔截
對阿德勒的印象還停留在他和佛洛衣德搶女學生這件事上。

雖然略有耳聞,不過他的理論確實很獨特,很適合從另一種角度來反思自己

07-25 22:08

湛藍琴海
原來有這件事嗎XDDDD

同意,無論是否認同阿德勒,但至少能用另一種角度反思吧。07-25 22:14
我的筆名叫123
我一位有研究的哲學朋友提供的想法:

阿德勒解釋了人會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觀,以及這麼做的理由與後果,藉此找到幸福的本質。
他的不足之處在於他沒有深入解釋人要如何學習化解「痛苦」本身,因此他的學說對於已經沉溺於痛苦的人還不足夠。
一方面也是因為阿德勒本人不是作家,而是實際去行動與對話的人。
要化解痛苦,便必須直面自身的「惡」,理解、並且前進。

07-26 11:15

湛藍琴海
精闢中肯,阿德勒心理學再一些議題的反思上或許很有參考價值,但並非適用於任何人,若是身陷痛苦之中的人,他的思想與方法會更難以實踐。

對於最後提到的「要化解痛苦,便必須直面自身的「惡」,理解、並且前進」心有戚戚焉,只有正面面對,理解並接納,才有可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我很認同人皆有罪,問題在於如何面對,並持續向前。07-26 20:27
琉璃糖
謝謝心得,我很喜歡條列出重點並且做出反思的方式,我非常支持琴海的言論,保有贊同與不贊同的角度是很好的狀態

07-26 17:58

湛藍琴海
嗯嗯,感謝支持[e12]07-26 20:28
雙刀★痕♂
分析得很好
某些觀點覺得這本講的不錯
但是基於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
看法也不太一樣
舉例來說
當一個人過去有創傷
否定是為什麼?
別人造成的?
還是他人造成的?
在不確定的情況
有太多變數了
有時候忘掉並重新開始也是個方法
而不是隨意承認自身的創傷


07-26 19:58

湛藍琴海
確實如此,但創傷也不是說忘就忘,而且若忘了創傷,也有可能會把收穫一併忘掉。07-26 20:29
雙刀★痕♂
所以書我覺得頂多只能參考
如果轉化為對自身有幫助
那就要靠自己去思考了
畢竟人際關係是人生中非常複雜的存在
任何路都隱藏著危險
誰也不知道...

07-26 20:02

湛藍琴海
書本來就是僅供參考,最重要的還是保持思考,而不是書看完就結束了。

人際關係是一輩子的課題,學無止盡,在不同的階段與處境,也必須不斷應變,這才是能屈能伸的智慧。07-26 20:31
露娜・葉特
原來是琴海幫你看好書系列,感覺重點都抓出來了
體會的話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總之謝謝琴海分享

07-27 02:18

湛藍琴海
不會,然後琴海幫你看好書系列這說法我喜歡XDDDD07-27 09:52
墨染
  第一次讀這本書大概是四年前,不過一的內容對我來說比較深刻,進到紅色包裝的二之後,有很多概念都變得模糊抽象了起來。我喜歡他的說法,也追求著能夠藉由不怕被人討厭而讓自己更加自由,不過現在看來總覺得怪怪的,自己就像充滿彈性的橡皮筋一樣復原了。
  我覺得這是海海的筆記,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消化書中的概念來撰寫的文章。不過我在讀著的期間也算是被勾起了回憶。像海海一樣能夠認真反思過後,第二手轉達出海海的理解與不認同,使其非常有參考價值。
  哪一天回去的時候,再拿筆記來溫習一下吧。

08-08 14:45

湛藍琴海
嗯嗯,原來有看過啊,這樣的話看這篇應該滿容易複習起來的,算是小小的懶人包吧(雖然這篇摻雜了一些個人心得想法就是了XD08-09 10:31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63喜歡★a73541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湯淺政明,... 後一篇:【雜談】愛為何物?我們真...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s0000026MINASAN
DC教學不知不覺就1萬了,送上遲來的感謝!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