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漫談湊佳苗(二)——無法完成的母性

作者:鈴鹿│2020-06-02 10:02:56│巴幣:2│人氣:113

  湊佳苗對於「母親」的角色,似乎有著異常強烈的執著。母親是家庭的原點,也同時是賦予人性的開端。因此,扭曲的人性總是可以導源於扭曲的母職。


  從出道作《告白》以來,湊佳苗小說中的核心議題始終與「母親」脫不了關係,並隨著作者身分的轉變,關注討論的焦點也產生變化。這點反映在作者獨特的敘述方式上:除了以母親或女兒的單一視角觀看自身事件,也開始安排複數的對話,藉由同時賦予雙方主體性,使兩者立場漸趨平等,甚至有意模糊身分上的界線,使讀者純粹以「女性」角度理解人物的行動。

  那麼,讀者可以試著細數小說中各式各樣的母女(子)關係,以此掌握作者一直以來欲處理的人性與犯罪議題:

  《告白》(2008)中,最明顯的是女教師對疏於照顧女兒的愧疚,引發對學生的恨意與殺機。除此之外,故事中少年、少女犯罪的根源也與母親有關:少年A(渡邊修哉)對母親愛(關注)的渴望,隨著母親改嫁轉變為強烈復仇的慾望,並始終想透過聳動的犯罪吸引母親的目光與獲得母親對他的愧疚感;少年B(下村直樹)在母親的保護下成為心靈極為脆弱的孩子,過度的讚美導致對失去自我客觀評價的能力,在認知落差中試圖尋求同儕認同,卻因此錯把犯罪當成優越、有勇氣的證明。
  在此,作者已開始嘗試挑戰個人社會角色上的衝突,增加文學張力外,也動搖讀者的道德觀念。如教師與母親、母親與職業婦女、母親與女兒……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意識中。這些內在角色必須回應個別對象的期待,當偏重任一角色,另一方則產生扭曲,在道德邊緣徘徊,增添讀者的不安。
  往後,讀者對湊佳苗作品的鮮明印象之一,便是犯罪者站在灰色地帶的自白,由於取得陳述的主體性,讀者不僅難以譴責,反而從窺視其內心世界得到莫大的快感。
  
  《少女》(2009)中的母親角色雖非要角,但對於推動少女步向黑暗仍啟著關鍵的作用。有趣的是,作者同時加入失智症「外祖母」的角色,其對「母親」造成陰影,而「母親」又將這份陰影轉嫁給「女兒」,層層母女關係中帶出難以擺脫的負面循環與絕望感。而夾在中間的「母親」同時具有母親與女兒的雙重身分,也開啟了此項議題的另一項焦點:母女的身分如何被劃定?在保有「女兒」身分的同時,能否完成「母親」的職責?當「女兒」與「母親」的角色產生衝突時,角色該如何排解,或是鑄下更多衝突?
  
  由此可見,當外祖母的角色也被放入故事中,女性中的「母」與「女」的角色對比就更為鮮明,且被塑造出具強大張力的矛盾感。《母性》(2012)欲處理的核心議題即是母親與女兒角色上的衝突。為此書寫推薦序的ZEN大認為,湊佳苗「試圖透過《母性》解構當代社會的母愛迷思」[1],也就是在小說中進行母職的辯證;然而將有關「母親」的主題置於作者書寫的大脈絡中,或許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敘述,大概是日後成為老師的女兒,對「母性」所下的這段評論:

女人並不是生了孩子後,就能夠自動成為母親。母性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天生具備的,即使沒有母性,也照樣可以生孩子。應該有不少人是在生下孩子後,母性才開始萌芽。相反地,有些人雖然具有母性,卻強烈希望只當別人的女兒,想要受到保護,在無意識中排除了自己的母性。[2]

  本書的基礎論調建立在「女人只有兩種,母親和女兒」的前提上。藉由召喚出「外祖母」的角色,作者很有意思的讓讀者看見,母親同時也是女兒的身分,甚至殘酷的安排了「母親與女兒只能救一個」的情節,考驗著夾在中間的女兒該以何種身分作出決定。當「母親」說出「女兒再生就有了」這種話的時候,讀者必然感受到此時的「母親」已拋棄了「母職」,選擇「女兒」的身分。儘管「外祖母」的角色死去,書中的「母親」也並未真正成為「母親」——事實上,一直到最後,「母親」都未能以「母親」的身分活下去。表面上的「母親」付出了母愛,但由於「母親」未能真正轉變為「母親」,這份母愛於是被扭曲了。
  
  較早期的《為了N》(2010)其實已開始大篇幅的探討扭曲的母愛所帶來的影響。最明顯的即是從小受到母親虐待的西崎真人。雖然導致母親施暴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受虐的內容與《告白》中的渡邊修哉類似:母親會為了各種小事發怒、施暴,並在狂暴的情緒過後,又溫柔的向孩子表達懺悔。孩子的肉體同時經驗了暴力的毒打與溫柔的撫觸,漸漸混淆了「母愛」的概念。由於無法真正恨自己的母親,因此,只好說服自己,那些施暴也是「愛」的表現:渡邊透過追求與母親的相似性,以作為挽回母親的手段;西崎則試圖以文學將現實加以昇華,整合分裂的母親形象。
  杉下希美的母親自幼養尊處優,溫柔的個性背後即是不諳世事的天真,因此遭逢丈夫拋家棄子的變故後,變得一蹶不振。杉下一方面憎恨破壞家庭的父親與父親的情婦;一方面也看不起只能依靠他人生存的母親。杉下與西崎將自己心中的母親形象投射在「奈央子」這個素昧平生的貴婦上,因此各自擁有了不同的想法,也導致計畫的失控。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2016)為湊佳苗近年描寫母女間緊張關係的代表作品。書中收錄了幾則短篇,其中〈惡毒女兒〉與〈聖潔母親〉分別站在「女兒」與「母親」的立場,探討「毒親」的議題,也緊扣全書基調:過度限制女兒發展情慾的母親,是否可以稱作「毒親」?抑或是保護女兒的「聖母」?是否每個人都以「聖潔」的公主自居,卻無形中成為他人眼中的「惡女」?此種角色扮演的諷刺性便在書中被完整的揭露,在第一人稱的敘述被扭轉下,更使讀者省思自己原先的立場。儘管作品驚世駭俗的程度與以往相比稍微遜色,仍維持了作者一貫的主題與筆法,呈現了母女間矛盾的情感,以及女兒成為母親後角色的過渡感。

  將湊佳苗作品中所描寫的母親形象稍作歸納,大概具有以下的特徵:嬌生慣養的母親,如公主一般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對於「幸福快樂的家庭」抱持著童話故事般的想像,如《告白》中下村的母親、《為了N》中杉下的母親、《母性》中的主角和《睡在豌豆上》結衣子的母親。她們通常對原生家庭抱持高度的認同,習慣將自身與母親的互動經驗複製到自己與女兒的身上,並時時刻刻將「幸福」、「呵護」、「全心全意」等抽象的字眼掛在嘴邊。也因為她們是如此的相信自身的善良與正確性,悲劇發生時往往承受不了打擊而變得歇斯底里。她們的兒女就必須忍受母親面貌丕變、陰晴不定的性格,造成他們內心既渴望又害怕母親的情感。



[1]  ZEN大,〈推薦序:解構當代社會的母愛迷思〉,收錄於《母性》。
[2] 《母性》,p. 206。

參考書目:
1. 湊佳苗,《告白》,丁世佳譯,(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
2. 湊佳苗,《少女》,王蘊潔譯,(台北:皇冠出版,2011年)。
3. 湊佳苗,《為了N》,王蘊潔譯,(台北:皇冠出版,2011年)。
4. 湊佳苗,《母性》,王蘊潔譯,(台北:皇冠出版,2014年)。
5. 湊佳苗,《睡在豌豆上》,王蘊潔譯,(台北:春天出版,2014年)。
6. 湊佳苗,《惡毒女兒˙聖潔母親》,王蘊潔譯,(台北:皇冠出版,2017年)。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80298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湊佳苗|推理小說|母性|少女|告白|睡在豌豆上|惡毒女兒|為了N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silenzuka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漫談湊佳苗(一)——告白... 後一篇:漫談湊佳苗(三)——「別...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aa1357932大家
各位有空可以來我家看看畫作或聽聽我的全創作專輯!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