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A History of England-十三世紀的英國教會

帝國人 | 2019-12-28 02:12:07 | 巴幣 6 | 人氣 231


(一、)主教與教會組織

       基督教是一般英國人的生活重心,他們在禮拜日作禮拜,在人的出生、死亡與受洗均由教區的主教負責,主教也負責了宣讀聖經的工作,在十三世紀,由於強大的教宗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的倡導,一些修道士團體建立了起來並廣泛的到西歐各地宣教並擠壓異端的生存空間,包含了道明會,方濟會等。在英格蘭教會的組織分別為大主教(Arhcbishop),主教(Bishop),與教區牧師三者,教區(Diocese)是主教的統治重心。

       在朗佛朗克(Lanfranc)擔任坎特伯里大主教後,主教中心區從農村移動到了都市,主教擁有自己的居所,主教也有自己的幕僚團,比如,執事(Deacon),總理(Chancellor)負責了教會的學校,而修士(Canon)負責了教會的財務與與教區區民的教規管理,除了上述這些,還有一群負責主教文書的行政人員,通常集中由一人擔任,也被稱為總理事(Chancellor),主教時常會巡迴自己的教區,並糾正行為不當的神職人員。

       主教們同時也是富裕的人,過著奢侈的生活,主教們很多都是沒有繼承權的貴族之子,他們同時也在學術界貢獻良多,比如聖愛德蒙(St.Edmund),聖理查(St.Richard)。教區中以坎特伯雷的主教最多,高達18個,而約克只有4個,大主教有權管轄轄下教區的主教與教士。而牧師往往是農民出身,在修道院學校受過教育,但生活不比農民來的好(但好上一些),牧師父的收入來自教會十一稅與土地租金的一部分,而在朗佛朗克時期有許多盎格魯教士早已結婚,在朗佛朗克的主導下禁止新進教士結婚。

(二、)修道院的興起

       在布盧瓦的史蒂芬(Stephen of Blois)統治下,修道院的數量遽增300座,其興起的原因源自於法國修士克魯尼(Cluny)的修道院而興起,不少英國的修士如朗佛蘭克,安賽姆都是修道院修士,本篤修道院的教規在聖班乃迪克(St.Benedict)立下,他不喜愛近東的狂熱修道主義,所以他立下了較為寬鬆的教規,也就是所謂的「本篤會」,進入本篤會後要發誓要保持赤貧、貞操與服從,教規也規定了修士們的勞動時間(大約幾個小時),使他們可以拒絕外在的賄賂,班乃迪克本人很重視抄寫工作,不少編年史收藏在修道院中,而他禁止休士們下田工作,下田交由一些外圍的成員,通常是修士們的兄弟,被稱為「Opus Dei」上帝的工作。

       但隨著富有,本篤會的信仰也逐漸維持不住。除了本篤外,道明會(以攻擊異端與重視教育為長),與方濟會來到了英國,它們帶來的生活方式其中一個就是所謂的男修士(Friars),他們重視教育誕生了許多知名的神學士,包含羅傑培根(Roger.Bacon),約翰佩卡姆(John.Pecham),他們對上級負責,上級又對羅馬負責,並力主於宣教於貧民之間,使得他們在與牧師競爭社會捐贈上趨於劣勢。

創作回應

小鸚
中世紀瘟疫、黑死病爆發,教會無能為力甚至幫倒忙。教宗宣稱至羅馬朝聖可無條件上天堂,全世界人類大量滅絕,從此信徒銳減。
2020-04-25 15:25:36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