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雜記〈五十二〉我們從來都擁有自由:《小丑》短感

十六夜郎 | 2019-10-10 02:17:04 | 巴幣 84 | 人氣 997

  看完《小丑》後打算二刷,關於貧富差距或精神疾病的探討,我想已經有很多了,在這邊也沒必要多提。只想提一點感想,說一些空話。雖然以下並不大涉及劇情,但稍微提到故事內的要素和預告片有出現的內容。

  簡易掃過一些網友回應,不少人在《小丑》殺人的橋段感到舒壓與解氣,在我看來,實際上是相當正常的。驚駭、恐懼或其餘道德抵觸的情緒是一回事,這與情感的正向解放本身並不衝突。

  故事裡的手槍帶給主角的影響,使我想起日本作家中村文則的小說《槍》,敘述大學生發現一支手槍,在拿與不拿之間選擇了前者,並且由於意識到槍背後的意義,進而使自己世界觀改變的故事。

  而「槍」這樣一種直觀暴力、仇恨、剝奪的物件,就成為了對生活無主導權、無存在感、無真實感的人通往自由的中間物。

  某些觀點認為,《小丑》的主角亞瑟太極端、灰暗了,一般人並不如此。這說了一半的實話。扣除掉精神疾病的問題,正常人在面對接二連三的挫敗時,也很容易陷入所謂「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在社會人的表現上常表現出的狀態便是不願把握機會、不願反抗、無力替自己爭取、放棄掙扎等行為,最終導致了「非正常」的結果。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權力慾不是根植於力量,而是來自於軟弱。」

  雖然並沒有直接關連,與我親近的好友或許時常聽我談論過BDSM關係。在這樣一種主奴一類階層鮮明的關係裡,在我的觀察中是帶有一層濃厚的悲傷色彩的(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而已)。

  作為個體人,一生中亟欲追求的正好是自己最為缺乏的部分。偏愛彰顯某一特質的人,往往對於該特質更加貧乏。某些體會過貧窮的人,因為深知沒錢的痛苦,於是更容易裝出有錢的模樣,害怕被當作窮人——為何一夕致富的暴發戶更偏愛金項鍊、土豪金、名車的緣故,這或許能充作一種解釋。

  人的內心一旦沒有達到平衡,便會主動尋求彌補的手段,而長期失衡就將導致崩潰。當你時常無法替自己做主,任何抉擇的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自由、獨立、權利永遠遙不可及,深感自己分明作為個體,卻活在處處受制於人的生活中,若深入細想,或許也能體會為何有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選擇偷拍、偷竊等行為——從細微的地方奪回不為人知的主導權。

  如果有經驗的話,當你初次嘗試將鞭子打在伴侶的身上時,感受到自己不會因此受到懲罰,終於還是有支配權的時候,內心失衡的狀態便會逐漸趨於平穩。然而,如同上述所言,對權力的追求就是對權力的匱乏,喜愛炫耀性能力的人更容易因性能力感到自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這種狀態(發現追求不是因為力量,而是脆弱),就將會如同亞瑟初次殺人時那樣驚慌(這樣的情緒是人之常情,但我相信背後還有因對自身的殘酷感到懼怕的一面)。

  大眾往往有種誤解,以為情緒低潮是M屬性人的專利,其實並非如此,佔據主導方的S也會經由教育M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內在的貧乏。

  假設我們給予一位腿部殘疾而不良於行的人士拐杖後,他固然能因拐杖稍微拿回行走的能力,基本上並不有什麼壞處。只是,當個人缺乏真正的能力時,拐杖的存在反而會使他注意到自己終將是殘缺的,而這樣的關注又會轉變成更深一層的,對行走能力的渴望。

  不知各位是否有耽溺於外物感官體驗的時候,譬如沉迷於遊戲、縱情酒精與宴會,或願意花上數小時只為找尋自己心儀的影片享用。我們是如何地心甘情願,卻又為何會在情慾宣洩過後感到更深的空虛?

  你發現自己得到的並非真正的權力實體,因為你依舊身處在五坪大小的獨居房,你也從未得到過一個真正的伴侶,隔天清晨,你仍然得盥洗出門接受你早能預料的長官苛責與同事的嘲笑。

  人類往往有追求自由的需求,想要同亞瑟那樣不受拘束的生存在社會,我們都希望自己終有一天能「撿到槍」,使自己通往情感解放的道路;另一個事實是,我們在渴求自由的同時,又有「逃避自由」的需要,因為我們從來都不需要有槍才能反抗社會,也不是非得要有子彈才有辦法殺害仇敵。

  我們從來都擁有自由,並且自己也心知肚明,問題在我們無法承擔自由背後的代價,那太沉重、太可怕了,使人排斥到連他人擁有自由都會激起我們直觀的反感(有加害、被害者情境的反感很正常,但這裡指涉的也包含不妨礙他人的情況)。

  知名電影《沉默的羔羊》中有這樣一段話:「半夜時,我聽到外面有嚎哭聲,以為是嬰兒的哭聲,下去一看原來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牠們在哀嚎,但我把門打開時,卻沒有一隻走出牢籠。」

  《小丑》的故事後段,高譚市徹底陷入秩序上的混亂,如果上述的邏輯成立,那這些上街暴動的群眾得到自由了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裡提到:「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

  他們或許得到了片刻的解放,除非他們真能永恆地找不到穩定的秩序,永遠這樣解放下去,否則他們又將陷入另一秩序的壓迫,無法改變其無力承擔的本質。主導權在不同的個體、團體間是不斷流動與競爭的,從眾、服從權威是人類社會性的本能以及需要,但也因此製造出自己的牢籠。

  回到電影裡頭,除非亞瑟徹底喪失對群體的期待,完全否定與拋棄他想得到的群眾認同,這也包含著自己想被愛、想受歡迎、改善經濟條件、得到父愛等等的需求,只有將這些被建構或本能的需要,並且不懼怕與人群衝突,才有獲得自由的可能。

  亞瑟受制於腐朽的生活,而後受制於給他掌聲的群眾。「小丑」這一身分的存在就注定他無法脫離與人的聯繫,販賣娛樂的代價就是快樂與悲傷得靠他人來給予;當小丑失去了群眾的笑聲,他就只是個純粹的傻瓜。

  我們都擁有自由,在某個瞬間,也能成為有槍的小丑,只是當槍響後的煙霧散去,我們便能察覺到自己仍然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在那因短暫解放而禁不住發笑的背後,全都是哭泣的聲音。



  沒有什麼體力,只能寫這樣篇幅的文字而已,歡迎討論。圖片轉取自臉書專頁:自毀傾向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麻煩點下GP或訂閱支持,也希望能點進我臉書專頁給個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坪圳氏共和國人
崩壞的體制......失控就是必然性吧===

沒有適應社會變化得體制總是需要變革或是置之不理的崩壞.....

(是說我昨天也剛好寫小丑心得
2019-10-10 10:19:16
荒唐放浪的-唐浪
高譚市徹底陷入秩序上的混亂,如果上述的邏輯成立,那這些上街暴動的群眾得到自由了嗎?
看看文革就知道了,這只會無限的反映人性中的懦弱和卑劣。
2019-10-10 11:30:25
黑暗曙光
回樓上,當秩序被破壞而且沒有別的力量可以阻止人們"暴力過度擴張自己的自由時",因為失序狀態下無須為罪刑負責獲著說幾乎不可能被追究,因此結果才是一種必然。秩序重於一切,因為混亂會給罪惡更多的機會:我可以坦白告訴各位,我在小丑這部電影出來之前,最喜歡的暱稱就已經是跳樑小丑~
2019-12-17 03:49:5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