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從新浪潮到《大佛普拉斯》的台灣情懷

陸坡 | 2017-10-16 15:54:27 | 巴幣 44 | 人氣 1848

浪未退反越來越濺起浪花,台灣越來越清楚的後頭潮汐
如果要說台灣電影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新浪潮電影可能就是國際上每每想到台灣電影必談起的那一頁,電影故事本來就是虛構,但新浪潮卻在同樣虛構的故事或改編的時事中,回顧台灣市井小民的真實生活,與我們的社會是怎麼一回事等,和當時代的電影別了苗頭、以獨特和新穎的風格,促成台灣電影新風貌。而那二十世紀末的新浪潮依舊影響著部份台灣當代電影風格,不管是《一一》、《醉.生夢死》或《大佛普拉斯》等,都繼續著台灣新浪潮的腳步,以自我的方式繼續走向新一波的台灣故事,對於台灣電影新的嘗試和風格的代入感,是要掙脫新浪潮那龐大的浪花?或繼續帶著這股巨浪前進?



新浪潮,說起這個字在台灣代表一個電影世代的轉折,不在是政治宣傳的國民黨影廳和反共解放;虛偽的隱惡揚善塑造台灣普天同慶的美好生活,而新浪潮也非一代爛漫的瓊瑤白皮書或是做作的劇情片,它是在解嚴前夕對台灣電影守舊傳統的一種擺脫,而有著自我對於當時台灣社會詮釋和新電影運動,不在有光環的主角,反倒更貼近民眾周遭人們或自身的生活故事,隱喻暗喻的描述台灣生活,而在解嚴之後也更深入探討歷史事件和禁忌題材之中。

台灣新浪潮一方面如同日本、香港或歐洲國家有著過去「法國新浪潮」的影子,但卻不是那麼絕對,在批判社會上礙於還在戒嚴時期無法做出太具體,而衍伸出隱晦或是事實上可以受到民眾對於實事的共鳴點。與其說如法國新浪潮做出像是結構主義的藝術類型,台灣新浪潮更像是「超寫實主義」中照相寫實主義,就像是該藝術的哲學思維:「模擬的永遠不存在於現實」。新浪潮電影模擬出一個新的現實,它們的不真實反而比現實更加深刻。



在另一方面,新浪潮除了社會側寫和人物的多元性等,最大的一點應該是導演全然主導電影風格,這與過去的台灣電影如「愛國」、「名著」這些有著不同點,新浪潮帶來了導演的敘述與藝術創作,甚至表現自我的政治理念和自我看待社會的視角。故,這些對於如今的台灣電影有好有壞,好是電影成為了一種藝術與理念的通俗象徵,甚至是透過娛樂來了解台灣人的心聲,但在反面卻全然由導演主導下的台灣電影,反而更凸顯部分不足,如編劇、監製等問題。

新浪潮電影對於當代或現代的電影人影響是強大的,幾乎現代許多電影人如有走過新浪潮那一段都會有明顯的類似風格,但較不同之處應是電影整體行銷包裝和如今年輕一代從原先的無感再重新對於台灣社會與文化的重視。比起過往的新浪潮電影赤裸裸的創作呈現一片攤開的大餅,如今受過陶冶延續此種風格的台灣電影更透過包裝與設計的形式,來加強電影吸睛程度,這也讓許多經典電影包裝後再次影響新生代電影觀,如:《海灘的一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然而後續的台灣當代電影是否只淪為新浪潮電影的後續呢?可能也未必,雖然比不上像是新浪潮的轟轟烈烈,革新換血,但台灣當代電影還是有著自我成長和獨特的魅力,在二零一七年上映以喜劇糖衣實為反映台灣當代社會底層和現實的電影《大佛普拉斯》,以一種跳脫原本新浪潮苦悶的節奏,加入了嶄新的要素,如旁白戲謔的對話和隱喻的開放式的結尾,甚至看似沒有結果的結果,都是透過吸收新浪潮電影之後的在延伸,電影節奏也快上許多。

整體來說《大佛普拉斯》有著現代人喜歡較為速食的電影敘事,也不缺過往台灣新浪潮電影中挖掘台灣爭議與禁忌,甚至說出無法發言人物的心聲,在笑過後的幽默是一種自我嘲諷,在爛到不能再爛的生活中,找到棲身之地,更多現代的後製與拍攝手法,不是一種和新浪潮電影的劃分,而是加入更多當代和流行元素,甚至更多屬於台灣的視角,這點可以從《大佛普拉斯》、《醉.生夢死》等等後起的當代台灣電影中,看到新浪潮電影沒有的一面。



而要說受即「超寫實主義」的影響,新浪潮也涵蓋「現代主義」的藝術哲學形式,但要說起當代的台灣電影,比起過去新浪潮要更超寫實,如果新浪潮是跳脫過去台灣老舊的電影製片與敘事模式,向民眾傳達台灣社會大環境的自省,部分當代台灣電影則傾向「販售」集體共有的台灣記憶與社會形式,而達到一種商業式懷舊情懷,最常見就是以「青春」為賣點的集體信仰,如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偶像劇式的台灣新一代電影。

新浪潮帶起別於強加的中華民國式記憶,而回歸於本土台灣社會,帶起的台灣風潮,有如像是繼續深入台灣當代社會批判和探究的《大佛普拉斯》,設計與行銷,包裝新一代台灣電影的藝術與創作。也有以販售台灣集體回憶另類的敘事台灣生活的《我的少女時代》,或其他台灣電影。可以大膽的說,剖析台灣社會真實現象和著眼生活周遭事物的創作,會隨著民眾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了解越來越多元,也可帶著我們撥開曾經中國化的觀點,以更多族群和不同面向寫故事。



按此處以編輯.敘述荒謬底層和上層人生的《大佛普拉斯》、以學生的視角看待貧窮世代的《行動代號孫中山》、反映台灣社會中黑暗、卑微、人生低潮《醉.生夢死》、原住民的過去與現代《賽德克•巴萊》與《太陽的孩子》,台灣同性百態《藍色大門》或《孽子》、偶像劇式的懷舊《我的少女時代》、《六弄咖啡館》等,不管好或壞,喜歡或不喜歡,喚醒台灣意識的新浪潮,會藉由後起之秀一波又一波,繼續說著台灣故事,用全新角度去和觀眾對話的新時代。



文章原址:
從《大佛普拉斯》小談新浪潮後繼的台灣情懷
更多動漫畫電影書籍資訊請參照個人網站
可以點選網站內廣告給予作者小小的支持
喜歡的話請到粉絲團電影書籍回收桶按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麵粉袋
很可惜的是,現今大眾電影如果要凝聚人心,總是要抓住觀眾心中無法觸及的弱點與幻想。滿足幻想才有給人足以更多遐想的空間,這是一種無可厚非的觀念,畢竟每個人都想要成為電影中的帥哥美女好野人。
我也是很喜歡把身為市井小民的故事搬到影幕上,事實上,貼近身為一顆齒輪的人生故事更能吸引我。
2017-10-16 20:11:23
這類經典作品每過幾年再回頭看看 每每都會出現不同的感受
但就像樓上說的 影片越真實越貼近你的感受只會讓你更痛苦
就如同這幾天我碰到的鳥事 因為客人覺得你的服務讓他不爽~就報警來嗆(警察真來店裡)
...小時看不懂卡夫卡的鄉村醫生 現在卻一整個真實到讓我想吐
2017-10-16 21:43:59
ilwiKAMINA
可是我反而不喜歡太幻想的創作.
波士頓派再怎麼好吃,一口氣吃一打也會黏膩而噁心.
"求真"的電影,滋味雖然苦澀但是文以載道.
2017-10-17 11:46:08
任孤行
可以來看了
2017-10-19 07:26:36
小白
新一波浪潮
2017-10-19 19:34:0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