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看電影】麻將──荒謬的台北日常

妮爾波莎 | 2017-09-11 23:13:03 | 巴幣 6 | 人氣 951

片名:麻將
導演:楊德昌
主要演員:維吉尼亞·莉朵嫣、柯宇綸、唐從聖、張震、王啟讚
年份:1996
語言:普通話、台語、英語

  比起閱讀,我真的很少很少看電影。看刻意接觸電影的訊息,是最近一年才發生的事情。而對於電影而言,今年的運勢算很不錯,有許多有版權問題的台灣老電影,都得相隔十多年後再次上映。也許是台灣大導演楊德昌逝世十周年有保佑吧!

  沒錯,今年是楊德昌逝世十周年,也因此我在短期內看了四部楊德昌的電影,分別是:《麻將》、《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一一》。這篇要先介紹我最早接觸的《麻將》,之後三部電影,如果之後有機會也會發表一些心得上來。

  在進入電影的心得之前,我想要先提起所謂的「台灣新浪潮電影」。「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時期大約為1980至1990年代,一般認為此時期始於電影《光陰的故事》。在台灣經濟劇烈變動的時代,有一群對電影充滿熱忱,更重要的是,充滿才華的人,開始用電影寫實紀錄周遭變動的環境。此時期知名的導演就包含:楊德昌、侯孝賢、王董、吳念真,甚至是後期的李安。

  「台灣新浪潮電影」名稱延續法國「新浪潮電影」,主要是因為同樣有兩個特色:一、寫實色彩濃厚;二、由導演主導整部電影風格。這時期,可以說是台灣電影的黃金年代。也因為一系列寫實、具有國際水準的電影,讓台灣得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連現今被譽為世上三大導演的泰國大導阿比查邦都承認,自己的電影風格、運鏡都深受「台灣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今年的桃園電影節,適逢台灣新浪潮電影大導演楊德昌逝世十周年,策展團隊十分有能耐地談到了楊三部電影播放的版權,分別是:《跳格子》、《獨立時代》與《麻將》,三部電影都用高架大銀幕、傳統膠捲放映機在戶外播放,並開放民眾免費觀影。雖然只看了《麻將》這部電影,而且還是從影片前中段開始看,但能參與到這樣的盛事,實在是很高興。

  故事發生在民國七零年代末期的台北,大街小巷都播著法國公司馬特拉與台北市政府因捷運工程延宕而產生的糾紛。在動亂時代下,富翁父親跑路中的少年紅魚與朋友綸綸、牙膏、香港組成一個騙財、騙色的混混團體,在台北懷抱著發財夢,造成一系列的混亂:計畫將迷失的法國少女Marthe(中文譯名剛好就叫馬特拉)賣給在台北的外國老鴇、為報復跑路的父親而欺騙似乎是父親情婦的香港女人,怎料計畫尚在進行中,又有兩光討債集團來攪局......

  從中間開始欣賞電影,我就複雜的劇情吸引。可以看出楊導頗擅長處理複雜故事線,四個不良少年中的三個人都有重要的劇情,如何將劇情平衡搭配發展,需要下不少功夫。不過整部片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電影,不如更像是舞台劇。我想原因是大部分演員誇張的台詞與肢體語言,都像是要特別強調什麼一般,什麼反應都被放大了。尤其那兩個兩光綁匪,像是只是在玩扮演遊戲一般。這樣的效果,加上複雜巧合的劇情,讓電影充滿了荒謬感。

  而荒謬感之外,電影裡面的電視、尋常的談話,卻又切合著當時的時空背景。讓人覺得,電影裡面的人物是真實的。荒謬感加上真實感,整個觀影過程都讓人摻合這兩樣奇妙的感覺。而這樣的感覺,或許就充斥在當時的台北人生活裡。電影裡的每個人,都好像某種欲望的化身,用盡算計、在複雜的環境裡,想要得到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所要的利益。最終失控,或瘋、或繼續騙財騙色、或自己槍殺了自己......

  《麻將》是「新台北三部曲」的第二部曲,描寫被國際化激流衝擊下的台北。各方勢力在台北爭奪利益,人也隨利益飄移。但就像電影裡重複不斷被提起的,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每個人都在等著別人告訴自己,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樣的迷失,成了少年紅魚生意的利基,也是當時(甚至現在)台北的生活寫照。

  《麻將》承襲了楊德昌電影一貫的寫實風格,但較其他我看過的楊德昌電影。此部電影不論劇情與演員表現,都十分誇張,可以說喜劇感十足。但也因為這樣的呈現,《麻將》可以說是最強烈表達楊德昌對於台北生活的觀察與評論,尤其是其中兩位少年最後的結局,力道之強烈震撼到讓人無法言語。

  網路上無法找到清晰的版本,希望這部電影的版權,未來可以越來越好談,讓這些台灣首批具有國際藝術水準的電影能回大銀幕上映,當然希望最後可以發行DVD,可以讓更多人接觸這批台灣新浪潮電影。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