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是一個美麗的顏色,但同時對很多NBA球隊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防守術語,下次當你看見進攻方試圖進行一次側翼擋拆時,可以認真聽看看防守方的長人會喊些甚麼,不錯的話你可能會聽到他們喊"Blue.Blue!"。
所謂的「Blue」側翼擋拆,是要防止高位掩護擋拆後的突破,並迫使持球者往底線帶球,利用邊線協助防守,限制擋拆的效率。
在防守方想要藉由避免持球者腰位突破來降低效率的情形下,對球防守者會選擇轉向側邊,踩住持球者的高位邊,在理想的情形下透過這樣的防守站位,防守者將會迫使持球者往底線推進,並遠離腰位的掩護者,這時Blue已經初步成形了。
當高位的隊球防守者誘使持球者向底線移動時,原本對位掩護者的二線防守球員(長人)會採取平行禁區邊線的防守站位,在理想的情形下,長人的底線腳必須以些微地角度朝向持球者,並且踩在最適合的位置以協防外線防守及防守對方長人採取中距離投射。
除了這幾個要點,當一個長人喊出「BLUE」時,還有兩點必須要做到,第一點是高位協防--「釘點(Nail)」※注一,第二點是低位協防--「二九(Two-nine)」※注二,下面這個回合就是很完美的例子,而最終是以灰熊抄截成功收場。
那麼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會使得防守方放棄這套策略呢?如果進攻方有內外兼修的掩護高個,像是 Dirk Nowitzki, Kevin Love 或是 LaMarcus Aldridge 的話,三分或長距離兩分的空檔就會是致命傷。同時這套防守體系也很仰賴隊上長人的防守能力和腳步,有些長人可能會選擇放棄去防守持球者的急停跳投(可能是因為懶,或是腳步跟不上,亦或是沒有踩在最適當的位置),不過對於大部分的防守強隊來說,通常都有面對這些出手的對策。
對「Blue」來說最危險的情況是掩護者突然改變方向,由原本掩護後持球者往腰位順下變成持球者往側翼推進,持球者便可藉此貼著掩護往側翼帶球,擋掉對球防守者再運球往裡面突破。就像在美國凌晨兩點的時候出門一樣,被持球者闖入禁區通常不會有什麼好事發生。
不過當這套防守策略被完美執行了,那會是一套窒息式的防守方式,同樣在雷熊之戰中出現過。
雖然這套防守策略在這裡被稱作「blue」,不過其它的球隊也可能用不同的名字來命名:可能是「ice」、「black」、「push」或是「down」,你可能在同一場比賽中聽上這些字眼好幾次。
但無論他被叫做甚麼,逼迫持球者掩護後轉往底線都已經漸漸成為各隊的防守基礎。所以,以後在球場聽到「blue」要趕緊做擋拆防守,千萬不要以為跟Pablo Picasso或Miles Davis有關。
※注一「釘點(Nail)」
「釘點(Nail)」是整個球場上的防守關鍵點,是一個可以擋住對方順著中路突破的位置,同時也是觀察各隊防守哲學的重點。所謂的「釘點」,其實就位在罰球線的正中央,距離籃框 15 呎、距離 NBA 禁區兩端線各 8 呎的地方,你不時會聽到教練對著弱邊偏上的的防守者大喊「get to the nail! Get to the nail!」。
如果隊上有個強力的「釘點」防守者可以減少輪轉,降低所有人的防守難度,但也不是說踩在「釘點」上就好,別忘了自己主盯的球員通常跟持球者也只有一個傳球的距離。如果幫太多或是跟丟自己的人,不是眼睜睜放一個三分大空檔就是只能望著對方開後門爆扣自己的籃框,怎麼在釘點上取得平衡是聯盟中絕大多數球員都做不到的事。
※注二「二九(Two-nine)」
「二九(Two-nine)」也是一個防守術語。它只存在於 NBA,因為它要應付的規則也只有 NBA 才有。理論上在 NBA,如果你沒有在防守任何進攻球員,你能站在禁區內的時間最多只有 2.9 秒,不然就等著裁判響哨。從此之後,最好的「二九」長人會想盡辦法在禁區不多不少待滿 2.9 秒,厲害一點的甚至待超過都不會被吹判。像是 Roy Hibbert, Marc Gasol, Tyson Chandler 或許再加上 DeAndre Jordan 都是箇中高手。
過去,當禁區裡的長人在三秒區用完他被允許的時間,他會跟著自己的對位球員往另一邊去。「二九」觀念崛起造成的影響是:防守方可以在強邊塞滿防守者。這種盯人暗藏區域的混合式防守,是區域規則改變以來對 NBA 所造成最大的影響。藉由這種防守陣式,你更能支配對手的進攻選擇,同時也使得進攻方得用更多的空切及轉移來讓防守方移動。
參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