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雜文】禁忌的符號

小伽羅 | 2016-12-27 09:46:21 | 巴幣 653 | 人氣 10176

        我很喜歡一位作者叫李德哈特,他是二戰史的權威作家,特別是這本《戰敗者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在書中他嘗試從德國將領之間,尋找希特勒與德國的關係,希特勒不再是那魔鬼般的存在,他只是個凡人,一位充滿鮮明色彩的人,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充滿高度的歷史見解,並未受到廣泛的討論,人們對希特勒還是簡單的與惡魔劃上等號。

        「納粹」成了禁忌的符號,我在上一篇文章有稍稍提到,只是今早腦袋整理了一會兒,剛好跟一位久違的西洋史朋友閒聊,於是乾脆寫了點想法在這,除了納粹,歷史上充滿血腥的名詞太多了,從史達林到蔣介石,從毛澤東到佛朗哥,這些幾乎同時代的人物,為何沒有受到廣泛的批判呢?

        其實是有的,只是本世紀以來,希特勒與納粹,已經從「歷史罪人」升高到了「極端主義的代言人」,他被人們視為充滿暴力與血腥的極端主義代表,提到納粹便會自動的聯想到屠殺、發動戰爭、罪惡等詞彙,而納粹的敵人,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拯救世界的「正義」,我想這不是一個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

        歷史無法用如此簡單的二分法區別,我們在探討納粹的問題,首先應該理解納粹本身,歷史中的任何事件、名詞都是有緣由的,從因果中尋找各種連結,才是看清歷史的方法,從經濟層面來說,貧窮且受到制裁的德國,成了納粹崛起的養分,強調國族精神的思潮,為這窒息的社會注入了一劑活水,人們已厭倦政府的顢頇,於是逐漸傾向支持充滿未來性的納粹。

        希特勒的納粹除了二戰時的大屠殺外,在許多國家政策上,平心而論他的確做到了對德國人民的承諾,他讓百業蕭條的德國,至少恢復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在政治上試圖衝破英法等國的制約,完全符合了德國人民的期盼,強調愛國、強調奉獻,他成了年輕人追隨的目標,這才是希特勒,一位性格堅強、自信、充滿魅力、渲染力十足的政治人物,我們在理解這位人物時,請先去掉他附帶的邪惡外衣,如此你才能看清這位人物。

        我在書房中,將希特勒獨自擺在一櫃,除了份量眾多等因素,某方面來說我始終對這種歷史人物很好奇,上一位受到如此待遇的是法蘭西的拿破崙。

        在李德哈特的書中,對於二戰德國的將領,從人格素養到戰術思維多給予正面肯定,德國軍人在歷史中的形象不差,諸如隆美爾、古德林、赫爾曼等赫赫將星,始終是歷史研究的寵兒,人們研究他們、解析他們,從中去尋找一個將星如雲的集團是如何跌進谷底?這是歷史研究的高度,去掉了邪惡與正義的形象符碼,你才能更客觀的看待這些史事。

        話又說回來,這次充滿爭議的扮演納粹事件,或許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思考,首先人們對納粹的認知問題,若是仍處於邪惡的禁忌,那對理解歷史一點幫助也沒有,更甚者這種避之惟恐不及的態度,只會增加納粹思想的「崇拜者」,對事情懵懵懂懂,抓了一個版本便奉為圭臬,這只會讓人們盲從,政治也是如此,在看待希特勒時,不妨先從當時德國的政治環境、社會氛圍去理解,才能對納粹的崛起過程有更全面的認識。

        其次台灣教育的環境,強調「正確解答」,人們已經很習慣性的選出對的答案,卻忘了過程中的思考,對待歷史更缺乏應有的認知,只認為這是背誦之學,所以納粹等於壞的、盟軍等於好的,這種二元解答,長期獨佔歷史考卷,以至於人們對納粹又更添恐懼與無知了。

        第三點則是歷史中強調的道德觀,我認為對待其他民族,我們本來就該負有尊重與理解的責任,納粹成了一個世代的集體傷痕,看待歷史真相絕非「揭露瘡疤」,反之,才更能具備理解與同情,這是現代人極度缺乏的,當人們評斷納粹時,卻將那些同樣「功績顯赫」的歷史人物相提並論,認為為何掘了黃河的蔣介石沒受到如此強烈批判?為何要順著歐美史觀走?我認為這種論調過於冷漠了,歷史的語言不該如此冰冷,這話說的重了些,我們該強調的是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而非單純情緒化的批判,對納粹如此,對蔣介石等同樣也是,如果歷史是單純的道德之學,那它的高度絕非如此,道德只是它其中一環。

        最後一點則是讓我看了很難過,我常常將學生兩個字分開,所謂「學習」與「生疏」,就是因為不懂,所以才需要學習,然而在這些爭議中,這個社會似乎將多數的心力放在批評上,而未盡到反省的責任,罵完這群學生就不會再有爭議了嗎?如果對納粹、對歷史的認知仍是如此,對學生對社會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此,很快媒體又有新話題可以放送了。

        因為理解,才能更全面的認知這個禁忌的符號,所代表的傷痛,如此才能更嚴肅的看待歷史,這是我想說的。

        文末,最近除了分出心思參加聖誕活動,還面臨趕稿的期末壓力,所以回覆會慢了些,感謝來小屋的朋友,感謝你。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梨香白兔子
的確,學習歷史本就是為了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事,從不同的角色解剖事物,才是真正對待歷史的態度。
這裡是學歷史的小高中生,我要向前輩學習> <
2017-01-03 23:45:25
小伽羅
阿哈哈,別叫我前輩,我和你一樣都還在學習呦,一起加油吧^^
2017-01-04 18:38:41
兔耳猴猴
放假了終於可以回文了~[e12]
政治層面晚點再說。
上面很多人說了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這點對於太過古老或者近代的歷史絕對是正確的。前者是因為大多數的制度都是封建,我們的歷史學家只能“偶爾”翻到別人寫的筆記,不然我們只能看年表來知道歷史,再不然就是像戰國時代,每家各說各話。而後者通常是因為人還無法理性的去面對,一戰後的同盟國只想著要從戰敗國手中盡全力榨取賠償金,反之Keynes看到凡爾賽條約之後就認為德國會回來,而且會比前一次更加強大。只要時間拉得夠長歷史才有辦法變得中立
2017-01-04 08:09:57
小伽羅
如你所言,我也不認為歷史只是單純的由勝利者所掌握,我很喜歡一位歷史學教授說過的話,他說:比起勝利者的故事,中國的歷史更大程度上會同情那些努力而失敗的人,所以歷史不是勝利所譜寫的,而是一份值得傳頌的精神。^^

2017-01-04 23:50:39
兔耳猴猴
政治層面
1.德國跟以色列的反應在預料之內,不過我不是很喜歡政府的處理方式。別人私立學校的校內活動政府不應該干預才對。就算真的要處理,拔掉優質學校(200W)這樣也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這感覺比較像處罰該所“私立學校”。

2.我不是很喜歡德國/歐洲這樣全面封殺nazi的手法。當他們說納粹以前反人類/反人權的時候,封殺言論不也是反人權?為何支持教化的監獄再犯率比較低?就是因為他們了解透過教育才有辦法讓犯人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你一昧的禁止該行為只會讓人不自主地去反抗。就像伊甸蘋果一樣,你越是跟他說這不能碰而不告訴他原因只會讓他更犯賤。鎮壓/禁止有辦法減少大量中立支持的民眾,但是會使那些鐵票(?)更相信自己才是對的,也會讓他們的行動更加偏激。最後即使你真的不支持這個論點也該支持對方發表自己言論自由的權力!一言堂有多恐怖我不相信大家不知道。目前的時間還不夠,現在的世界還處在只能批評而不能讚賞納粹的階段。另外也請大家想想Nazi原文的意思(社會主義工人黨)以及他們做過的事情

3.我覺得屠殺猶太人的想法如果再次回歸那絕對是以色列在中東種下的恨。如果以色列在這樣轟下去還有德國在歐盟在這樣一意孤行的話,neo-nazi的回歸是肯定的。

我們都在為了自己所相信的正義而奮鬥,可是所有人都不可能知道哪個“正義”才是正確的,那為何不讓他人說出他心中的正義呢?
2017-01-04 09:09:56
小伽羅
你說的很好,我自己也收穫良多,我也認為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時,並沒有切中要害,應該從教育面去思考,而非單純的給予懲處,這是缺乏教育精神的做法。

其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我自己學習西洋文化時,也曾頗有疑問的認為,為何要如此排斥納粹呢?如今我仍有許多問號,但即使如此,我認為面對文化上的差異,最基本的尊重要有,這是歷史應有的精神,歷史教育絕非塑造「政治正確」或歷史解答,更不是帶來對立,而是在於理解與包容,這是人人都講得出來,卻很難做到的。^^

2017-01-04 23:54:48
楚門
我過去把歷史當故事來看,本來只是單純的痛恨納粹。但是隨時間過去,看到得越多,我選擇去了解納粹,以及更多它的歷史。說實話,讓納粹誕生的絕不是只有希特勒,而屠殺猶太人最多的,也絕不是納粹,他們只是時間距離我們太近、太容易被放大了。要知道打開集中營大門,卻繼續虐待猶太人的,是勝利者蘇聯人。

有多少人知道最早屠殺、迫害猶太人的,其實是基督徒,是十字軍。反倒是在回教統治者下的猶太人,過得還比歐洲猶太人還要好。

納粹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我很難過。沒有人理解,只是單純的去禁止、去懲處。卻不去了解真正形成他們的主因是什麼。這也是我畢業後不願繼續升學,讓腦袋僵化。我寧可謹記離開前一個老師告訴我的:永遠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只看事情表面。

說實在撇開戰爭的殘酷,納粹的工藝、技術和科技在當時幾乎是領先全世界的,連訓練也是最精實的,只可惜他們的種族主義,注定是不容於世間的。

這事件結束了很久,我現在才來探討感覺來遲了T_T
2017-01-07 15:56:10
小伽羅
不會太持呦,任何時候都可以思考,都可以學習,學習是一段永無止盡的過程不是嗎XDDD

所以我認為重視歷史,不再於當下,而是一種細細品味,對納粹這一段歷史也是,有了興趣才會學習,歷史無法擺脫立場,所以更要廣泛的閱讀,才能塑造自己的歷史觀,這是我的想法,共勉之。^^
2017-01-09 08:36:33
N
我覺得歷史是由勝利者去撰寫這句的意思並不是指去串改史實而是解釋的方向會偏向對勝利者有利的方向去寫並且會被大多數的人接受 當然對有特別去研究某段歷史的人來講影響不大 但對一般大多數的人來講卻很容易被這些歷史解釋所影響
2017-01-26 11:26:0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