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雜文】失調的人文

小伽羅 | 2016-09-12 19:12:43 | 巴幣 100 | 人氣 784

我的小屋常常會寫一些以歷史為主題的文章,但這些文章會有很明顯的時代區隔,大部分的情況,清代是我所能觸及的最末端,我很少會去探討清末到民國以來的事,那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所以明清以降不敢說能講出甚麼道理來,另一方面,我也不太願意涉入太多敏感政治情結,盡管我們都知道學習史學的人,基本上政治學是必修的。

在史學的學習過程中,有所謂四個最主要的系外領域,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這四個學門,你至少必須專精兩個,否則根本無法順利地在史學的領域有所發揮。大部分的人都會優先選擇政治學,再來是社會學,因為這兩個學門的領域最廣泛,和歷史學重疊的部分較多,心理學是許多人排斥的對象,因為大部分的人學習這些系外領域,只是為了增加自己歷史學的觸角,並沒有打算更深入,但心理學如果不花時間深入研究的話,那只能學到皮毛,基本上有學根沒學一樣,所以願意以心理學作為輔修的人,他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去學習,很辛苦但很值得。

「十年磨一劍」一直是人文的共同現象,所以他們的進程很緩慢,在科技爆炸的時代,人文還是循著老方法在研究,不是重視傳統,而是人文更重視一種心態的培養,所以他們是一群很沒效率,但很頑強的傢伙,像我前幾天拿到的一套書,那位教授花了整整二十年在編寫,試問有誰敢這麼做?二十年不是一個小數字,所以當對面的工科友人嘲笑這位作者時,我才會不假思索的將汽車塞在他家門口,因為你不尊重這位令人景仰的老教授,很多人總是用他的世界看待他人。

所以學人文的不用害怕被嘲笑,也無須自我安慰「那是他人不懂」,更不需要擺出一副高姿態,因為事實上人文就是一個很難被估量的學科,同樣的事物,理工科的學生,如果夠認真,他同樣能做得很好,但要你去計算公式、寫程式,人文學科的人注定陣亡一片。

相同的一份人文學科的文章,理工科的人如果夠用心,他可以看透五成,也就是說他能掌握基本盤的知識,他的人文知識可以做到平均水準。相反地,理工科的領域,人文很難踏入,像我就是典型的連算錢都會算錯的那種。

所以學人文的就是要掌握剩下的五成,那五成是只有你有辦法深入研究的,正如我上面說到的,歷史學的人,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往往到了一個地步後就很難再往上了,因為他注定會面臨到時間分配還有理解程度、思維邏輯的問題,拿出你的價值吧,不要期待別人會公平的看待你,也別奢望別人會突然看見你的價值。

「只有你知道自己的實力在哪」這是我大一第一次上台報告時,一位前輩對我說過的話。

所以你說人文教育是不是失敗了?是的,我認為至少現階段是失敗的,為什麼?

因為一位具備人文素養的人,說話是會經過大腦的,即使是玩笑話,都會謹慎發言,我來巴哈短短三個月,已經看了很多了,但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我說的,別期待別人會公平的看待你,拿出實力來徹底毀了對手這才是真理。

即使台下的聽眾是普林斯頓來的,你也要驕傲地發表完文章,然後先別急著說謝謝,勇敢地回應任何質疑,這才是對的,因為寶劍是需要磨練的,我最愛的一首詩「千捶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你想成功登上顛峰,就得承受磨難,「欲戴其冠,必成其重」自古不變。

那五成可以背誦的部分,是人人都能學習的,同樣一部《羅馬史》,理工和人文的人,都能掌握那些史料和資訊,但人文想更上層樓,就不該去爭那些背誦的部分,而是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更值得投入的事物,在新生座談會時,一位學長問我想修甚麼課,我不加思索地回答他「不知道」,因為我才剛來怎麼可能知道這麼多。

不久之後,我知道自己喜歡的是甚麼了,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講好聽點是薰陶,講難聽點是跌跌撞撞的理解,人的腦袋是有極限的,應該傾訴精力去學習那些你所愛的事物,如此,人生或許就沒有白走了。

所以你說得出康莫達斯是死在哪,代表你讀得夠熟,但你能講出康莫達斯背後長期下來的禁軍問題,還有羅馬世界面臨的經濟崩解,那恭喜你踏入人文的世界了,剩下的就是上萬篇不同立場和探討方向的文章了,那又是題外話了,所以人文的孩子大一就開始一連串的戰鬥了,因為它們的東西,根本沒有「正確解答」,它們注定要在大海之中尋找知識,支撐他們的或許也只剩熱情了。

因此,學人文的人,不用再花時間去爭辯自己的價值在哪,因為你的價值永遠需要靠自己爭取,在全球化人文萎縮的當今,你更要認清自己的想法,躲在文學院不會比較輕鬆,同樣的時間和精神,理工的人可以做到和你一樣好,所以你更要知道自己能掌握的部份,如我說的,去追逐那更值得思考的知識領域,然後反覆的探討研究,為這人文失調的社會,傾注一點活力。


文末,我會寫這篇文章,除了最近開學之際有感而發,再來就是我在巴哈蝦晃時,無意間看到一篇戰學科的討論串,裏頭竟然也有我熟悉的巴友,我記得約莫在去年,我搬到目前的居所,住我隔壁的理工男真的很厲害,他告訴我一些寫程式的原理,出於好奇還有想學習的動力,我向他探討了許多有趣的問題,汲取新知識的過程是很開心的,這是漫長暑假一個值得回憶的片刻。

但我後來聽聞,那位理工鄰居,向他的友人說文科的人很蠢,簡單的東西都不懂,更說了些難聽的話,最後甚至脫口而出「文組等著嫁人就好了」。

然而又能如何呢,嘴巴長在他人身上,直到今日他在友人邀約下,一起共享中秋烤肉,那道隔閡或許永遠都會在,我也不可能再回到一年前,甚至他一輩子都不會在我的好友名單之中了。

我能理解,不同領域的人,所看到的不同風景,這是一個人格薰陶的過程,即使晚了些。面對不理解的訕笑和嘲諷,人文的孩子路還很長,別總說別人不理解你,人文的價值該如何展現,那是我們該學習的,而不是要求他人去理解。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asky
Anyway, NVM ~ 人生的路很長要走,別因為路旁野狗亂吠,而破壞身旁的美景,enjoy urself & 活在當下 ; 樂在其中 !
2016-09-14 10:21:31
藍綾
文組+1,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單憑科系就能詮釋的
2016-09-17 23:13:18
小伽羅
說的真好^^
2016-09-19 00:07:03
阿信
我只想澄清不是每個理工科的人都這樣...
也是有很蠢的理工人...譬如小弟我[e3]
我喜歡巴菲特講的一句話非常淺顯易懂
評價一個人的四個重點
正直 善良 聰明 能幹
如果沒有前面那兩樣
那後面兩樣會害了你
2016-09-30 21:46:19
小伽羅
別說自己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長處阿^^

我這篇文指的是一個大趨勢,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囉,很多時候大分流中總有小細節,理工如此、人文也是^^
2016-10-02 09:16:15
wow
別說理工與文史了 理與工在某部分的人心中都被決定了優劣 甚至在研究領域當中 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也被分了高下

高中時我就讀的班級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 數學與文學被貶的一文不值 卻又莫名的推崇工程與醫學 儼然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大學後因為對理學院的不了解和將於經濟因素的考量 我居然也選擇了工學院 工學院裡的學生 很一大部分都是在追求他們認為"實用"的知識 窮理致知在某些人心中反而成了荒唐和可笑 這樣的學風其實我很不喜歡 甚至鄙視

沒錯 我鄙視 說來諷刺 我痛恨他們對數學和文學的踐踏 因為我本身很佩服這兩門學問 我心中卻也有一個自己的價值觀 認為我所追求的東西相對優越

不過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不認為這門學問是富含樂趣且超然卓絕的 為何又會在廣闊的學海中去選擇他們

有時我們內心雖然了解每項領域各有專精 但我們我們選擇自身所在的當下已經為各門學問標上了他們的排名 也許高低之分往往源自無知 但它卻真實存在 甚至很難掩飾

比如最近某位教授引述了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的說法 文章裡說道"理論物理學家不應該瞧不起實驗物理學家 兩者正如同工程師與工人 缺一則一事無成"

但教授又說"你看 雖然他了解這樣才是正確的 但他的比喻是不是也無形中分辨了他們的高下"

不過復思教授所言 是否是教授自己分出了工程師與高人的優劣呢?
2016-12-01 21:52:01
小伽羅
文人相輕,自古有也,這句話說得輕鬆,道也透漏了幾分無奈,自古以來,學術場上便是如此,即便如你所說的,同個領域之中,也會被自動的區隔高下,這的確讓人惱怒,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很多時候文理組所訴求的成果不盡相同,所以要拿出來想比,老實說非常困難,對於學問,我們總得保持謙虛,去學習、去了解,這種態度到哪都適用,無論是對待自己領域的學科,或者陌生的領域,我想都是如此,人總是喜愛被尊敬,學問與知識亦同。

不尊重專業、鄙視其他領域,是學術的通病,或許我們不必太在意,告訴自己,做好該做的便是了。^^
2016-12-01 22:50:19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就是因為人文教育的缺乏,才會一直出現有才無德之人搞壞社會

忽視就算了,還一直被抹黑成所謂的幹話或獨裁洗腦工具,好像拋棄這些才能讓社會走向自由民主似的(偏偏真正的成熟民主社會,反而才更需要這樣的素養與淘沿)
2018-10-03 10:13:2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