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他們與惡的距離-犯罪側寫師

作者:焦連│2020-01-15 14:05:45│巴幣:2│人氣:1044

  很久沒有認真寫一篇文章,所以久違的想要來動動手指,看看自己寫文章的功力有沒有退步。
 
        這次的文章比較特別,不太算是讀書心得,雖然裡面提到了一些書本。算是小雜記吧。想要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最近在看前幾年話題神劇,韓劇《信號》。其內容主要是描述一位在2015年活躍的警察,朴海英,可以透過一支報廢的無線電通訊器,與一位1989年的警察:李材韓通話。兩個人透過對講機通話,解決了一些在韓國的長期為解決事件。
 
不過今天也不是要來談這《信號》是想要來聊聊關於朴海英在劇中的職務:
犯罪側寫師(Profiler)


             在說何謂犯罪側寫師之前,先介紹一本書就是下面這張圖片的《犯罪心理剖繪檔案》這本書主要是在講述關於警方以及相關研究者如何從生物學、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犯罪者心理,從而可以抓獲罪犯。同時此書也提到了關於犯罪側寫的發展歷史。對於此類題材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閱看看。

             
               

        雖然在《信號》劇中身為1980至90年代的員警李材韓說2015年朴海英所使用是的側寫技巧是很先進的專業。但是事實上在上個世紀關於犯人剖析就已經慢慢發展而且應用在實務上面。當然那個時候並沒有傳入亞洲。
        不過也並非一開始就成為如此完整的人物側寫與犯罪側寫,當時因為心理學
的發展,犯罪者的心理當然也被廣泛的討論,人為何為惡是一個相當令人感到興趣的問題。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常常出現離奇的殺人事件,或是無法找到兇手的連續殺人事件。大家最耳熟能詳,同時也被改編成多部作品,18世紀的死神「開膛手傑克」,或是在美國犯罪史上被當作教材的各種殺人魔:泰迪.邦德、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的真實案例:艾德.蓋恩,以及同樣被該編成電影,《索命黃道帶》的黃道十二宮連續殺人事件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好,我是will(誤
 
        同時因為地理特性,地廣人稀加上,除了大都會之外,偏遠地區鄉下地區,幾乎沒有人煙,動物說不定都比人多。當時也沒有什麼監視器或是科學辦案,就算有生物證據也因為科技的關係無法獲得任何資訊,在這樣的狀況之下,犯罪心理學家們開始用另一種思考方式來抓犯罪者,或是「預防犯罪」先是有體型、長相說的出現,也就是說透過研究與數據收集,發現犯罪者都有某些相似的長相,或是身體缺陷。因此有了犯罪者可以透過外表看得出來的方法。不過當然這種沒有太多科學根據,甚至有些妄想臆測的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但是這樣的學說卻也留下了一點什麼,就是對於已經犯罪者的外型研究以及共通點。後來同時發展出來很多犯罪剖析的方法,例如透過犯案的地理位置分析嫌疑犯可能居住的地點,以及透過筆跡推敲犯罪者心理與各種背景。犯罪剖析是透過以往犯罪資料的分析,數據的研究,加上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驗證與思考,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礙,特別是在這樣的人物剖析還沒有闖出自己的名號之前,警方對於這樣的看看數據、動動嘴皮子的東西抱持著懷疑。在過往的刑警日劇當中有一句名言:「刑警的價值是看他穿幾雙壞皮鞋來決定的。」意指現場與探訪經驗才是刑事辦案的鐵則,當然不能否認其重要性,但是犯罪剖析可以說是建立一套對於犯罪的系統性,並且透過類似大數據的概念縮小嫌疑犯的範圍,可以大幅的減少搜查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在這裡順道推薦一部以犯罪側寫為主題的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主要講出隸屬於FBI的人物側寫小組,透過人物側寫偵破發生在美國各地的案件。裡面就大量運用到了人物側寫的技巧,犯罪地理分析、心理分析。也就是因為這部劇,我才開始對人物側寫這件事情有了粗略的認識,進而產生興趣。


 


        那麼人物側寫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呢?就以我知道的粗淺概念來稍微說明一下。犯罪側寫師會透過犯罪現場的所有一切來分析行兇者,他們可以從屍體上的傷口大小、角度、深度,除了判斷兇器之外,更可以從凶器的狀態推敲犯人的行兇當下的狀態,兇嫌是否為衝動情緒殺人,亦或是冷靜的預謀犯案,。然後他們再從被害者的狀態,年齡、外型、性別。來判斷兇嫌挑選被害者的標準,他是否情有獨鍾一種獵物,還是無差別隨機殺人,被殺害的人是否對兇嫌來說是否有象徵意義。然後是地點,為什麼選擇在這樣地方下手,這裡是棄屍地點還是第一現場,被害現場之間有沒有什麼特徵與共通點。就是《信號》在京畿道南部連續殺人事件當中做出的分析一樣,犯人都鎖定在同一條公車路線進行犯案,因此可以顯示犯人與這條公車路線有某種關聯性。種種跡象,以用來推測犯人的心理狀態,甚至是基本的外型、種族、性別都可以從人物側寫當中推敲出來。但是人物側寫也並不是萬能的,犯罪側寫有一個致命傷,同時也是人物側寫在亞洲不那麼常聽到的原因。

        這個缺失指的並非犯罪測寫這套系統本身,而是來自於犯罪側寫的根本性質,那就是犯罪側寫是經由大量的數據資料,綜合起來得到的結果,也就是說犯罪側寫大部分都實行在連續殺人的案件上面,在《犯罪心理》一劇中常常說到,當有一件重大兇殘的犯罪發生的時候,主角群透過現場的跡證分析之後,得到了初步的答案,但是他們並沒有辦法鎖定這個推論,他們的推論必須得到證實,他們必須等到犯人再次出手,也就是說必須等到又有犧牲者出現,他們才能獲得新的資訊以及證實自己的推論。這聽起來是很驚悚駭人的事,面對犯罪有些時候卻只能夠等待,束手無策。這同樣也回到我前面所提到,這一點也是讓亞洲比較少見這樣的犯罪側寫的原因。雖然亞洲地區並不是沒有連續殺人事件,但是相較於歐美地區,亞洲地區的連續殺人事件比例少上許多,大多的殺人案件都是單一死者,當然也有複數死者,而且犯案動機大多單純,不外乎是情、財、仇。像是歐美那般為了享受殺人快感而犯罪的犯罪者也較為少數。對於東西方這樣的差異,未來可以再深入探討。以台灣來說,在十大槍擊要犯時期,那些榜上有名的人都可以稱作連續殺人犯,但是由於手法大多標誌性強,所以對於推敲犯人並不困難。甚至犯人還會自己表明身分,再來就是最近比較知名隨機殺人,犯人基本上都是現場遭受逮捕,因此犯罪側寫也沒有用武之地。若要說可以套用上犯罪側寫的案件的話,就要提到神戶市連續兒童殺人事件,別稱是「酒鬼薔薇聖斗事件」,對於一連串的受害者,只有年齡相仿以外,大多沒有共通點,犯人手法不明,甚至寫信嘲弄警方,類似事件就可以犯罪側寫來鎖定嫌犯。
 
        其實想寫這篇除了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於犯罪側寫的事情之外,有一部份的原因也是因為去年轟動全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當中提倡,對於那些做出世間無法理解的重大惡行時,我們不應該只用簡單的死刑,作為情緒的出口,我們需要去理解那些人為何會成為人們口中的怪物。當然還有提到對於犯罪者家屬與社會之間的立場對立等等訊息。雖然我並沒有看那齣劇,我只有看一些網路上的討論,網路上還有一些死刑存廢的問題,在這齣劇的相關討論。姑且不論那些,我想要把重點擺在對於犯罪者的研究這一方面,因為自己對於犯罪心理學相關方面的興趣,所以一直有在接觸相關的知識,所以知道國外也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針對犯罪心理有多項的研究與理論,像是上面提到的關於罪犯的身理特徵,那個時代是個瘋狂的醫學時代,有很多恐怖且詭異的醫療型出現,像是精神病院為了要治療精神疾病,對大腦做出了很多奇怪的事情,總之呢,在西方已經透過很多方面來理解研究關於犯罪者成為犯罪者的原因。從心理學、腦科學、醫學、社會學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一些答案,讓我們慢慢可以了解一些狀態是如何產生的。我相信台灣在相關科系裡面一定也有提到這些東西,甚至有一些還有在實務上被使用著。但是當我們看劇認同需要去追根究柢的時候,希望不只是當純的一時情緒,而是要繼續保持著求知的心情,何況有時候犯罪心理學不只有運用在犯罪發生之後,更重要的是防範未來可能發生的犯罪很好的教材。
 
        以上是我個人粗淺的理解,如果有說錯的地方也歡迎指正。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65412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mama0032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DESTINIES》【... 後一篇:《DESTINIES》【...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e975483216 挖R災
這世界變了 大家都變了 RRRRRRRRRRR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56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