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魏延不告訴你的子午谷(三之一)

作者:幻翔靈空│2019-04-29 13:03:00│巴幣:0│人氣:169
參、秦蜀棧道的變遷

    一地之戰略與區位條件,跟交通密不可分,因此討論戰史或經濟史,地圖跟相關的交通路線非常重要,以下是我自己讀書跟查資料後,用Google Earth繪製的秦蜀四條主要棧道路線圖,至於用Google Earth繪製的好處,後面會看到


    首先要對棧道有個基本認知:

    每條路線並非全程都由棧道組成,只有在懸崖峭壁才會出現棧道,像褒斜道全線,棧道只占約一半的里程,另一半是普通的山路、平路或跨河橋樑構成。

    棧道依修築的材料分兩大類:木棧跟石棧。

    秦漢到魏晉大多以木棧為主,之後漸漸改以石棧為主,不會全線只有單種形式的棧道,因地制宜,要配合地形、水文條件與當時的人力物力,選擇最適合的修建方式。

一、木棧(閣道)

    木棧,俗稱徧橋、閣道或棧閣,共分為四種形式:
    標準式、依坡搭架式、懸崖搭架式、無柱式

    1.標準式

    在陡峭的崖壁上鑿孔安上橫木,以褒斜道考古探勘實測為例,棧道壁孔主柱梁洞是長35-45公分、深70-90公分的方洞,大多數壁孔是長20-25公分、深20-30公分的方洞。

    壁孔下斜,使插入壁孔木梁略微上翹。

    部份主梁壁孔下方內含栓眼卡榫,壁孔下方會設計一道石槽,此石槽功能是避免雨水累積造成梁柱腐朽的排水通道,小小巧思,能延長不少棧道的使用壽命。

    另有一種是有部份主梁壁孔設計成袋狀,外窄內寬,在梁木前端鑿出口子,插入三角木栓形成破頭楔,當梁木向內施力,木栓頂住岩壁時會反向施力作用於梁木上,透過楔口向外撐開密合壁孔,可避免脫落強化穩定度。

    間距要看崖壁地形跟水文條件,大多間距1.5-3公尺之間。

    另外在下方河岸岩石打底孔,底孔為直徑25公分、深20公分圓洞,(底孔不像壁孔規格較一致,直徑大小與深度差異很大,另有方形、圓榫方形、圓榫圓形,似乎不同形式的木棧會有不同的底孔)。


    有些方形底孔,孔外臨河側還有一小直孔,這個小直孔是加固的小巧思。

    通常底孔深度比壁孔開鑿深度淺很多,又位於岸坡之石上,多是內側深、外側淺,當外側被風化水蝕後,立柱易從底孔向外滑移,增加棧道塌陷的危險,外側加鑿一孔,內插鐵石木之樁,可以防止立柱滑移,等待大修根據情況處理

    部份完整的底孔外側甚至會有一道較深的石槽,可以將侵入底孔的雨水或泉水排出,如同壁孔的排水槽。

    底孔臨河側位置通常偏低,當下雨造成水位上漲時,易積水浸泡,水位下降後,這些底孔如果積水,容易造成立柱的柱腳朽爛,所以底孔打的較淺,積水不會過深,加這道石槽排水更易,可以延長立柱的使用期限。

    一個壁孔不一定只對應一個底孔,要看突出壁面的長度跟底孔附近的地形與水文情況,還有上方是否要加建築物(如亭、閣),根據上方支撐重量不同,底孔的數量跟深度也會有所變化

    棧道高度也不是一成不變,配合水文環境,河水越易暴漲,離水面越遠,離水面從8公尺到2公尺都有。


    〝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水經注‧沔水)

    諸葛亮所言赤崖以北閣道,即是標準式,將立柱安於底孔,通常選冬春之際,此時河水最淺,最易安裝,不然雨季來臨,水位上升,很難將立柱確實插在底孔之上,反倒容易被暴漲的河水沖走,更加危險。

    2.依坡搭架式

    適用於河流下切河谷斜坡形成的台地地形,並且是較為和緩的傾斜坡面(約20-30度),不需要像標準型需要打壁孔。


    只需橫截面一直線打多個底孔,底孔跟坡面上升的幅度一致,隨坡面形成連續棧面,在底孔立柱和斜柱托梁鋪上木板成路,棧面寬度依坡面大小決定。

    3.懸崖搭架式

    坡面過陡,不能採用標準式與依坡搭架式(無法打底孔),又因地處重要位置,不採用無柱式以免危險,只能採用此形式。

    方法是打雙重或三重壁孔,在棧道壁孔下4-5公尺處再打壁孔,在下壁孔插木梁形成支撐,再把底孔打在木梁上,一如標準式,由於底孔的功能被下方壁孔取代,所以沒有底孔。

    由於此種坡面過陡,為防止上方落石或降雨,通常會加頂棚。


    4.無柱式

    因為缺少下方的支撐,是最不穩定的方式,上面所引的同一段赤崖以北棧道,之後被燒毀重建採用無柱式。

    〝自後按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浮梁振動,無不搖心眩目也。〞(水經注‧沔水)


    無柱式不是沒方法補強,如前面介紹在壁孔做變化,增加梁柱穩定性的栓眼型或袋狀型,更直接的方法是在山壁鑿釘以鐵索勾住橫梁

    栓眼型有兩種,一種栓眼做在上方,一種栓眼做在下方,做法相似,皆是在壁孔後端做橫槽,在插入的橫梁上做一凹槽,當安於壁孔後在橫槽插入立柱,形成榫卯扣住。


二、石棧(碥路)

    石棧,俗稱碥路,有四種形式:
    隧道式、凹槽式、標準式或無柱式、堆砌式

    1.隧道式

    是指開鑿整塊岩壁,從中開出隧道的方法,隧道古稱「石門」,如褒斜道上著名的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即刻在褒斜道石門之上(現已被水庫淹沒)。


    現在認為漢代開鑿岩道比較常用的開鑿方法是「火燒水激法」。

   〝詡乃自將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辯數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

    注引續漢書曰:「下辯東三十餘里有峽,中當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輒溢沒秋稼,壞敗營郭。詡乃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鐫去石,遂無氾溺之患」也。
〞(後漢書‧虞詡傳注引)

    另外〈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簡稱西狹頌)也有提到〝鐉燒破析、刻陷磪嵬;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

    可見在東漢時期,用此方法開鑿岩道並不罕見。

    原理是利用熱漲冷縮,先用木材燒熱岩石表面,再潑江水使其快速冷卻,驟降的溫差讓石頭迅速開裂,產生裂縫,方便施力與開鑿。

    2.凹槽式

    在有坡度的崖壁透過削崖、鏟石鋪成的土石路,為防止車馬跌出道外,往往道外有小牆,稱為攔馬牆。

    因為要配合崖壁坡度修築,往往需要較長的迂迴路徑,不像木棧那樣筆直,並且雨天容易泥濘路滑,不過後續維護容易,慢慢取代需要大量木材的木棧,與現今的登山步道形式相近。

    3.標準式或無柱式

    一如木棧的標準式或無柱式,只是蓋路的材料從木材改變為石材。

    石棧路面寬度通常較木棧窄,況且造價較高,但穩定度較佳跟保固期較長,雖然漢代以木棧為主,然而也有部份木棧因為過於危險,被地方郡守改建成石棧。


    〈李翕析里橋郙閣頌〉(簡稱郙閣頌)記載當地〝斯溪既然,郙閣尤甚。緣崖鑿石、處隱定柱;臨深長淵、三百餘丈,接木相連,號為萬柱。

    過者慄慄,載乘為下,常車迎布,歲數千兩,遭遇隤納,人物倡墮,沉沒洪淵,酷烈為禍,自古迄今,莫不創楚!

    標題的李翕即為〈西狹頌〉武都太守,兩頌記載是同一人。

    他很關注當時武都郡的交通狀況,不但重修郡內狹道,也對故道進行改修,把一部份風險高穩定度低的木棧改成石棧,〝減西濬之高閣,就安寧之石道。〞   

   4.堆砌式

    此種棧道目前僅見於大寧河棧道,是清代才出現的形式,用一尺到兩尺的碎石,在與河面100-110度的陡峭石壁上,用幾何力學原理堆砌,只有一小部份用上縫合劑,受力分布合理,是獨特的棧道樣式。


    造成後代逐漸興蓋碥路,甚至放棄原有棧道路線的主因是秦嶺經過長久開發,森林密度大不如前

    木棧的木頭大多就近取材,而秦嶺經過長久的開發,森林覆蓋率直線下降(農田的開發,加上古代主要以木材為建材、生火來源),如唐代孫樵的〈興元新路記〉寫褒斜道一路上的風景:

    〝自仙岑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澗旁地益平曠,往往墾田至一二百畝。桑柘愈多,至青松即平田五六百畝,谷中號為夷地,居民尤多。〞

    尤其梁柱需求的大型木材日漸匱乏,建造成本上升,北宋時期此問題已有官員注意,懇請兵士在閣道兩旁植樹,以便利於取用,並獲宋仁宗採用,從此成為宋代常制。

    〝竊見入川大路,自鳳州至利州劍門關直入益州,路遙遠,橋閣約九萬餘間,每年係鋪分兵士,於近山採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萬數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外,採斫辛苦。

    欲乞於入川路沿官道兩旁,令逐鋪兵士每年栽種,地土所宜林木,準備向去修葺橋閣,仍委管轄。〞(宋會要輯稿‧方域十‧道路)

    因為開發越往後越大,植披稀疏造就河谷景觀越來越清晰,棧道修築也越來越往下。

    如褒斜舊道興元段的摩崖到清代已是,〝蓋宋以前路通興元棧道俱在山半,故漢唐遺跡最多,今棧道移而漸下,遂不可摩拓矣。〞(金石萃編)

    而清代的棧道修築也改以碥路為主,如《重修昭化縣志》記載當地的棧道:

    〝凡路窄而險者,鑿石壁廓之,其當內鑿之處懸崖難施者,外用石灌漿培之;若高深不可培者,架木為棧補之

    凡自然碥坡滑跌者,即石鑿梯正之;自然石渣出梗路者剷平之;石壁石包有子母石,俗謂之麻渣石,形如千萬金卵,生漆膠粘金卵。

    有龍骨、牛心、油光諸堅石,非錘斧所能鑿,以火燒煅令熱,沃以醋水,俟其爆酥鏟之。

    每煅一次,剷出一寸或八九分。每寬厚一尺一丈,折見一方,用柴三十斤、醋五斤;石匠一工。

    凡攔馬石牆,高一尺八寸、底寬一尺五寸、頂高一尺。每牆一丈多用石灰六十斤、糯米市斗一斗、白礬六斤、桐油八斤;匠人、小工各二工。修補者半之。

    凡石匠培補,每寬一丈、長高各一丈,用石灰二百斤、糯米市斗三斗,合白礬一斤四兩、桐油十斤;匠人、小工各十工。

    凡舊路翻砌令平者,每長一丈、寬八尺、厚五寸,用匠人、小工各二工,其物料價值,隨時價造報。

    修築方法詳列碥路的修築工法、用料,可見到清代的棧道修築,已是碥路為主,木棧只是聊備一格,做為無法修築碥路的補充工法。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37556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s804948049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布析─《魔封》43、44... 後一篇:布析─《魔封》45、46...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robert286 ლ(´•д• ̀ლ
ლ(´•д• ̀ლ看更多我要大聲說1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