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孫吳吏民簿簡介

作者:幻翔靈空│2019-03-31 00:39:40│巴幣:0│人氣:163
    由於傳統史書記變不記常的特性,加上《後漢書》與《三國志》皆無專記經濟與財政賦稅的食貨志,以往要研究三國時代的經濟史只能從史書截取隻言片語,無法做更深入研究。

    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完全改觀三國經濟史的研究,由於吳簡出土總數龐大,十餘萬枚竹簡及木牘的行政記錄,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孫吳當時實際運作的行政、財政、人事和軍事系統。

    本文擬簡單介紹孫吳的戶口制度和與其有關的力役制度,往往這是史書少有記載,卻是一國軍事動員與各種財政的基礎,堪稱賦役之母。

    而這是研究魏晉南北朝賦役制度變化至為重要的材料,吳國雖亡、其制不亡,很多在三國競逐的過程中被對方學習,融合成一統天下的晉代賦稅制度樣貌,並隨之在往後歷史中不斷重演各種力量的角力。

一、吏民簿的編輯

    跟現在認知的戶籍不太相同,吳簡的吏民簿是非常規派役時以鄉為單位上呈,如:

    小武陵鄉謹列嘉禾四年吏民人名妻子年紀簿(壹‧10153)
    廣成鄉謹列嘉禾六年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為簿(貳‧1798)
    中鄉謹列嘉禾五年所領吏民人名年紀為簿(柒‧575)

    由於吳國隸屬於鄉的鄉官單位已經裁徹,所以此類以鄉為單位上呈的文書,並非如漢代由鄉嗇夫統一製作,而是由縣廷派任隷屬的諸曹吏員下鄉監督(嘉禾五年前稱勸農掾、嘉禾五年後稱典田掾),由各里里魁上交各里的戶民簿,由鄉書史編撰上交。


    關於孫吳鄉政問題,詳細內容請參照徐暢〈走馬樓所見孫吳〝鄉勸農掾〞的再研究〉

    由於是各里里魁送交鄉書史,如果上層沒要求鄉書史,通常只是將簡牘重新編排送出,吏民簿不同里之間的格式未必統一,國家沒有詳細規範,只有規定大約方向,不偏離太多即可,所以看到各里的寫法不一實屬正常。

二、吏民簿格式─以都鄉為例(總計簡)

    都鄉即縣治所在,是全縣的行政中心,據吳簡內容,臨湘侯國的都鄉下轄12個里分別是:
    
    高遷里、常遷里、富貴里、變中里、夫秋里、宜陽里、進渚里、陽貴里、春平里、浦里和吉陽里,另有一里名稱不詳。

    走馬樓柒有一組吏民簿簡是連續排列沒有中斷,這大大便利於吏民簿格式的復原,並且綜合之前的研究,已可把吏民簿的格式做完整復原。

    這一組連續排列的簡牘從柒‧5889~柒‧5882,簡文如下:

定領見人三百七十六人  其一百九十六人男
                        一百八十人女   (柒‧5889)

    其二戶私學(柒‧5888)
    其一戶四六佃吏(柒‧5887)
    其一戶新吏(柒‧5886)
    其二戶郡吏(柒‧5885)

    其十二戶尫羸窮老不任役(柒‧5884)

定領事役民卅二人(柒‧5883)

        魁  潘  羊  主(柒‧5882)


    簡牘編號與簡牘原始排列相反(因為剝揭的關係),從這幾枚連續簡,可知古人是由上往下、由右向左書寫,左手推簡、右手寫簡的模式。

    從其他簡的連續編排,可知少的是總結簡與死亡人數,加上此兩簡即是完整的格式,一份完整的里吏民簿長這模樣:

集凡吉陽里魁潘羊領吏民五十戶,口食三百八十二人(柒‧5865)

    其六人前後被病物故(柒‧5904)

定領見人三百七十六人  其一百九十六人男
                        一百八十人女   (柒‧5889)

    其二戶私學(柒‧5888)
    其一戶四六佃吏(柒‧5887)
    其一戶新吏(柒‧5886)
    其二戶郡吏(柒‧5885)

    其十二戶尫羸窮老不任役(柒‧5884)

定領事役民卅二人(柒‧5883)

        魁  潘  羊  主(柒‧5882)

    可以一般化為:

   
    再舉一里為例:

集凡常遷里魁黃春領吏民五十戶,口食四百廿二人(柒‧5454)

    其十四人前後被病物故(柒‧5453)

定領見人四百八人  其二百六十二人男
                    一百卌六人女   (柒‧5452)

    其四戶郡縣吏(柒‧5451)
    其一戶縣卒(柒‧5450)
    其二戶私學帥客(柒‧5477)
    其一戶劉口驛兵(柒‧5492)

    其五戶尫羸窮老不任役(柒‧5491)

定領事役民卅七戶(柒‧5513)

        魁  黃  春  主(柒‧5512)

    總計簡的書寫方法:

    口食總數=定領見人+被病物故
    總戶數(常規50戶)=特殊民戶+不任役戶+定領事役民戶

    特殊民戶即是私學帥客、郡縣吏、縣卒等職役,非屬於不任役跟事役民的戶口,跟北朝軍戶、雜戶、百工戶似有傳承關係。

    從郴州晉簡上計內容,西晉已有軍戶、雜戶跟百工戶的的雛形,如口八南昌度支木工、口一千七百卌八采銀夫、口一鍛工在洛、口十七郡縣員卒、口七被甲午詔書賜署王官子弟、口九十七南戍武吏、口一威遠士等。

    由於目前不清楚魏蜀兩國的戶制,只能從吳簡看出吳國的戶制,從晉簡的內容跟吳簡具有互通性,雖不知源流是吳或魏,但雙方在長久對恃也在互相學習,可視為吳制的改良版,此點可替魏晉南北朝的戶制源流研究開啟一道新的大門。

    吳制與後代的不同之處是特殊民戶沒有單獨的戶籍,依然是編戶齊民,與其他不任役或事役戶的地位高低、義務輕重沒有必然關係,但開始有身份性跟世襲化的傾向。

    特殊民戶無需再負擔一般徭役,因為他們的身份就是他們的服役內容。

    特殊民戶現在研究分三大類

    1.吏卒戶
    
    即是州郡縣吏、州郡縣卒和新吏、私學、子弟等,要進入政府部門服役,不過吏跟卒在政府部門的待遇差別頗大,不可同一而論。

    2.軍戶體系

    分成屯田體系或軍隊服役,如四六佃吏、佃帥、吏客屬於屯田體系;軍吏、衛士、度卒、郵卒、驛兵屬於軍隊服役,另有一種叛走被抓回的官逆民,會被送往屯田服役

    3.差役戶

    從事政府指派的特定工作,如府縣樵炭民、養官牛、州領船師。

    不任役的民戶無須負擔徭役,但依然要納糧,例:
    入嘉禾三年尫羸民限米□□斛(參‧1916)
    入四年尫羸民限米卅□斛(參‧2042)

    至於領事役民才是負擔孫吳一般徭役的對象。

二、吏民簿格式─以都鄉為例(里民簡)

    總計簡是吏民簿最後面的內容,之前會先寫各里里民的戶口狀況,根據不同的里魁,寫法會略有不同(比如有筭無筭、有訾無訾),記錄的方式會照戶主或前一位成員的親屬關係依序排列。

    由於出土埋藏狀況不佳和環境變遷造成的凌亂,大多難以完整復原整個家庭記錄,不過有些簡完整排列,成為理解孫吳戶口制度的重要關鍵,尤其排列順序與法律順位有關

    戶人不一定是家長,有些其父甚至祖父尚在,戶人代表的是國家賦役實際承擔者,如果其父或祖父已不堪賦役(通常是年齡或身體因素),戶人就會向子孫輩轉移,戶人是國家權力作用於家庭的體現。

    先從容易理解的開始,一個簡單的六口之家:

進渚里戶人公乘張顏,年六十一(柒‧6011)
    妻當,年卌四,筭一(柒‧6010)
    子男春,年十六,筭一(柒‧6009)
    春女弟姑,年十三(柒‧6008)
    姑男弟,年十二(柒‧6007)
    女弟免,年五歲(柒‧6006)

‧右顏家口食六人  筭二  訾  五  十(柒‧6005)


    家系圖的規則:

    男性方形、女性圓形;
    夫妻關係男左女右(有妾的家庭例外);
    不同輩份由上而下依序分層,同層同輩;
    同輩關係依各自家庭編排,左大右小,依年齡大小排列。
    
    再來略為複雜,有從男姪(堂姪)的五口之家:

進渚里戶人公乘王大,年八十(柒‧6004)
    妻思,年六十五(柒‧6003)
    子女怒,年十三(柒‧6002)
    怒男弟生,年八歲,聾右耳(柒‧6001)

    從男姪䓗,年九歲(柒‧6000)

右大家口食五人  訾  五  十(柒‧5999)

    此戶特別之處是戶人年齡很高(80歲),本應將戶人職責下移,但其子尚年幼(13歲)不足任役,所以戶人依然是他。


    兄弟未分家的十口之家:

夫秋里戶人公乘新吏吳該,年卌六,盲左目(柒‧5719)
    該妻襄,年卅三  筭一(柒‧5718)
    母妾,年九十二(柒‧5717)

    該兄藥,年六十三(柒‧5716)
    藥妻年菊,年卌  筭一(柒‧5715)
    藥子男鹿,年十八(柒‧5714)
    鹿妻具,年十五  筭一(柒‧5713)
    鹿男弟赤,年七歲(柒‧5712)
    赤男弟巡,年六歲  該子男甲,年四歲(柒‧5711)

右該家口食十人(柒‧5710)

    其兄吳藥即是因年老不任役,所以戶人的義務(縣吏)轉由其弟承擔。

    老爸有兩個女人,老爸死後未分家:

變中里戶人公乘張私,年廿四  筭一(柒‧5621)
    私母為,年六十一(柒‧5620)
    私妻悉,年廿一  筭一(柒‧5619)
    私女弟汝,年九歲(柒‧5618)

    私小母財,年卌二  筭一(柒‧5617)
    財子女細,年七歲(柒‧5616)
    細男弟他,年二歲(柒‧5615)

右私家口食七人  筭二  訾  五  十(柒‧5614)


    以上是吳簡比較常見的家庭結構,其他沒有寫到的親屬還有很多,諸如

    大兩輩:祖父、祖母
    大一輩:大父、小父、伯父、叔父、季父、從父、叔母、姑、寡姑

    同輩:寡嫂、寡姐、從姑、從兄、從兄婦、從女弟、寡女弟

    小一輩:聟(婿)、兄男姪、外侄子、外甥
    小兩輩:孫、族孫、外孫、外女孫、外姪孫

    除妻子以外配偶:中妻、小妻、妾

    母族:母父、舅父、舅妻、母女弟

    妻族:外父、妻父、妻母、小妻母、妻兄、妻男弟、妻從男弟、妻女弟、妾男弟、妾姪

    無血緣關係的勞力提供者:戶下奴、戶下婢、衣食客、僮子

    由於完整家庭簡少見,難以排出這些親屬在家庭裡的序列,況且里魁書寫的隨意性,也為復原增添許多難度,不過大致能看出以傳統的長幼尊卑為基礎,輔以國家賦役的需求排列。

三、由吏民簿推算臨湘侯國人口

    可以看到孫吳一里是以50戶為建制,與東漢不同,東漢1里是100戶,〝里魁掌一里百家〞(後漢書‧百官志注),孫吳的里制縮小一半,而由里的編制戶口與口食人數的資訊,能略為推估臨湘侯國的戶口總數。

    根據目前的吳簡研究,臨湘侯國下轄11個鄉分別是:
    
    都鄉、東鄉、西鄉、南鄉、中鄉、廣成鄉、樂鄉、模鄉、平鄉、桑鄉和小武陵鄉。

    都鄉是行政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因此里數跟戶口數最多,以12里每里50戶計算,都鄉約有600戶,口食數就目前能查出的總計簡由高而低排列如下:

    常遷里422人(柒‧5454)高遷里386人(捌‧1686)
    吉陽里382人(柒‧5865)、春平里363人(捌‧463)
    變中里354人(柒‧5253)、夫秋里319人(柒‧5021)
    浦里288人(捌‧1392)富貴里259人(柒‧5593)
    
    另外還有一些無法判別歸屬的總計簡不列入,可以看到每里平均戶口,從常遷里的8.44人到富貴里5.18人,總平均為6.93人,約為7人,可以推估都鄉總口食約在4200左右。

    都鄉目前尚未看到全鄉的總計簡,但其他鄉有,分別是:

    廣成鄉316戶,2310人(壹‧4801、貳‧2529)
    中鄉249戶,2071人(肆‧899)
    小武陵鄉194戶,951人(壹‧4985)
    樂鄉173戶,795人(壹‧8482)

    另有一枚不知何鄉的總計簡,從同區域相關簡牘的判別,很有可能是南鄉。255戶,1113人(壹‧9392)

    平均戶口從中鄉的8.32人到不知何鄉的4.36人,總平均為6.1人,都鄉高於平均接近1人,臨湘侯國的平均戶口約在6~7人之間。

    除了都鄉明顯多於其他鄉外,一鄉編製4~5里應是臨湘侯國常態。

    排除都鄉,如果一鄉平均4里,臨湘侯國有4*10+12=52里;如果一鄉平均5里,臨湘侯國有5*10+12=62里。

    以一鄉平均4里、平均戶口採6人計算
    52*50=2600(戶)
    2600*6=15600(人)

    以一鄉平均5里、平均戶口採7人計算
    62*50=3100(戶)
    3100*7=21700(人)

    《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極盛期的長沙郡戶口為25萬5854戶、105萬9372人,共有13個縣級單位,平均一縣19681戶、81490人,而臨湘是長沙郡郡治與經濟中心,戶口一定高於平均不少。

    兩相對比,可以看到經過戰亂後,人口散逸非常嚴重,除了因天災人禍死亡或搬離,剩下能被孫吳政府掌握的很少,除避居深山老林之外,相當一部份被豪強吸納,孫權不是毫無所知,他有他的辦法。

    不在戶籍上面並不代表孫吳收不到稅,不過比較迂迴,要詳細在資料中考核。

後記

    本文主要參考連先用〈吳簡所計臨湘〝都鄉吏民簿〞里計簡的初步復原與研究〉,並參考不少吳簡研究的論文,權當〈孫吳賦役戰爭〉的補充資料,因為我發現如果不先介紹孫吳如何編撰戶口資料,之後寫文應該很多人看不懂我再寫啥。

    畢竟三國離我們太遠,而戰時的制度變化很劇烈,孫權跟豪族環繞於此展開的鬥爭,史書只寫結果,卻沒有開頭跟經過。

    讀史者只能以道德解釋歷史現象,因為大時代的背景跟制度沒有記錄,而這,才是雙方為何如此及最後為什麼會這樣的關鍵。

    有興趣可以把呂壹案前後幾年孫權傳的記載跟相關人士,尤其是反應最大的潘濬跟步騭,他們封地在那?長沙。

    明明呂壹對付的大多是江東士族,為何他們兩人反應這麼大?很多學者提出的解釋沒有真的打到點上,因為史書根本沒記載,而吳簡可以為我們提供鑰匙。

    長沙三侯,步騭是臨湘侯、潘濬是劉陽侯,另有一人是呂壹案的受害者,他反而沒有前兩人激烈,此人為醴陵侯顧雍,為何前兩者對呂壹有巨大反應,顧雍反而像個沒事人?

    因為他們身份的不同。

    長沙三侯只有顧雍是江東士族,家族根基不在荊州,另兩人荊州是他們生根之處,孫權改革則先從荊州開始,畢竟江東士族經營揚州許久,不若荊州是新占領之地。

    孫權的改革,步、潘兩人不好明著反對,自然要找孫權的代理人下手,史書輕輕一句話〝呂壹、秦博為中書,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代表多大的權力,吳簡可以告訴我們。

    他們如何〝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又是如何〝舉罪糾奸,纖介必聞〞,孫權為何重用他們,他想要什麼,不從吳簡下手,不知背後涉及的改革目標有那麼大。

    而這一切跟賦役息息相關,史書只提供結論,吳簡可以為我們拼湊細節。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34288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s804948049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布析─《魔封》35、36... 後一篇:布析─《魔封》37、38...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shane8124各位帥哥美女們
新聞學院的戀愛預報 125#皮膚飢渴症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02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