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從弩談起(一)三國兵器製造管理與士兵戰力(中)

作者:幻翔靈空│2018-03-13 18:50:29│巴幣:4│人氣:249
三、從士兵訓練看蜀漢與曹魏的差異

    三國時代士兵訓練內容為何?這是個好問題,晉書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記載:「及蜀破後,令(陳)勰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勰悉闇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

    太康末,武帝嘗出射雉,勰時已為都水使者,散從。車駕逼暗乃還,漏巳盡,當合函,停乘輿,良久不得合,乃詔勰合之。勰舉白獸幡指麾,須臾之間而函成。皆謝勰閑解,甚為武帝所任。
」(晉書‧職官志)

    陳勰學習諸葛亮陣法有個特徵──重視旗令,古代指揮士兵主要靠旗、鼓、金,號為三官,〝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管子‧兵法)

    訓練除了兵器使用外,更重要的是熟悉各種不同的旗令、鼓令與金令,這是行軍布陣的基礎。晉武帝鑾駕回返,因天色昏暗指令不明,縱使禁軍也難以駕馭,陳勰以旗指揮,這批他訓練出來的士兵不一會就合函,可見旗令讓部隊整齊劃一的效果。

    魏武侯曾問吳起相似問題:「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吳起怎麼回答?

    「凡戰之法,晝以旌旗旛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
」(吳子‧應變)

    陳勰在晚上以旗指揮比較特別,因為晚上視線不佳,以鼓令、金令居多。三官組合起來就是各種軍陣變化,談到軍陣,自然要談諸葛亮的八陣圖。

(一)八陣出現的時代問題

    「推演兵法,作八陳[陣]圖,咸得其要云。」(三國志‧諸葛亮傳)

    八陣並不是獨特發明,銀雀山出土竹簡的《孫臏兵法》即有一篇〈八陳〉,

    〝孫子曰:用八陳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陳之宜。用陳參分,誨陳有蜂[鋒],誨逢[鋒]有後,皆侍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適[敵],以二收。適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適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其後。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八陣為何此篇沒明講,《孫臏兵法》內容有涉及但不完全,不過銀雀山竹簡另有篇目為〈十陳〉,可一窺堂奧,

    〝凡陳有十:有枋[方]陳、有員[圓]陳、有疏陳、有數陳、有錐行之陳、有鴈[雁]行之陳、有鈎行之陳、有玄襄之陳、有火陳、有水陳,此皆有所利。

    枋陳者,所以剸也;員陳者,所以槫[團]也;疏陳者,所以吠也;數陳者,為不可掇;錐行之陳者,所以夬[決]絕也;鴈行之陳者,所以椄[接]射也;鈎行之陳者,所以變質易慮也;玄襄之陳者,所以疑眾難故也;火陳者,所以拔也;水陳者,所以倀固也。

    水陣跟火陣屬於戰法,並非行軍布陣的方法,十陣扣掉水陣與火陣即是八陣,而《文選》的〈封燕然山銘〉有「勒以八陣,蒞以威神」,注引雜兵書:「八陣者:一曰方陣,二曰圓陣,三日牝陣,四曰牡陣,五曰衝陣,六曰輪陣,七曰浮沮陣,八曰鴈行陣。」

    可見八陣的說法最晚在戰國之時就已經透過長久的戰爭中歸納而出。

    八陣是因應地形與需要的陣型變化,兵陣最主要目的是要讓士兵揚己之長、剋敵之短,讓己方保持局部優勢,進而擴大優勢。會戰打的是團戰,如何讓己方受到最小攻擊、發揮最大火力就是陣型重點。

    變化主要來自士兵的基礎動作,講穿就是前、後、左、右跟密集、散開配合速度的快慢,由於十陣有附說明,就以十陣的陣型稍做講解。

(二)八陣的內容


    方陣

    十陣的方陣與後代的方陣不同,並不是一個四四方方排列整齊的大陣,而是中間薄兩旁厚的陣勢,〝枋陳之法:必薄中厚方[旁],居陳在後。中之薄也,將以吠也。重□其□,將以剸也,居陳在後,所以□......

    中間薄是要引誘敵軍深入,吠者原字是上口下犬,口是引誘陣,犬是咬餌的敵軍;兩旁要厚是因為要頂住敵軍左右翼,當敵軍中軍追擊,前方虛陣消滅,方陣的陣勢會變成V型,對敵方中軍形成包圍。

    剸者,截斷之意,這樣敵方中軍面臨三方攻擊,我方在中間形成局部優勢,只要我軍兩旁與後陣不潰散,等到敵方中軍陣型崩壞,我方後陣前行轉為突出部,分割敵軍形成包夾,擴大局部優勢。


    圓陣  

    圓陣簡文從缺,不知其形。


    疏陣、數陣
  
    疏陣與數陣是兩種相對陣型,疏陣要求精兵,〝兵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堅之。〞疏與數相對,〝必疏鉅[距]閒[間]〞,疏陣要拉開間距;〝毋疏鉅閒〞,數陣則要求抱團,兩者功用不同,疏陣等於數個小方陣組合而成,數陣也許是數個圓陣組合而成?

    〝疏而不可戚[蹙],數而不可軍者,在於慎。〞
蹙:迫也、軍:圜圍也(說文解字),數陣既要小心被各個擊破,也要小心不要被分割包圍;〝笄之而无閒,蹣山[跚]而退。〞數陣因為結合緊密,要小心自亂陣腳,自相踐踏。

    兩者同樣面對敵方攻擊部,疏陣主要任務是消滅敵方攻擊部,數陣主要任務為擋住敵方攻擊部。



    錐行之陣

    〝錐行之陳:卑[譬]之若劍,末不閱[銳]則不入、刃不溥[薄]則不剸、本不厚則不可以列陳。〞

    突出部以分割敵方為要,因此突出部必是精銳,本陣厚才能在分割後不被敵方截斷成前後部反包圍,分割後突出部能從側翼攻擊,形成局部優勢。

    雁行之陣

    〝......中。此謂鴈陳之任:前列若猿,後列若貍......□□闕羅而自存。〞無法理解,從缺。

    鈎行之陣

    〝鈎行之陳:前列必榜,左右之和必鈎。參聲氣[既]全、五菜[彩]必具,辯吾號聲,知五旗。无前无後,无......〞

    經網友賜教,「左右之和必鈎」的「鈎」並非指左右翼像鈎,而是指勾連,〝(哀公十七年)
三月。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吳師分以御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左傳)

    左右句卒是疑軍,類似方陣的引誘陣,以疑軍吸引吳軍注意後,越軍主力再一鼓作氣擊潰吳軍,混淆敵人、吸引敵方主力注意是疑軍主要目的,所以三聲、五旗皆備,跟主力規格相當,疑軍機動性高,沒有固定位置,因此用無前無後形容。

    玄襄之陣

    〝玄襄之陳,必多旌旗羽旄、鼓飛飛莊,甲亂則坐、車亂則行,已治者□,榼榼啐迕,若從天下、若從地出,徒來而不屈,終曰不拙。〞無法理解,從缺。

    雖然有些陣法無法理解內容為何,不過可以看出陣法基本思維就是撕裂敵方陣型營造局部優勢,根據士兵素質、裝備與地形和敵方展開角力,看是要用計誘敵深入,還是以突出部切割,對方可能將計就計,直接突破,會戰的勝利端看那方能將局部優勢擴大。

    戰爭的結果仰賴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必勝的陣型,唯一自己主控的只有士兵對各種指令與裝備的熟悉,這是能透過訓練改善的能力。

    如疏陣是把大方陣拆解成數個小方陣,方陣與錐行是陣型變化的基礎,陣法是在點跟線間做配置,從最基礎直列前行的單點一線跟橫列前行的多點一線做方向密疏與速度的變化,說起來簡單,可要讓一群人整齊反應,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訓練才是重點。

(三)八陣的訓練編制

    〝有司奏:「四時講武於農隙。漢承秦制,三時不講,唯十月都試車馬,幸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陳進退,名曰乘之。今金革未偃,士民素習,自今已後,可無四時講武,但以立秋擇吉日大朝車騎,號曰治兵,上合禮名,下承漢制。」奏可。〞(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本來這是皇帝閱兵的禮儀,曹操僭越行天子之禮,其心可昭。此處可看出八陣是士兵訓練的重點,並以此衍出六十四陣,〝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乘之。〞(後漢書‧禮儀志),六十四陣只是名頭響亮,基本依然是八陣,那問題來了,實際怎麼操練?

    宋代《武經總要》有收錄一篇〈八陣圖〉,雖不知來源為何,不過跟青海大通馬良漢墓出土竹簡(以下簡稱大通簡,簡號以整理版為主方便查找,未按原簡編號)有些內容相通,大通簡目前猜測是西漢後期軍中教範抄本,簡文內容分三部份:

    1.兵法類(包括戰國到西漢的兵法、軍制、布陣與操練)

    2.軍令類(西漢以來實施的軍功、軍爵、軍法)

    3.目錄(秦漢目錄置於全冊最後
)

    武經總要的八陣圖雖不能代表三國時代的操練方法,不過對於了解五營部曲、甲乙制(即是一開始引文中陳勰所謂的「甲乙校標幟之制」)有很大的幫助,現在以八陣圖的方陣跟大通簡比較其中異同。


    〝右為方陣,法曰:舉白旗聞皷[鼓]音,左部居左、右部居右、前部居前、後部居後、中部居中,部皆置校尉,左右中央司馬各按部。

    以前後曲相次、曲以左右官相當、官以前後隊相隨、隊以百人為列、列以十人為對、對以五人為伍,各按其處無動。隊分為團、團合為隊,謂之分合。

    卒一人居,地二步;一隊方十步、廣二十步,隊間容隊;曲廣十步,曲間容曲;部袤百八十步,部間容部;陣廣四百六十步,陣間容陣。凡設方者,所以弛張也;高平利方,方利變矣。

    先從部隊組成談起,大通簡的隊伍組成跟八陣的差距不大,我先羅列一些簡文再整理成表格比較容易理解,

    ■一人曰獨、二人曰■(78)
    ■五人曰伍■(59)

    〝一說:「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烈有頭。

    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五火為隊,五十人,有頭。

    二隊為官,百人,立長。二官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為部,四百人,立司馬。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

    二校為裨,千六百人,立將軍。二裨為軍。」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也。〞(通典‧兵)

    伍、什、官、曲、部、校與大通簡相同,而
十人稱火也是西漢軍法,〝軍法:伍人為伍,二伍為什,則共器物,故謂生生之具為什器,亦猶從軍及作役者十人為火,共畜調度也。〞(史記‧五帝本記顏師古注)

    通典此篇跟大通簡的軍隊編制幾近一致,只有少數官名跟校、軍進位制不同,此篇附在司馬穰苴(〈司馬法〉作者)之下,可能是後人根據〈司馬法〉改編的軍制為西漢政府所採用。

    根據通典此篇能看出先秦與西漢軍隊編制是兼用二進位與五進位,這對理解後面簡文內容很重要。

    ■干行,伍長斬;什■(206)
    ■干行,五百將斬;以曲干行,侯斬;以部干行,司馬斬;以校干行,軍尉斬(200)

    此處講的是西漢軍法,〝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後之次有適宜。常令者,非追北襲邑攸用也。前後不次則失也。亂先,後斬之。〞(尉繚子‧兵令)

    「亂先,後斬之」與簡文〝■行殺之;擅退者,後行殺之■〞(67)是同道理,參照〝戰誅之法曰:什長得誅十人,伯長得誅什長,千人之將得誅百人之長,萬人之將得誅千人之將,左右將軍得誅萬人之將,大將軍無不得誅。〞(尉繚子‧束伍令)

    依束伍令能明白執行殺人者即是此級領導,因此從這兩段簡文能排出各級的設官,再輔以史書和其他簡文,能排出西漢軍隊在理想狀態下的訓練編制。

    伍長接下來的什,〝伍長教成,合之什長。〞(尉繚子‧兵教),另參照〝五人為伍,伍長一人。十人為什,什長一人。〞(漢官舊儀),可見什的領導為什長。

    什長接下來有缺,因為簡文殘斷不知缺少何級,照漢軍編制是用二或五進制,應該有個20人或50人的什麼長在什長之後,幸好其他的簡文提供了線索,

    ‧左什肩章青、前什肩章赤、中什肩章□□肩章黑(158)

    中什後面缺文,不過此段肩章顏色跟《尉繚子》的〈經卒令〉幾乎相同〝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黃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漢軍編制採二進位或五進位,因此什長之上的單位應為五進位,並且依左、前、中、右、後五個方向決定肩章顏色。

    問題是,此級的名稱為何?簡文在排陣練習有時會寫到這級的變化,如:

    ■□相□各以其後隧右(57)
    ■曲前與右官前隧□■(63)

    此級名為隧[隊],因為出土地位處西北邊疆,因此用詞是西北邊塞簡慣用的隧而非隊,此級長官似乎是西北邊塞簡常見的「隧長」。

    先整理目前為止各級的人數:
    伍:5人
    什:10人
    隧:50人

    從簡63能看出接下來是右官再來就是曲,回到簡200就能依序排出:
    官:五百將
    曲:候
    部:司馬
    校:軍尉

    咦?!有看出問題嗎?「隧」的上一級「官」,為什麼長官要叫五百將?是統領500人的意思嗎?這不就違背漢軍建制是依二進位或五進位的規則,變成十進位?還是中間有一級因為簡文殘缺被略過?

    都不是,「五百將」的「五百」其實是漢代官名,據《漢官》執金吾條:〝五百,二十人。注:
「五百」即伍伯〞,就像曲有簡文是這樣寫的,

    □曲千人,各正其曲,成左右部曲,左投足前與□以前至當前(122)

    「
曲千人」並非理解為1000人,一樣是官名,《漢書》的〈百官公卿表〉中尉條即有「千人」之名,顏師古注曰:「凡此千人,皆官名也。」

    這樣才能辨法理解這則記載:

    色別:別五百以旃上齒色別;士吏以下旃下齒色別;什以肩章別;伍以肩左右別;士以肩章尾色別。(159)

    不是500人要看旃上的齒色,而是「官」看旃上的齒色、「隧」看旃下的齒色、「什」看肩章顏色、「伍」看肩章別的位置、「士」看肩章尾色,如此才好分辨自己所屬位置。

    越簡單、直觀越適合練兵,一個「官」(100人)編制約略跟現在的「連」相似,從簡159能知「官」是實際練兵的單位,再來才以次往上到曲→部→校,古人跟現代人沒兩樣,不可能要求士兵剛進來就熟悉操演陣法,一樣有負責帶人的基層組織。

    「官」的職責就是承上啟下,訓練士兵熟悉基本的三官指令跟適應軍旅生活,古人一樣知道基礎要紮實才能練好士兵,但在戰爭大量人力需求下,往往只能放棄教範準則,採取速成方法,讓戰爭汰選士兵。

    根據上面的簡文和文獻,能整理出各級的人數與命名,對之後了解陣法操練很重要:

四、原因與影響    

    背後原因是兩國人口數量的巨大差異,蜀漢的人口是三國裡面最少,並且跟其他兩國都是倍數的差距,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劉備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通計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孫權赤烏五年,有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通典‧食貨)

    雖然時間點有差異,依然能看出孫吳的人口是蜀漢2倍有餘,曹魏更是蜀漢的4倍近5倍,在這樣人口差距下,蜀漢要掌握戰略主導權只能採取精兵政策

參考資料

論文

〈南京石門坎發現魏正始二年的文物〉,尹喚章,《文物》1959年第4期
〈蜀漢銅弩機〉,沈仲常,《文物》1976年第4期
〈江陵楚墓出土雙矢並射連發弩研究〉,陳躍鈞,《文物》1990年第5期
〈江陵紀南城出土黃武元年弩〉,張吟午,《文物》1991年第1期

〈河南省新鄉縣發現的三國銅器〉,馮廣鑌、張新斌,《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3期
〈三國銅弩機考釋〉,曾昌林,《四川文物》1997年第2期
〈戰國至三國時期的弩機〉,謝凌,《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諸葛連弩及其再發明初論〉,羅開玉、李希勇,《四川文物》2004年第5期

〈臨沂洗硯池晉墓出土正始二年弩機考議〉,馮沂,《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從銘文看三國時期弩機的製造和管理〉,安劍華,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6期
〈簠齋藏弩機考略〉,曹菁菁,《文獻》2009年第1期
〈首都博物館藏正始二年銘銅弩機考〉,于力凡,《文物春秋》2014年第6期

〈幾件偽銘銅器的考釋〉,韓建武、胡薇,《文博》2015年第4期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漢簡性質小議〉,李零,《考古》1983年第6期
〈青海大通馬良墓出土漢簡的整理與研究〉,陳公柔、徐元邦、曹延尊、格桑本,《考古學集刊》第5期(1987)

〈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
〉,雷曉偉,鄭州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書籍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2010)
《上孫家寨漢晉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93)
《孫臏兵法校理》,張震澤,中華書局(1986)

《武經總要》,《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聯合出版(1988)
《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上古至五代),鐘少異,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電子文獻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www.kanripo.org/  漢リポ Kanseki Repository
https://goo.gl/YY3D3B  異體字字典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91904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s804948049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布析─《破邪傳》19、2... 後一篇:布析─《破邪傳》21、2...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se93035大家
溫蒂的GK開箱,歡迎大家入內澆水OWO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9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