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心得】Son of Saul〈索爾之子〉:兩種荒謬

作者:torasuke│2016-03-21 19:14:13│巴幣:4│人氣:780


片名:索爾之子(Son of Saul,港譯:天堂無門)
導演:拉斯洛那米斯(László Nemes)
劇情簡介:索爾是納粹集中營的「清理員」,他與同伴們在一次次的清理任務中伺機,尋找逃脫可能。一天,他親眼目睹原本死裡逃生的男孩又被殘酷賜死,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替男孩進行一場猶太安葬儀式,眼看自己的逃亡計畫因此耽擱⋯(摘錄自Yahoo奇摩電影)



其實譯做索爾總是會令人聯想到雷神囧,在網上還看得到「根本跟雷神沒關係,幹」之類的廢評。所以我想,沿用香港的譯法,叫作掃羅會比較合適--掃羅是猶太名字(古以色列第一代國王就叫掃羅王),正好昭示了電影主題:猶太大屠殺。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拍攝手法,一百零七分鐘的電影,由長鏡頭和大量特寫組成,絕大部分鏡頭都聚焦在主角肩部以上(主要是頭部,不止是臉),觀眾跟隨男主角掃羅在集中營裡奔走,收拾囚犯的衣物,處理骨灰,接應營中的反抗勢力,以及最重要的,尋找拉比(猶太文化中對智者的稱呼)為亡兒舉辦喪禮。除了主角和近距離的人臉,其餘景物都是失焦的,成為了佈景的一部分。

與其說這樣的拍攝手法是要讓觀眾「看見主角的視野」,倒不如說是為了讓觀眾「看見主角」,換作小說的語言,是第三身追隨視角,而不是第一身。這一百零七分鐘是屬於掃羅的,他的恐懼和執念,以及他的兒子。故此其他一切都變得不重要。可是,在這樣強烈聚焦的敘述策略底下,又總是很諷刺地,令人對那些被忽視的事物更加關注。



看到後面那些白色的東西嗎?那是屍體。

大屠殺的實況通過模糊的映像呈現眼前,如此血淋淋,帶來的恐怖感是間接的,只有一半,其餘的一半通過觀眾的想像自行補足。(除了映像,聲音在本片也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全片充斥著慘叫聲,囚犯被帶入毒氣室後搥打大門的砰砰砰砰砰……)

不過,這樣徹底追隨主角的視角,帶來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對故事的投入性。全片有許多情節沒有直接的交代,很抑賴觀眾自身的猜想。於是故事就在不徹底明白的情況下前進。而一個最不清不楚的問題,就是:那男孩真的是索爾的兒子嗎?儘管掃羅多次強調二人的父子關係,電影裡不止一次借人物之口說:「你(掃羅)沒有兒子」,那麼,既然不是兒子,那又為了什麼要為一個已死的男孩出生入死?是掃羅想通過祭奠死者來表達人性關懷?還是面對死亡時產生的、純粹的歇斯底里?

導演顯然是刻意不提供答案,要求觀眾揣摩;而我則認為,答案在這部電影裡其實不重要,「Son of Saul」此一命題是荒謬的,但又有什麼比納粹暴行更荒謬呢?前者是微觀的,虛構的,後者卻是宏觀的,而且現實,而荒謬倘若成為現實,則永遠是一場悲劇。



預告片(不用擔心沒有字幕,因為根本沒有對白)


同場加映導演多年前的一部短片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13518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索爾之子|天堂無門|影評|Son of Saul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torasuke351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短篇】遺事... 後一篇:三月小記...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86189642祝福
看到的人會變得幸福哦!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7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