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9 GP

三菱A7M艦上戰鬥機「烈風」

作者: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2014-06-07 21:59:37│巴幣:214│人氣:2476



戰敗時仍然在日軍三澤機場等待修復引擎的A7M烈風。

烈風一一型(A7M2)數據

翼展 總長 總高 配重 引擎 最高速度 最大航程 武裝 承載重量 乘員
14.00m 10.98m 4.28m 4720kg 三菱「八四三.一一」金星型18汽缸氣冷引擎(離地出力為2200馬力,在1000m時宣稱馬力2070【一速】,在6000m時宣稱馬力1800【二速】) 628km/hr 920km(如果裝設拋棄式油箱則可以在引擎全開的30分鐘內飛行1960km) 九九式20mm二號四型固定機銃X4(彈數各200發) 60kgX2

機內燃料容量980l(ℓ),拋棄式油箱容量700l(ℓ),最大速度在6600m飛出,巡航速度420km/h,著陸速度130km/h,飛行至6000m需要6分7秒,實用昇限為10900m。

  七試、九試(九六艦戰)、十二試(零戰),這些都是由堀越二郎設計師所設計的,十六試則繼續由他來擔當。昭和十五年(1940年)就已經預備指示製作新式戰機。開發計畫則從實戰部隊的實際需求中統整,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十六試(昭和十六年度試作)已經與時間上不合。

  實際上,這一年的時間中,原本預定要將計畫名稱修改成十七試,會造成這樣延遲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堀越設計師所主導的十四試局部戰鬥機(雷電)的設計非常忙碌,就結果來說,十七試艦戰的價值因為十四試的無法形成戰力而越來越重要了。

  而且十四試局部戰鬥機的設計,因為大量採用其他公司的設計還沒辦法將技術套用在十六試的身上,這是「烈風」第一個壞運氣。

  十七試艦戰的開發是由三菱和海軍共同合作研究的,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四月開始,負責試駕的是橫須賀航空隊,十二試艦戰(零式戰鬥機)的成功而被期望造出「空戰性能為第一考量的萬能戰鬥機」這樣的要求,從戰場上美國的戰鬥機開始有能力反擊的狀況來看,就知道第一線部隊為什麼為這麼說了。

  但是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航空本部希望採用中島製的NK9H「譽」引擎,但是堀越技師則要求採用三菱的MK9A「八.二一一」金星引擎,但是航空本部依然堅持他們的選擇,這就是第二個壞運來臨,時不我予的預感萌芽。

  「譽」就是十八汽缸的NK9H(海陸編號八四五.二一,就是譽二一型),有小型高出力「奇蹟的引擎」稱呼地NK9H引擎中期款,離昇出力有2000馬力。對手MK9A(海陸編號八四三.一一)「金星」的十八汽缸版本相較起來,少了2200馬力。

  試作機被賦予了許多未知數的引擎,因為「譽」的外型比較小,以及開始量產,這都成了航空本部選用這款引擎的原因,最後壓倒性的理由在於,前線飛機對於已經採用「譽」引擎的性能獲得了極高的讚賞,使得海軍對於N9K的效能像是喝醉一般的沉迷。對於這點三菱的MK9在當已經完成了試作品,堀越技師非常希望使用,但是「金星」引擎的體積比較大,需要更大的機首,但是堀越技師出於出力比較高,而且還是自家生產的引擎,技術處理上沒有困擾的理由支持著。

  「戰鬥機要2000馬力」這是當時大家都明白的,因為裝備對象機種眾多,對於此「譽」NK9需要更多生產的數量來裝備,MK9也必須生產來補足數量也是一定的,各部隊對於三菱生產的諸多引擎的良好評價也考慮在內,航空本部進一步的考量中。

  昭和十七年(1942年)七月所交付的十七試艦戰計畫要求書,在五年前的十二試艦戰(零式艦上戰鬥機)有相同多的要求內容,但是這些項目的數字變得相當高。同一時間點的最新型艦戰.零式三二型相比,最大速度增加94km/h,總和為639km/h(相當於435海浬),上昇力在6000m必須要在1分9秒到6分之間完成,續航力在三~四項目增加了:「到最大速度在0.5小時之內完成巡航2.5小時以上」的要求,武裝20mm機砲的彈數增加兩倍到各200發以上,7.7mm機槍和13.2mm機槍可以強化。

  節錄維基百科:
  • 最大速度於6000米高空不低於345節
  • 爬昇到6000米不多過6分鐘
  • 航程在250節時速飛行5小時再以最大功率飛行半小時
  • 轉彎格鬥能力不差於零戰32型
  • 火力要強過零戰32型

  計畫要求書要求裝備的引擎已經明確記載為N9K「譽」,堀越二郎技師猜測最終還是得裝備MK9A「金星」,於是將這個判斷加入設計圖中,同年(昭和十七年,1942年)九月,最終決定裝備「譽」引擎,因為「譽」的體積與重量比較小,可以設計風阻較小的機體,十月,官民合作研究所搭乘試作機的士官,提出能有良好的運動性以及低翼面負荷的要求,為此主翼面積與翼幅大幅度的修改。

  將「雷電」的設計手法重複使用在十七試的機體構造上,彷彿是零戰大型化的外表就呈現在十七試艦戰的試作一號機(A7M1),在名古屋航空機製作所生產的計畫延遲,直到昭和十九年(1944年)四月十九日才終於完成,前年七月便已經給予制定稱呼「烈風」的名子,翼展14m,全長11m的大型艦上攻擊機完成了,搭載了小型的「譽」二二型(NK9K)。

  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五月十二於三重縣鈴鹿基地展第一次試飛,試飛員是三菱的柴山榮作,之後的飛行由航空技術廠(之後簡稱空技廠)實驗飛行部的志賀淑雄上校、小福田租少校,皆報告其操縱性、安定性、視界良好。這是繼承九六艦戰以來的血統證明,在達成預定飛行速度上連貫使空戰性能提升,運動性能也更加優秀。

  當時,與速度最快的是零戰五二型相比,有560km/h程度的時速,上昇到6000m的高度需要10分鐘,但是其性能遠遠不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速度與上昇力低下的原因,任誰都明白是動力:「烈風」所裝備的「譽」引擎出力沒有達到三菱所計算的,在6000m的高空中,「譽」只有1750的輸出馬力;追根究柢,因為當時盟軍轟炸加上追求產量而「亂造」的引擎,只有1300的馬力,這個結果在七月底向官民合作研究所、空技廠提出,他們終於贊同堀越技師希望安裝的MK9A/八四三.一一「金星」引擎換裝在「烈風」上了。

  A7M1的第六號機換裝成MK9A/八四三.一一「金星」引擎,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九月末完成,稱為A7M2,同年十月十三日在鈴鹿飛行場令人期待的首飛完成,十二月上旬在三菱自家工廠旁的試飛場也完成了試飛,最大時速與裝備了「譽」相比,高了70km/h,相當於624km/h,上昇到6000m只需要四分到六分之間,驚人的變身是由於推力增大,運動性能向上而導致。

  負責生產與管轄的軍需省在八月發出指示:「預定生產『烈風』的生產線轉換生產『紫電改』」,海軍那一方的小福田少校試乘高性能的「烈風」後,向海軍提出「烈風是打破僵局希望的機體」。

  結果厄運又再次的造訪,昭和十九年(1944年)十二月七日的東南海大地震發生,到了十二月十三日以後又發生了十次以上的三菱工廠大規模空襲,使得機體的引擎製作,生產能力急速下降,堀越技師也在此時病倒,由次技師長曾根嘉年技師繼續指揮設計,在苦心的努力下,完成了第二號機,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二月四日交由海軍。

  昭和二十年(1945年)六月,A7M2「烈風」一一型正式採用,預定裝備四挺20mm機砲,結果連生產線上的一號機都還沒完成,就迎來的戰敗。

  結果只生產了八架A7M1(裝備中島「譽」引擎),以及將七架修改成A7M2(第八架以後的A7M1都裝備三菱「金星」,包含第七、八架的A7M1改裝引擎版本在內)。預定發展的型號有排氣式渦輪增壓器裝備的十七試(五式),並裝備了四挺30mm機砲的高高度用乙戰(原文就寫兩個高),稱為「烈風改」(A7M3-J);將引擎換裝成能三段變速的八四三-五一引擎,並且將20mm機砲增加到六挺的甲戰-「烈風」性能向上型(A7M3);兩種試作型號,可惜因為戰敗的原因沒有實機製作出來。

本書作者 渡邊洋二 先生的幻想:

  如果堀越技師將十四試局部戰鬥機(雷電)完成,十六試「烈風」也順利的話,裝備上八四三引擎,並且在昭和十九年(1944年)就開始量產,在相同的條件下,對抗F6F、F4U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同時,如果是在已經被稱呼為十七試的時間軸下,放棄「譽」,安裝「金星」,就可以在昭和20年(1945年)的春天量產,雖然在後者的場合,能夠熟練飛行的人已經減少很多,加上機體數量的差異,和美國比起來是五五波,不能說誰比較有利。

  在這段時間中的對手是P-51與F8F的話,「烈風」一一型去戰鬥是比較容易的,駕駛員技術上的差異、數量上四比六或者三對七都會陷入苦戰。相較於容易操縱的「紫電改」,不熟練的人是不容易駕駛的。

  當然這些話都是成功生產八四三「金星」以及採用他的"如果",在各種引擎裝備在實用機的話,最終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烈風」要形成戰力恐怕只是遙遠的夢想。

--------



本次參考書目就是這本,版權為該出版社與作者所有,絕無牟利之意圖。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46776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NaN
說實在的烈風實在是可惜
研發難產導致零戰一直用到後期被打爆
好不容易出來之後又被紫電改搶走定位
就這麼的胎死腹中了
不過話說回來日本到最後還是追求機動性,看起來被打爆應該是在所免

不過最後一段是哪招= =?
作者的妄想?
烈風大概也就F4U-1/F6F-5的等級吧
而且產量一定沒美國多
下場還是被美國打爆吧....

06-08 02:53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所以我才會補上是作者的幻想06-08 10:57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因為初期的格鬥戰中零戰的強大美好印象讓海軍與空軍都堅持高機動性的性能
卻不想想為什麼敵人都發展出一擊脫離戰術,卻還堅持層流翼、鷗型翼這種低失速翼的概念。06-08 12:15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從強風→紫電→紫電改的路上,因為它展現了強大的機動戰、格鬥戰的性能,而使當時"引擎尚未實用化"的烈風處於劣勢之中,海軍理所當然的選用能盡快生產的飛機06-08 12:17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所以到了最後,作者自己YY的幻想就是,在昭和十六年到十七年(1941~1942)之間,八四三.一一能夠實用化,就能夠少去中間轉換生產不同飛機的陣痛期了。06-08 12:22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順帶一提「八四三.一一」就是金星引擎的十八汽缸版,今天我找了一下資料才了解這點06-08 12:2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9喜歡★bme88200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愛知D3A九九式艦上爆擊... 後一篇:川西N1K1水上戰鬥機「...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kuso12336有空的你們
【那個啥黑砂!?】更新日常漫畫,歡迎大家無聊都來看看~~最近有計畫連續集數的微詭異主題~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3:02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