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男人困境 49 你花的錢是買物質,還是買體驗與經驗?

超越困境 | 2024-05-15 18:21:47 | 巴幣 12 | 人氣 51

 
研究發現,買下物質的人所獲得的快樂感,會比買體驗與經驗的人更快消失。
 
也就是說,當你買下冰淇淋所獲得的快樂,會比自己製作冰淇淋的體驗還要來的快消失。
 
所以這並不代表買物質快樂就會消失,而是你對於物質的使用上是以什麼角度來看待。
 
比如買蘋果手機,蘋果是大品牌,有信仰,有的人買蘋果手機是為了得到那一支手機,代表某個意思,可能是榮耀、可能是心理上的補償。
 
另一派人則是買體驗感,就是想知道使用蘋果手機後對生活或工作上帶來什麼樣的效益,或是在攝影過程中可以有多麼順暢,以及與其他蘋果牌子的產品連動是多麼方便。
 
書本也是,只要是學習類的都有個特性,你買了之後還要再花時間去培養它,也就是買書後還要有閱讀習慣才能夠獲得書本帶來的好處。
 
如果只買書而不讀,那就屬於擁有它的物質,但你若閱讀它,帶來的就是滿足感。
 
車子也是一樣,車子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是負資產,因為落地就掉價了。
 
若你買車子是為了幫助你拓展業務,或是可以載朋友與女人去旅遊體驗生活,那就是買下車子帶給你的經驗。
 
女人也是一樣,若你與女人來往,是為了打完炮就結束,那麼你與女人互動的能力就會停滯不前。
 
當你關注在與女人互動的過程中,你可以逐步找出自己可以修正的部分,在往後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漸漸找到成功方式,能吸引到更高等的女人。
 
從這裡可以回推觀察自己過去購買下的東西當中,那些是物質導向,那些是體驗導向。
 
最初淺的判斷方式,就是買了有沒有去使用它。
 
像有的人固定頻率買衣服,結果平常穿的還是那幾件,其餘衣服一年下來穿不到一兩次,且也不是重要場合專用的套裝。
 
又或者是香水買下好幾罐,最後常噴的還是少數 3~5 罐。
 
更進階的判斷則是「總結經驗的價值」。
 
比如你現在正在測試自己適合那些風格的衣服,所以買了 2~3 套不同風格的衣服。
 
直到最後選定某個風格後,才會漸漸的把其餘風格的衣服給放棄。
 
而你買其他多餘的衣服,不過就是體驗的過程,就像嚐味道一樣。
 
明明平常晚餐會去吃的就那幾家,但有時你還是會去陌生的餐館試試味道,就是看有沒有找到更喜歡的餐館。
 
而在找尋探店的過程中總是會需要一點成本,這也是包含在體驗物質的過程。
 
總結下來,若我們要延續物質的快樂,就要在購買物質之前思考這東西除了擁有它之外還能有什麼樣的利用價值。
 
比如買書,除了去閱讀它之外,我們其實可以寫作或拍影片記錄自己對於此書的心得,或者可以開一場讀書會,以此結交新的朋友。
 
又像是請客吃飯這件事,我們不一定請客結束後就沒事,我們可以覆盤自己今天點的這桌菜有哪裡需要改進,是不是少點青菜,重口味的過多,菜點的太少或太多。
 
這都是能讓我們往後花同樣錢的時候能夠比別人帶來更大的價值,而這則是我認為能夠延遲快樂感的原因,也就是獲得生活上的進步。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