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探尋與對話:閱讀世界中的漫畫》【學術講座2:漫畫藝術視界】,個人心得

作者:妄兮痕│2021-10-02 20:23:57│巴幣:0│人氣:165
  接續昨日的講座,今日的主體相當硬派(?),坦白說個人有點神遊,總之還是盡力撐完到QA結束才離席吃飯去,但直播過程坦白說比昨日還糟糕,講座一開始時,司儀似乎比昨日還緊張,發生唸錯字的情況,以及當引言人開始介紹此次講座時的聲音出現嚴重的問題,方才司儀講過的話竟然跟著引言人一塊講,完全聽不到引言人想表達的內容,使得個人對此次活動的體驗有個極度糟糕的開場,但整體來說,這次邀請到的講者講了不少東西,一樣還是受益良多。

  個人還是得強調一樣的話,以下內容是根據個人在聽講時隨手抄寫的筆記而整理,並非完美轉述講者的觀點,再加上個人有中場離席跟神遊的情況(?),僅供參考




和昨日一樣邀請到外國教授來替觀眾介紹漫畫的另類觀點,開始時司儀談到漫畫是第九藝術(偷筆記 )
但引言人這邊卻出現技術上的差錯,開場聲音發生問題,一直出現前幾分所出現的司儀聲音,只好中斷讓司儀帶大家review昨天的演講內容,感覺像在硬聊,有點辛苦了
不過也感謝司儀小姐的心得分享,順便把昨天沒聽到的部分補回一點(?)←因為個人離席做私事去。

關於昨日的馬來西亞插畫家。
三種種族之間最團結的地方反而是賭場(有共同的嗜好就會團結(?))
老師喜歡下鄉走啊走,曾訪問過印度人,並對她說,其實也想向她做朋友,有個共同的空間的話誰不要呢?
被馬來西亞的政府挖掘到,並以壁畫創作。

在克服了技術問題後,總算能聽清楚引言人-法文譯者陳文瑤小姐的介紹了
第一本翻譯作品是積木出版的伊甸納,應該是這本吧?(希望沒找錯)

個人覺得此次引言人相當認真,比昨日更清楚地去介紹講者們

接著引言人展示Moebius展的影片,提到把漫畫展變成繪畫展(當代藝術展),並且順勢提到鄭問展在故宮展出的事,大致上的意思是漫畫也能像藝術一樣進入展覽殿堂,被大眾所認可與欣賞。

第一位講者,可惜收聽上的聲音出點問題,至少斷訊三次,某些對話因為雜訊而聽不到。

老師先介紹一些日本作品:
拓植義春(另類藝術的先驅)-引用大塊文化的內容
創作內容與生活背景有關。
帶大家閱讀"吱子"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是丈夫把鳥摔死並埋在院子裡,但太太卻拿著照片並把照片放進草叢裡,幻想著鳥還活著,但風一吹,照片卻如同真鳥般地飛向天際。最後老師提到男偏現實,而女卻活在幻想中的差異。
個人是覺得自己去閱讀作品會比較能直接體會作品本身的意涵,簡單帶過結局就好。

接著介紹自己的作品《小輓》中的"家蚊",以插畫的形式創作漫畫。
在投影片的介紹過程裡能感受到不少空白之處,應該要再翻閱實體書才能體會箇中之趣,話雖如此,結局收得蠻有意境。

接下來的部分是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與心境(個人沒記錄)

第二位講者(波音漫畫誌),開場先提到對老師創作影響的日漫老師們,個人沒筆記完,但聽到許多沒聽過的人名
介紹GARO漫畫月刊上刊載作品的林靜一與手塚大師、
丸尾末廣(異色漫畫,台灣幾年前有宣傳過老師的作品,注意有18禁限制)、佐伯俊男、鈴木翁二、Yeahwhat、諸星大二郎(老師提到:「看不懂反而有更多的想像。」)

老師認為藝術與漫畫沒有界線界定(個人也認同)

接著撥放影片,介紹美漫發展(從史奴比開始介紹起,以及帶出一些流行文化的趨勢,總之看不太懂就是了,有點像藝術史 )
介紹溫哥華藝術書展開幕派對,之後老師還提到過去參與聯展的心得,以及共同參與製作合集的經歷。
稍微提到海外藝術書展的心得,規劃上並非單一書展,而是會為展示主題做一些延續。
老師感受到藝術家所受的待遇相同,每位參展人所獲得的位子是一樣的大小。
提到國外的創作者會隨興做小海報。
介紹到獨立出版社,有展示書店外貌的照片給觀眾看,老師表示規模比誠品還大。

最後老師提到,主流與非主流的差異或獨立與非獨立書店其實都一樣,這部分個人認為值得思考看看,當喜歡的人變多後,非主流的作品也能成為主流的一天。
以分享自己的實驗性作品替此次演講作為收尾。

第三位講者是法國教授,開場是兩家出版社的介紹,翻譯的作品類型上有差異。
《出生在她方》(老師的作品)
老師提到圖像小說出版較厚,黑白,兩千年左右開始彩色印刷,之後介紹老師過去與小時候的趣事。
提到故事是什麼,是一系列的夢與想像,也有自己神秘的經驗(夢境)

老師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對道教感興趣),使得自己對薩曼教產生興趣。
有以下兩點,分別是生態(森林砍伐的問題)與女性(巫師偏男性)。

老師也嘗試用雕塑的方式來畫出想要的造型,提到在印刷品上替漫畫直接上色的做法。

接著是安古蘭大學的介紹,例如在校內有排版、聲音影片的學習、也有木雕之類的工作坊來讓學生學習。校內已經有漫畫工作坊的存在,存在約40年。不過還是有保留藝術的觀點,讓漫畫留存於學校之中。
老師提到尋找藝術的不同形式,並展示自己學生的作品。也提到造型藝術家的影響。

談到漫畫與展覽空間的連結。
老師展示當代藝術針對漫畫所做的創作,其中一幅以拼圖為創作形式來展現。

介紹自己學院內的研究。
老師提到正當性的問題、自我正當性、自我的出版與發展。
雖然有女性創作者的崛起卻鮮少被提及。
《漫畫對上藝術》提到漫畫正當性時,我們有著另外的偏差或偏見,那就是性別歧視,儘管使用著耳熟能想的字眼。
長久以來忽視女性創作者,所以用母系社會的字眼去應對平時所聽到的父系社會。

在大學裡也有類似的實驗,某項研究計畫(展示參與老師與學生及其作品),嘗試尋找漫畫脫出框架的可能性。

老師展示一些作品給觀眾看:
以摺紙的方式所做的嘗試(繪本形式,看起來是一張正方型的圖片,當四個角往內折時會是另一則漫畫)
把漫畫人物的眼睛部分挖空,另外做出許多張畫著數種眼神的紙框,透過填上紙框的方式來獲得不一樣的創作表現。

最後老師分享下面的網址,個人靠截圖備份到就順便整理至如下:
(全是法語,也許有人會感興趣吧)


第四位講者是英國教授,這邊個人有點神遊了,總之內容相當硬,後半部是帶著觀眾用一些視角去欣賞漫畫作品,因此個人僅簡單摘要前面的部分

藝術史,藝術史與漫畫之間的關聯。
教授介紹自己即將出版的兩部作品,本次演講主題重點放在介紹第二本書(與另一位作者合著)。
倫敦藝術大學內成立的漫畫研究中心,教授表示收集了很多資源收藏,以英美主流作品為主,甚至有美國50年代的作品,並也包含法國的作品。
成員以學者與漫畫家各一半,有的人在其他大學當兼任師資,也談到與校友之間的聯繫,希望擴大網絡的聯繫。

一些地方是提到《德雷德法官》的創作,接著解說許多畫家作品上的構圖細節,帶大家鑑賞作品,只能意會就不多說了。

最後一位是吳小姐,自謙為漫評人,可能覺得漫評家的頭銜太重
提到也可以藉由影片的形式做漫畫評論,這在水管上挺多的。
下面就簡單摘要個個人認為的重點,其實有帶出不少針對評論上的盲點或比較系統性的整理。

老師提到:
評論是判斷事物有無價值,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橋樑。
漫畫是可複製性的。

社會反映論
外部(聚焦在外圍因素),作品內(成為有限度的漫畫評論)

漫畫表現論(專注於形式、狀聲詞、表現手法)
漫畫符號學(源自法國)

提到評論分析的焦點,由小到大←這點個人覺得會把焦點複雜化,看那張圖反倒覺得範圍拉太大了……

最重要的是,漫畫作品環節所帶來的效果。
作者可能會說謊,所以要以作品為依歸←深有同感,遇多表裡不一的情況就知道。

當下社會與國家文化的影響。
前者例如讀者介入(以最近的例子為例,就是藤本樹老師的短篇漫畫改設定的事)

跨類型媒介的比較,必須找出共通點才能比。←不然會變成張飛打岳飛,個人覺得。
隨意連結並不精確,可能老師並未接觸過該作品。←就是指老師畫出這樣的東西,不代表真的因為是受到某某作品的啟發而創作出來,讀者不要擅自捕風捉影或搞藍色窗簾,在考據時要準確地引用老師觀點去評斷。

講者提到評論的要點:
看得東西不夠多,評論需要廣泛的閱覽←如同創作,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是無法創作出優秀作品的。
若沒有誠實感受,評論便沒有價值。←個人想起業配文。

漫評在台灣的困境:(這點個人覺得見仁見智,評論漫畫的情況在各大平台都有,但能見度被眾多資訊淹沒才是真正的問題)
對象文本不完整、過量、難尋

最後以以下內容為結束:
海外作品在翻譯上的時空差。←想想追番的難度就知道。
難有中立性評論。←個人認為不可能,任何的評論都必定夾帶主觀意見。

最後由引言人替整場座談做個總結。
根據漫畫載體的不同,可能看見不同形式的創作(數位漫畫)←但是在臺灣根本就是紙本掃描檔(單指日漫)
雖然此次講座的內容對讀者較生硬,但對漫畫產業而言具有正當性。←這點倒是真的,文化資源的典藏對藝術創作而言相當重要。
提到東吳大學收藏許多漫畫作品。←長知識,在圖書館裡要看到完整的典藏很困難,個人見過的幾乎都是零散作品居多。
提到評論,既要忠於自己,卻要替讀者帶出作品的脈絡。

講座結束前開放的問答時間,一樣只是簡單帶個重點

阿尼默老師

動畫電影與漫畫形式的差異?
差異很明顯,動畫有聲音、時間、視角,可是因為動畫有聲音的緣故,動畫更加值觀,讓觀眾能直接理解當下。
書是紙本,在翻閱的過程時的連接點,同時也是斷點,也是可以講故事的方法。←想起藤崎龍(趙公明之戰那個月刊頁,經典到不行 )
漫畫比動畫更能講得更不寫實一點。

蚊子的意境是?最後被丟在沙發上的嬰兒是怎樣?
請閱讀作品(簡單說就是這樣 ),但是那是一種說故事的技巧,與精神疾病有關(指媽媽本身)。

周依老師
合作模式有哪些呢?
透過管道申請(未明講)

現實與創作間的平衡?
穩扎穩打,先下定決心,努力畫畫,每天畫才會每天進步,才會形塑出自己的模樣。
給自己期限,讓自己的作品與商業結合,卻又能創作出自己的東西。
先能生存再追求夢想,否則做不久。

Johanna老師
(沒記錄到問了什麼問題……)
時尚圖像小說是相對古老的,來自一本書(比利時的藝術家),她畫過一本漫畫卻是一系列的版畫,當時並不認為是漫畫,但卻出現"圖像小說"。
總之就是後來被人引用(這段個人聽得不太懂)
很多時候是重疊的創作模式。

一樣也是問Johanna老師。
(問題裡提到"摺紙",以下只有一些破碎的個人筆記)
漫畫作為一種表達的形式或媒介,非常難以界定。
混合形式,甚至還有聲音,原創漫畫甚至加入表現的語彙。
在研究時,從傳統的學問轉換成真正的創作,並非純理論的界定,從質的角度去看待。
液態的影像關係。

女性不受重視的原因呢?
因為社會就是這樣,漫畫獲得的正當性較晚,我們常做這樣的比較。
2000後才在藝術裡找到正當性。
這些而是相隨而來(指女性的重視)
少女漫引進法國更晚許多,被認同時又更晚。

英國教授
數位漫畫與思考漫畫跟法律架構之下的重要性(所有權、智慧財產權)
數位作品與應用。
能否有別的應用(例如教學、傳達文化資產、博物館使用漫畫介紹典藏)都是漫畫尚未充分研究的部分。

老師的書如何買呢?(前面教授好像沒正面回答到?然後又忘記後面接著問什麼問題 )
問得好,如果談到不同的學府,目前有一個卓越研究架構,大學要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放進去。
去年接受了評估並被認同,越來越被重視。
政府對漫畫藝術的重視,藝術委員會贊助了許多經費。
希望可以用在文化資產上面。
(印象中間有談到一小段是,老師藉由相片之類的物品進入拍賣會的觀察,來談到漫畫進入拍賣會的現象,大概就是個漫畫逐漸被視為有價值的概念吧 )

吳小姐
漫評的正式管道?
自己就是一個自媒體管道(blog),有提到中央大學針對動漫的學術論文研討。

自己的創作呢?
預計明年公開,可以follow老師的社群管道。



  個人重新檢視過這次的筆記後,突然發現一件事,那就是此次的中文講者們在某些主題上沒有講得很明確,和昨天積木主編類似,但起碼主編比較會講話,留了些微蛛絲馬跡讓聽者自行摸索,但此次很明顯地,講者們隱藏不少事,總之就是有著自己的用意吧……

  第一位很明顯是要去引導觀眾去閱讀他的作品,儘管答案可能會令人失望,卻是三位裡唯一正面回答觀眾問題的講者。
  第二位則是沒有明確告訴管道,這點並不意外,也許可以說是幸運與機運所構成,絕非像升學考試管道一般地明瞭。
  最後一位算藏很大囉(?),非商業管道當然是看自己心情嘛,所以才會建議在部落格上貼心得就好,但商業管道卻是另條暗路,因為是涉及到出書層面的問題,範圍會變太寬又難以論述,舉個例子,幾年前有個針對腐女文化而出書的網路紅人,某間出版社曾替她出過幾次書,不過銷量好壞個人就不瞭了,總之個人不想買。談到商業出版又得從上古時期開始考古起,例如傻呼嚕同盟那時候的書籍。
個人是覺得,想找漫評還有個管道,那就是西洽,雖然很快就被廢文沖走,但上面其實有不少神人專門在發表評論,甚至包含台漫,個人有注意到某位洽民長期替台漫撰寫心得。其實不去聚焦在這個問題上的話,個人覺得演講內容比問題更值得去注意,與其迴避觀眾問題,個人反倒覺得直接明講會更佳。
過去也曾見過有人自費出版布袋戲與東方的評論(涉及同人出版),總之個人是覺得這個問題其實能探討出很多東西。
補上一點,老師其實有在聊天室裡直接回覆觀眾問題,而且是詳述
(以上只是個人觀感且覺得不佳之處,非刻意針對特定人士 )

  總之今天的講座算是好壞參半吧……只能祈禱明天的講座不會出包,因為個人最期待的正是明天的講座呀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528084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wendy5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探尋與對話:閱讀世界中... 後一篇:《探尋與對話:閱讀世界中...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gt08034所有人
被轉生為魔王候補?已經更新至第四十五話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1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