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FSM-101 貝斯特系列設定資料

作者:宇宙的浮油│2010-10-08 23:40:14│巴幣:0│人氣:302
第一篇文章就貼這種東西啊...
 
前些日子幫風舞空大為他的大作鋼彈阿奴比斯作機體的圖搞設定時順便搞出來的東西。由於怕搞丟就先整理貼出來,接下來還會再貼一些有的沒的設定吧...
 
依照從故事內容得知的一些機體資料和火星背景設定加以推敲延伸,設想在依照這些條件下該機體應該會有哪些發展以及改良。由於分析出原始機體的性能低落到一個地步(依文中的描述...只怕飛一飛還會解體,跟近年的老F-15一樣)。加上使用了50年的時間,因此以改良機體缺失並逐步強化能力為設定主軸。由於身為低階量產機的關係設定上還是要以壓低成本為主。
 
由於是補完設定,內容盡可能的不予原始設定發生衝突。不過C型之後的貝斯特目前應該在小說都沒有登場吧,能直接當目前登場的是最低性能的老舊型吧。畢竟主角初登場的關卡總要放些低等怪練功...
 
 
機體名稱:貝斯特
機體編號: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 101
機體用途: 第1世代量產型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8.00m
本體重量:
68.52t
最大加重:
101.32t
加速力:0.56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從285年開始以人形的大型工程用外骨骼為基礎發展的新兵器
能以多重關結的肢體達成的AMBAC機動,大幅抑制姿勢控制推近劑的消耗,達到比地球的宇宙戰機還長的活動時間。藉由手持武器的更換使用,迅速的轉變自身的任務性質。由於為了壓低成本大量的採用較為便宜的鐵系材料作為主要構成素材,機體的重量遠較戰機重,因此即便使用了較戰機大推力的主推進器推重比還是在1以下。雖然性能上不盡理想,駕駛抱怨連連。但對於戰機技術遠落後地球的火星駕駛員而言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存在……

機體名稱:貝斯特C
機體編號:
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101C (M-101IIA1)
機體用途: 第1世代量產型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8.00m
本體重量:
75.52t/ 90.42t/98.42t
最大加重:
105.32t
加速力:0.92G/1.27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戰後以貝斯特為基礎發展出的再設計案,繼承了貝斯特的大部分設計。引入了能迅速裝備武器與外掛的硬點系統,並以駕駛員實戰的使用經驗來改良機體的眾多缺失。頭部因應駕駛反應的近距離戰鬥時的破片常常打壞主攝影機,機體額頭部增加可活動式的裝甲護罩,能在必要的時候降下保護主攝影機。
 
對於戰爭後期常常被地球的戰機用一擊脫離戰術擊破,對方運用其優勢的加速力咬了一口就跑,避免陷入高度消耗推進劑的狗戰。因此除了加強背部主噴嘴的推力及數目,還另行設計了與燃料槽一體化的腳部推力強化套件,能裝備於小腿部的硬點上。由於設計之上的推力提升帶給機體骨架相當大的負擔,因此修改了工程機器發展的骨架系統以強化及各關節的驅動系都予以強化以應付提升的應力。推力的提升雖然沒辦法完全與戰機的機動性抗衡,但至少過大的機動性差距能多少拉近。
 
有鑑於對艦戰鬥時只靠對付機動兵器的30mm機槍實在過於無力
護盾內側追加3連裝對艦穿甲彈發射器,為了達到小型護盾內側不怎麼充裕的空間能裝下對艦級的大型彈頭,捨去了飛彈發射管的構想改採用發射管內密封3發串連配制的可拋式榴彈發射器結構。採用電子式點火,發射器不具再填裝能力因此發射管只能單次使用。由於沒有動力段以及尋標器,彈頭初速慢並不具有導引能力。導致使用時必須切入戰艦的防空圈內與戰艦進行肉搏。雖然在有限的空間下成功的達成了高威力,然而過短的射程和差勁的命中率,使用這武器去打戰艦反而被戰艦火網打下來的使用經驗時有所聞,因此這武器在駕駛員之間的評價並沒有高到哪裡去。
 
重新設計的貝斯特與原先結構差異過大稱為貝斯特II,後期統一型號時改回統稱為貝斯特C型。
 
機體名稱:貝斯特A+
機體編號:
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 101A+(M-101+)
機體用途: 第1世代量產型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8.00m
本體重量:
71.52t /86.42t/94.42t
最大加重:
101.32t
加速力:0.96/1.32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將大戰前生產的貝斯特選出狀況良好的機體將性能提升到C型的批次,但骨架並沒有辦法得到相對應的提升,因此結構出現了提早老化的情況,導致了不少事故。成為飛行員口中的地雷批次。相對的因為機體較輕機動性能比新造的C型好上一些。

機體名稱:貝斯特E
機體編號:
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101E(FSM-101C-MLU)
機體用途: 第1.5世代量產型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8.00m
本體重量:
81.56 t/95.94/103.94
最大加重:
110.32t
加速力:1.04/1.54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40年代的延壽後貝斯特延壽改裝。
經過長久的使用包含蓄電池在內的很多料件都已停產結構也嚴重老化,造成維修時數與成本節節高升,許多性能也跟不上時代需求。因此3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貝斯特的延壽升級案在翻修骨架之餘對內部的部件也進行了整修,淘汰掉已經停產的零件改用同世代機體的同規格尺寸的類似零件。由於採用了新生產的高性能料件,導致實際上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並改良通用武器接點系統,以便適應新時代的外掛武器系統。
 
記取之前戰爭的教訓在不改變主裝甲材質的狀況下,對貝斯特加裝提升生存性的生存套件。對於常承受攻擊的上半身區塊施以外掛的模組裝甲塊,左肩部追加了43式多目的反應裝甲塊(Multi Purpose Reactive Armour-Type43),對於實體系的防禦方式如同一般的ERA(爆炸反應裝甲)並新增了藉由擊中瞬間起爆,隔絕損害外同時釋放攪亂幕的方式對光束攻擊進行防禦及反制的功能,外側的三塊小型多目的裝甲還具有指向性地雷的能力,能對指定方向打出密集散彈,能應用於對飛彈的主動防禦。
右肩則是使用了小型可動防盾兵裝架系統,一組表面有設置標準硬點的肩部盾型追加裝甲,藉以解決裝備小型肩盾後失去了肩部接續點的問題。
同時加裝了生存套件的以及MLU的貝斯特C型編號為FSM-101E。
 

機體名稱:貝斯特G
機體編號:
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 101G
機體用途: 第2世代量產型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7.89m
本體重量:
82.00 t/96t/106t
最大加重:
110.00 t
加速力:
1.25G/2.00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50年代貝斯特最新的性能提升型,延續了獨眼以及紮實防禦力的基本外型特徵。
40年代雖然有進行貝斯特的延壽案,但是較早生產的批次改裝的E型到4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的退除役,預計到50年代堪用的貝斯特數目不到一半,因此急需便宜的低階新造MS彌補戰力空缺。因而展開了新機型的研發計畫招標,但是最後得標選用的計畫案卻是以E型為基礎重新設計的101G。
同樣是繼承E型生存性能向上以及大幅減少零件數目更進一步減低組裝成本為重點發展項目,維持一貫的低生產成本以及易維修高可靠度。以及並對包含航電及駕駛艙操作系統等均進行了大幅度的現代化改良提升。
 
頭部基本輪廓與以往的貝斯特沒太大差別,但是面部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採用了新型的高解析光學鏡頭,面罩兩側的滑軌各有一具小型的輔助攝影機。增強光學方面的性能。胸部裝甲表面增設輔助用的光學偵搜儀,光學鎖敵能力淂到實質上的提升。
 
身體上半部追加的防禦裝甲塊改用了多層空心裝甲結構,除了能有效抵抗超高速實彈彈片以及HESH外,內部多層施加抗光束處理的裝甲板對光束而言等同於要多次穿透有施加抗光束處理的裝甲。因此能比單純表面處理的單層裝甲,具有更好的光束攻擊承受性。
雙肩部繼續延用E型的生存性提升套件。左肩部追加外掛式43式多目的反應裝甲塊(Multi Purpose Reactive Armour-Type43),對於實體系的防禦方式如同一般的ERA(爆炸反應裝甲)並新增了藉由擊中瞬間起爆,隔絕損害並同時釋放攪亂幕的方式對光束攻擊進行防禦及反制的功能,外側的三塊小型多目的裝甲還具有指向性地雷的能力,能對指定方向打出密集散彈,能應用於對飛彈的主動防禦。
右肩則是使用了小型可動防盾兵裝架系統,一組表面有設置標準硬點的肩部盾型追加裝甲,藉以解決裝備小型肩盾後失去了肩部接續點的問題。
 
對小腿部進行大幅度的改裝,內部的驅動系統改用新型的驅動元件。足部外裝甲力求縮減裝甲塊數目和簡化造型,以提升生產性壓低生產成本。正面追加一塊延伸到腳背的大型裝甲,腳踝以下重新設計。小腿除了以往的側邊追加噴射組件,雙足小腿後部也新增了一組追加推進器提高推重比。由於新設計的腳大量的採用當代的零件與技術,因此與第二、第三世代的機體零件有不少設計理念甚至外型上的相似處存在。
 
駕駛艙區塊是由工程用球艇發展出的腰部球型駕駛艙系統,作為接續上下半身的結構以及作為腰部的可動關節。由於本身是完整的宇宙移動用球艇,擁有一定程度的維生及移動力,緊急的時後能夠脫離成為逃生倉。球狀駕駛艙區塊跟本體不同由多層鈦合金陶瓷複合裝甲組成,擁有極佳的可靠防禦力,加上球型的結構給予可靠的結構高強度以及高抗彈性
 
雖然名子和大致外觀上與舊的E型相差無幾,但是大量修改之下與E型僅保有40%的結構共通性,尤其是下半身內部與E型幾乎是完全不同等級的產物。
 
 
機體名稱:貝斯特G+
機體編號:
F(First generation)S(Solar)M(Mars)- 101G+
機體用途: 第2世代強化型量產戰鬥
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7.50m
本體重量:
65.60 t/86.4t/96.4t
最大加重:
110.00 t
加速力:
1.63G/2.60G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重量減輕20%,總機動提升30%的型號。
採用了強化感應器機能的新型頭部,藉由提升FCS性能的提升得到多目標同時攻擊能力。
能同時對不同方向不同距離的敵機發動攻擊。
與E型的共通度只剩下30%,一般配發給特殊部隊使用。
 
 
機體名稱:貝斯特偵查型
機體編號:RS-101C
機體用途: 1世代偵查用MS

使用勢力: 火星

頭頂高度:18.0m
本體重量:
未設定
最大加重:未設定

加速力:未設定

動力:太陽能充電系統與大型蓄電電池
 
機體解說:
對C型加以改裝的強行偵查型,機身上加裝了不少高價的長距離感應器。
後來其任務由RS-304取代。
 
標準配備武裝:(風舞空大原始設定的武裝配制)
1.30mm機槍x1
(機體主射擊武器,右手使用武器,不用時暫掛在右肩處)
2.三連發飛彈發射器x4
(置於雙腳小腿與肩膀處,飛彈隨需要不同而轉變,常配非攻擊性飛彈有煙霧、電磁干擾、光學干擾三種)
3.小型盾牌x1
(左手臂上安裝,乃應急用防禦裝備)
4.對艦用穿甲彈x3
(配於盾牌中,是對艦攻擊主力武器,乃第一次火星戰爭結束後加裝之武器,後成為機體必備武裝)
5.電熱斧X2
(機體主格鬥武器,置於腰後處)
6.格林機關砲x1
(置於背後採用外掛式,配有彈藥箱,多於優勢火力壓制時採用)

武器細部設定:

SMG-88K2
別號千機的30mm的機槍,造型類似UZI衝鋒槍。所有貝斯特都使用的標準武裝。
在初期生產的貝斯特時代開發的主要武裝,但由於初代的貝斯特骨架強度不足
導致無法承受過多的後座力,導致手持武器的重量受嚴格限制。因此採用短槍管的結構減輕重量,子彈也採用低裝藥的類型。減輕了武器重量以及大幅的壓低後座力,並且低裝藥的子彈能使的彈夾的攜行彈數大幅的提升。藉由高射速作為對付戰鬥機的主武裝用,對於戰車等裝甲目標並非由動能穿甲,而是由彈頭的化學聚能進行裝甲的破壞。主要使用彈種為HEDP(高爆双用彈),以及HEI(高爆燃燒彈)。
初速450m/sec,彈夾備彈1000發,射速625發/分,彈藥SS003、SS001
 
GGU-30A1
C型之後的研發的背部格林機砲系統,做為取代30mm機槍的主武裝使用。接續於背部延伸的砲座上。為了大幅的縮減彈藥體積而採用液態火藥系統,並採用有絕大威力的劣化鈾制對裝甲穿甲燒夷彈頭。能輕易的打穿的地球軍戰車的上部裝甲,強大的射擊速度能輕易的擊殺宇宙戰機。擁有3種射擊速度可調整。除了一般的射擊模式外,還另具有一次發射50發的點放模式。
初速1080m/sec,彈倉備彈6550發,射速4500發/分,彈藥SS011-DU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10973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Gundam Anubis相關|Gundam Anubis設定稿|MS|設定|量產機|鋼彈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bbddff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後一篇:火星軍的步槍子彈編號設定...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badaopeter      
2024.06.03創作更新,歡迎大家指教!!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0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