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電影】《太陽的孩子》

陸坡 | 2015-09-30 14:00:34 | 巴幣 14 | 人氣 1039

孩子的部落在哪裡?土地歸根的價值
關於原民電影目前在台灣是很多導演喜歡的題材,尤其在運動和音樂部分,每當台灣一提起,就很自然會想到那些原住民朋友。《太陽的孩子》是一部講術人與土地情感的劇情電影,裡面講述一位台北工作返鄉的部落女子,想讓部落長久棄耕的水稻梯田再度復耕,恢復先祖土地的價值。影片傳達出樸實感;與現今台灣各地部落所面臨的土地問題,原民族人在現在大量外資進入台灣和祖靈傳統土地間的矛盾抉擇。



台灣原民電影其實有一段歷史,台灣原住民最早出現在電影中是日治時期,由日本天然活動寫真社拍攝以日本東京和台灣山地民族為背景的愛情故事《哀之曲》。台灣有超過半百部呈現原住民的電影,但許多過往的原民電影則是以日本人、大中國主義、在台華人視角所呈現的原民電影。直到過了千囍年後原民電影才漸漸有了自己的模樣。對於是「原住民」電影;或是「呈現原住民」的電影,在許多原民電影中仍有爭議。

儘管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導演是原住民才能呈現原民觀點,但是電影或戲劇這件事情有時候難以從單一面就探出全部。例如年前的原民電影《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與馬志祥導演的《KANO》在專家學者或觀眾眼中是「原民」?或「呈現原民」?只能說他們都代表一種與過去不同的原住民電影形式。



《太陽的孩子》電影講訴一位原住民母親和她土地之間的故事。為了給家人更好生活,離開部落前往台北打拼的林秀伶終日繁忙工作,因為父親病倒而再次回到記憶中的家鄉。但那她記憶中的飄揚著金黃稻穗豐饒之地的村莊已經不在,取而代之是一個個土地變賣的告示牌。這種「賣地換錢」的觀念,讓她毅然決定辭職回到家鄉復興水稻梯田,留住故鄉土地。但只看得見發展利益的政府機構,和部落離鄉的年輕人,都成為林秀伶復興家園的困境。

拍攝《太陽的孩子》台灣導演鄭有傑和勒嘎‧舒米希望可以透過這部電影喚起台灣人民對於自己土地價值的初衷,除了對於時得的利益與物質,還有許多關於生態環境、地方文化等對於先人留給我們的土地價值重新思考。



而對於土地不管是原住民還是平地人都是如此,對於台灣過度因為觀光和科技商場開發的必要性,每個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人都應該重新思考這項問題。《太陽的孩子》改編的是其一導演,擁有半個阿美族血統的勒嘎‧舒米的家族故事。他的母親舒米就是位想要復耕部落荒廢二十年的水稻梯田的那位族人。而整個過程也讓勒嘎‧舒米紀錄下來,拍攝成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

土地運動從來就是不歇的進行式。電影裡許多場景,拍攝出不斷消費東部天然市場的觀光財。每天路過此地的幾百輛遊覽車,幾千位遊客,而讓台灣財團和政府如何對待祖先的土地,將土地視為商品,隨意收購變賣,而急於轉型的執政者更是成了幕後黑手。這不止是原民故事,而是台灣與世界各角落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故事,人們對土地的各種所作所為終將會被反撲或回饋。許多新聞與天然災禍事件,讓我們知道大地的靈性,與自然也需被人們尊重。失去養育的土地,恐怕我們將成永遠流離失所的流浪者。

文章原址:電影-《太陽的孩子》
 
更多動漫畫電影書籍資訊請參照個人網站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任孤行
有親戚在台東
也曾經住過一段日子
真的跟都市脫離了
2015-09-30 16:15:14
陸坡
我之前有去宜蘭,聽說會下雨還帶傘
到了以後竟然是艷陽天...
跟原住民玩很有趣
2015-10-03 00:04:11
點子-庫洛米庫洛米
其實我覺得是不是原民電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這塊土地文化與傳統的熱愛
2015-10-04 20:00:48
陸坡
最近也有影評寫了篇透過原民電影反思土地與文化價值的文章
感覺人民意識不分族群
2015-10-05 15:37:04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